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967 6
2004-11-18

发信人: jugojl (BLUE),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转载一个有关张五常的评点,也许斑竹有兴趣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Oct 24 00:10:54 2004) 转载的 这是对第三章的理论背景介绍。需要补充的是,我以前对张先生的套套逻辑的理解,也是 产生了误会。因为按照其阐述,不得不如此理解。在现在纠正过来以后,对其剖析将更为 清楚。具体见下。 理论背景介绍: 本章初步提出了计量经济学在应用中的问题,并由此引出对“套套逻辑”的解释,对经济 学研究方法初步深入。有关计量经济学本质和问题的深入探讨在第十四章进行。之所以提 出计量问题,是因为目前经济学界普遍追求数学化,形式化,而忽略了经济物理思想。把 经济学变成了不知所云的数据炼金术,完全脱离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实际。虽然我 们指责他们过多的重视数学,而实质上,数学本身是冤枉的。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搞 清楚里面的数学原理,所以某些经济学家才把数学作为偶像来崇拜,而不是仅仅把数学当 作工具。这是数学的悲哀。 而套套逻辑的争论,首先是张五常先生以文字形式在其著作《经济解释》发起。但是作为 一种现象,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却存在由来已久。其实质是以纯粹的事实检验,来取代一 般科学中综合事实检验和逻辑演绎分析来进行研究的方法。从历史渊源来看,张的这种分 析方法有两个渊源,一个渊源是人们对数理逻辑不清楚,这在我上面对计量经济学应用存 在的问题已经说明。就是人们任意构造一个不存在内在逻辑的模型,机械地用已经存在的 事实数据进行回归,而得到模型的参数,并以此来指导未来。此叫做数据炼金术。 另外一个渊源则是真正具有学术起源。它来自张五常先生曾经学习过的芝加哥大学。芝加 哥大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云集的大学。也是新自由主义的圣地。曾经一段时间这里 像流水线一样的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然后输送回这些国家,以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市 场经济改革。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佛里德曼明确提出,“理论的前提和推 理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结论是否正确”。以这个观点来衡量,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 大家可以无视计量的本质意义,来进行数据炼金了。 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中花了极大的力气来阐述这个问题。他在谈到理论应当具 有解释力时说:“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说得更 严谨一点,套套逻辑不可能被想像为错!”,“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 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却没有被事实推翻”,“套套逻辑不可能错, 连在想像中是错了也不可能,所以没有解释力”,“ 但套套逻辑可以是个重要的概念, 可以有启发性,因为它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加上各种约束或局限条件 ,使套套逻辑增加内容,巧妙地将“定义”变为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 把这种方法应用于需求曲线的阐述时,他说:“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 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好些书本说是有例外的。这些作者不懂科学的 方法。理由很简单,以理论解释现象或行为,理论必定要有可以被现象或行为推翻的可能 性。”因此他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下。 张所说的“可能错”,应当就是“可证伪性”这个东西。波谱尔说科学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其意义是说:“一个科学命题,其题设和结论中各个阐述对象都有明确或者隐含的定义 。可证伪性是指:从形式上存在符合对象定义但与此命题矛盾的反例表述。并且至少有一 个反例倘若真的发生,就可以被观察验证”。这当然不是波谱尔的原话,而是我的话,但 我认为这句话更清楚的表达了这个意思。严格说来,一个科学命题,在“可证实性”和“ 可证伪性”之间二者挑一均可。科学命题覆盖的对象数量难以穷尽时,惟有反例的考察更 为容易。此时我们选择“可证伪性”。但是个别情况下,某些科学命题覆盖的对象数量有 限,其反例覆盖对象却数量无法穷尽,此时不可证伪,则我们选择“可证实性”。但是科 学的本质是从普通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从数量的无限到有限,所以“可证伪性”是科 学检验的根本,科学从一般规律演绎出具体数量的命题后,才使用“可证实性”。譬如说 元素周期律的检验,是用“可证伪性”,但是具体预言出什么元素的存在,则只能用“可 证实性”,因为假如用可证伪性的话,即使这种元素你没有找到,也证明不了此预言错误 。 而数学、逻辑学,因为其是由一连串所定义的符号系统构成,其运算从根本上来说按照定 义的性质来完成,是重言式命题,所以不具备形式上符合定义的反例表述。假如硬要找反 例表述,则必然违反符号的定义。譬如我说1+1=2,你可以找出一个形式上的反例1+1=3, 但是这个反例违反了数学符号系统中对3的定义。因此这个反例是不成立的。 从这个角度说,数学、逻辑不存在可证伪性。数学和逻辑只要符合定义,其正确性是绝对 的。也因此数学和逻辑不是科学。 套套逻辑(Tautology)在逻辑学上是很重要的概念,决计不是我们在英文词典或者生活中 理解的那样是冗余重复。如果有A必定有B,同时有B必定有A,用数学表示就是A≡B,则为 逻辑等价关系;如果有A必定有B,有B却未必有A,用数学表示就是A→B,则为逻辑蕴涵关 系。