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732 4
2008-11-12
下面的文字节选自一本从50年前畅销至今经济学的入门读物《一课经济学》,本书作者亨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被称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经济专栏作家,致力于为大众传播经济理念,其影响力既深且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亨利.赫兹利特解释价格体系如何运作,真的是经典之论:历久弥新、正确无误、一目了然。”
  
  下面文字的主要观点是政府的投资其实来自民众的纳税,由政府花出去看起来能增加GDP和就业以及消费,但另一方面,政府多收了税减少了民众手上的钱,从而减少了消费,进而减少了GDP和就业。本质上就是市场自由主义对凯因斯主义的否定,请大家说一下他哪错了?
  
  第4章 公共工程来自缴税
    
     当今世上,没有哪种信仰能比民众对政府支出抱有的信仰更持久、更具影响力。各国民众都在仰仗政府支出这剂灵丹妙药,坚信它能包治所有的经济弊病。民间产业不景气吗?我们就靠政府支出去拉动产业经济。出现失业问题了吗?这显然也是“私人购买力不足”造成的。开出的药方明摆着还是政府支出。总之,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政府花掉足够多的钱去补齐“不足”。
    
    无数的文献基于这一谬论,与其他荒唐的说法相互支撑,并使之成为盘根错节的谬论网的一部分。我们还无法在本章解析整个谬论网,不过,我们能在这里剖析孕育其他许多无稽之谈的谬论之母,也就是该谬论网的主干。谬论网的分支留在后面的章节去解析。
     除了大自然有限的免费恩赐之外,我们取得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世界上所谓的经济学家有的是,这些人个个都有享用“免费午餐”的种种办法。他们说,政府根本不用收税都能有花不完的钱;政府可以无限累积债务,根本不用偿还,因为“钱是我们欠自己的”。后面我们还会再来剖析这类奇谈怪论,但这里必须无情地指出,过去做的这种美梦总是以国家财政破产或者通货膨胀飙升而告终。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所有的支出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埋单;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是极其有害的形式。
     对于政府推行长期借款和通货膨胀政策这类谬论网,让我们稍后再讨论。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那就是:“政府即将或者最终要支出的每一块钱,都必须通过征税来补偿”。一旦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问题,所谓政府支出造就的“丰功伟绩”,就不再那么风光了。
     一定数额的公共开支对执行基本的政府职能是必要的。一定数量的公共设施建设,如街道、桥梁、隧道、军营、海军基地、议会大厦、警察局和消防队,是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所必需的。社会对这些公共建设本身有需要,需要就是其存在的理由。我要讨论的不是这方面的实际建设,而是将公共建设当做一种手段,用以“提供就业”,或者创造出民间无法创造的新财富这类公共工程。
  假设要建一座桥,如果它能满足民众的实际需要,缓解难以克服的交通或运输问题,民众不会闹意见。换句话说,如果对纳税人觉得把钱投在这里,比不收税而让他们自己消费更有价值,那么兴建这样的桥梁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为了“提高就业机会”而建桥,那就成另外一回事了。当提供就业机会成了目的之后,有无兴建桥梁的实际需要就会成为次要问题。这时,政府必须无中生有,发明各种“公共建设计划”。他们不再只考虑哪里必须建桥,而是开始自问自答:桥可以建在哪里。政府能够找到诸多借口来自圆其说,说为什么需要再建一座桥,把浦东和浦西连接起来。并且,工程很快就会上马,那些对建桥的必要性提出质疑的人,则会被认为是碍手碍脚和不识时务。
     关于建桥,一般有两个论调。其一主要发生在造桥之前,另一个主要流传于完工之后。第一个论调指出,造桥能够提供就业机会,比如说,一年可以提供500个工作机会。这其中的暗示是,不建这座桥,就不会有这些工作机会。
     这仅是眼前的结果而已。如果我们学会进一步去看背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不只是关注那些政府工程的直接受益者,还要同时考虑那些间接受到影响的人,我们的认识就会迥然不同。没错,造桥工人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然而造桥的钱却必须从税收中支出,造桥每花一块钱,就得向纳税人征一块钱的税。要是建造这座桥得花1 000万美元,纳税人就得贡献出1 000万美元。他们本来可以用这笔钱去购买他们各自急需的东西。
     不难发现,造桥工程不过是使就业机会发生了转移而已。造桥工程每制造一个用于公共建设上的工作机会,就必定会破坏掉一个用于私人领域的工作机会。我们看得见桥梁工地上建设者们夜以继日,于是,政府支出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论调变得活灵活现,令大多数人深信不疑。但有些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为了建桥它们就无法产生。这些看不到的东西,是从纳税人的口袋拿走1 000万美元之后而破坏掉的工作机会,一方面造桥工人在增加,另一方面汽车工人、电视机工人、制衣工人、农民在越少。
  桥终于建好了,不妨假定那是一座漂亮的大桥。第二个论调会说,这都得归