这两种关系都叫Tautology,也叫重言式,或者叫永真函数。 这两个数学表达式一写,不用我多说,大家就知道张先生所说“套套逻辑的内容是空洞的 ,半点解释能力也没有”究竟对不对了。至于他在《经济解释》中举的例子哈佛艾氏评论 某博士论文全篇“都是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大家也可以付之一笑。以这个 标准,凡是通过数学推理得出结论的文章都因为是套套逻辑所以“不可能错,没有内容“ 的。 事实上,套套逻辑就是演绎法。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提取的等价变换。如果变换后信息没有 丢失,则是逻辑等价关系;如果变换后只提取了一部分信息,则是逻辑蕴涵关系。数学逻 辑变换的目的,是让对象更加直观、具体,便于和其它对象建立联系。通过对变换后的对 象考察和验证,可以研究变换前的对象。数学和逻辑的意义就在此。 如果这个变换过程居然像张五常先生想的那样,要“可能错“,则变换后和变换前的对象 就风马牛不相及,那对结论研究半天就等于零。因为牛头不对马嘴嘛。 科学与数学、逻辑的结合,才能挖掘出科学本身的潜能,找到新的发展和应用。科学的基 础公理很少变化,变化的是应用,也就是套套逻辑与科学公理结合的加强。 那么张先生理解的套套逻辑是什么呢?从整个文章来看,他理解为命题的条件冗余。也就 是说,本来A可以显而易见的直接推导出D,可是却又多给出了其它条件如B、D,甚至A、 B、C还经过复杂推导,最后才得到了D。的确,套套逻辑这个词的一般意义让人首先想到 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的确是“不可能错,空洞无物“的。这个在《佃农理论》中体 现得最为清楚,在第九章“交易成本”中将具体分析。但是我又敢判定张所指的套套逻辑 绝对是逻辑学中的那个定义,否则他不可能写出不可能错的言论就是套套逻辑这种话来。 更何况他本来就在讲逻辑学。唯一的解释是他看了一些逻辑书,但是只看了一点。 因此,既然科学要“可能错”,“不可能错”的是套套逻辑,而套套逻辑又是“内容空洞 ,没有解释力”,那么需求曲线既可以朝上又可以朝下的说法就“不可能错”,所以就是 “套套逻辑”,所以“内容空洞,没有解释力”,于是张先生就硬要假定需求曲线必定朝 下,从而“有可能错”,就不再是“套套逻辑”,而成为“科学”了。 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我所碰见的中国顶级大学的经济学学生和老师中,他们往往是赞 同的。当一个经济理论有逻辑问题的时候,他们认为正因为有问题所以才“可能错”,才 是科学。 本章还初步提出了公共品的概念,具体将在第九章“交易成本”中结合交易成本进行阐述 。 发信人: luckly (故国三千里),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Re: 转载一个有关张五常的评点,也许斑竹有兴趣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ue Oct 26 23:33:58 2004) 张五常关于可证伪性的定义是正确的, 而作者运用的定义是错误的, 他混淆了科学和真理的定义, 波普尔的原话说得是:我想要区别科学和伪科学;虽然很清楚科学时常弄错, 而伪科学可以碰巧触及真理。 衡量一种理论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可证伪性,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从波普尔的科学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对于科学是从其形式上来区分,而不是其真理性 大家可以读一下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 第一章,科学:猜想与反驳。 第二章,哲学问题的本质及其科学根源。 重点是第一章,第二章的最后有一个关于kant地分析,有利于理解真理问题,建议阅读。 我找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的那本,还不错。 读一下就会知道张五常的观点准确把握了,波普尔学说的精髓。 我表示对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懈,根本就没把可证伪和可证伪性分清楚就来指责别人。 实在缺乏做学问的严谨性。 发信人: HiddenOrder (看不见),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Re: 转载一个有关张五常的评点,也许斑竹有兴趣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Wed Oct 27 16:32:22 2004 我讲一下波普尔的观点,波普尔的书有许多,其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有: <科学发现的逻辑> <猜想与反驳> <客观知识> 其中观点大体相同,波普尔的主要思想是:1.反对归纳法,他认为:"不管你观察了多少只天鹅 ,也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当然,他的论证远比我在这里讲的复杂. 2 .科学的证伪问题 ,这里有个全称陈述和单称陈述问题,归纳法由于从个体推导全体,因此 只要找出一个反例即可证伪,而单称陈述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之中,数学归纳法除外.楼 主所讲的证实问题不能被称为波普尔所称的"严格全称陈述"见<科学发现的逻辑> 3. 三个世界观,类似于马克思的意识与物质观点,当然不是我这一句话能讲清的<客观知识> 4. 猜想. 由于排除了归纳法,那我们怎么构建理论呢? 我们是通过猜测来构建理论,然后通 过实践来证伪它,并从多个候选理论中选择一个最能经受检验的理论.所有的理论都是猜测 ,不存在绝对真理. <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不能被证伪的例子是心理学 波普尔关于套套逻辑的观点,他并没有作过多的论述,我认为,他并没有提到演绎一说,套套 逻辑有的人译为"同义反复",而哈耶克则将数学方法都称为"套套逻辑",因此,这个问题仍然 存在有争议. 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最简单的A=B可能大家都认为是套套逻辑,但如果从A =B继续下去,推出一个新的结论,那这个算不算套套逻辑?我想,这个哲学问题难以下定论.我 想张五常的意思是不要单纯依靠数学方法. 附带说一句,张五常推荐的书里就有波普尔的著作.

发信人: jugojl (BLUE),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Re: 转载一个有关张五常的评点,也许斑竹有兴趣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Wed Oct 27 22:44:38 2004) ZZ一个收到的清华的简短回复 "恩好的。 对啦刚才我去南大BBS看了一下,把偶给晕得。 luckly就不说了,后面又有一个跟贴的,在那儿解释。 1、他说“楼主所讲的证实问题不能被称为波普尔所称的"严格全称陈述",其实我原文的解 释很简单,谈到命题覆盖对象的数量时,就很清楚的说明,证实问题适用于单称陈述。我 文章说得那么清楚,怎么还让他认为我说证实问题用作“严格全称陈述”了? 波谱尔讲了那么多废话,我感觉我那几句话基本上搞定了他的意思了呀。他们非要让那些 废话把自己绕昏。 至于那个套套逻辑,这个乃是数理逻辑的基本定义,随便一本数理逻辑教科书都有,哪里 来什么“争议”了?一看就知道没有学过逻辑。 我在那个版上发不了文章,或者你叫他们来这个版吧,呵呵去PKU也行。" 发信人: HiddenOrder (看不见),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Re: 转载一个有关张五常的评点,也许斑竹有兴趣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Oct 28 08:16:50 2004) 原文:但是个别情况下,某些科学命题覆盖的对象数量有限,其反例覆盖对象却数量 无法穷尽,此时不可证伪,则我们选择“可证实性”。 波普尔的著作里面,不把这种称为"严格全称陈述" 至于"套套逻辑"问题,我不想多说.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1-19 23:21:00
这才是一次比较精彩的讨论,可惜响应者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20 11:14:00

对其中的一个观点谈谈我的看法,作者认为“如果有A必定有B,同时有B必定有A,用数学表示就是A≡B,则为 逻辑等价关系;如果有A必定有B,有B却未必有A,用数学表示就是A→B,则为逻辑蕴涵关 系。这两种关系都叫Tautology,也叫重言式,或者叫永真函数。”

对A推出B是一种充分条件,与NOTB推出NOTA这两个是充要条件,但也可能出现NOTB且A的情况,这个情况下A推出B的推测被推翻,当然可以证伪了,比如鸡叫(A)天亮(B),NOTB(天黑),也同样存在A(鸡叫),故这个推测是被推翻了,得到另外更有解释力的推测,这个当然不是套套逻辑了,是完全可验证的,这个意义上,作者对套套逻辑的把握是完全错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20 15:28: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4-11-20 11:14:41的发言:

对其中的一个观点谈谈我的看法,作者认为“如果有A必定有B,同时有B必定有A,用数学表示就是A≡B,则为 逻辑等价关系;如果有A必定有B,有B却未必有A,用数学表示就是A→B,则为逻辑蕴涵关 系。这两种关系都叫Tautology,也叫重言式,或者叫永真函数。”

对A推出B是一种充分条件,与NOTB推出NOTA这两个是充要条件,但也可能出现NOTB且A的情况,这个情况下A推出B的推测被推翻,当然可以证伪了,比如鸡叫(A)天亮(B),NOTB(天黑),也同样存在A(鸡叫),故这个推测是被推翻了,得到另外更有解释力的推测,这个当然不是套套逻辑了,是完全可验证的,这个意义上,作者对套套逻辑的把握是完全错误的。

标准的逻辑推理法则:“如果A是真,那么B也是真的;A是真的;因此B是真的。”

三段论演绎论证。

唯一的等价命题是逆否命题,其它都是错的。

假定A=鸡叫,B=天亮。

NOTB(天黑)A(鸡叫)可以说明等价命题是错的,

所以说明原推测错误。

说明等价命题才使套套逻辑???

那演绎应该是什么?

斑竹的观点确实很好,赞一个,

但是我的文章可不是仅仅讨论这么点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22 12:43:00

另外,楼主能否把重点说明一下,这篇文章重点与思路不是很清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1-26 01:16:00

大家不要说好不好?

经济学一开始谁都不知道谁对谁错的阿!

何必这样攻来攻去的呢?

也许这样才会促进经济学的发展!

但是也应该坐下来慢慢的讲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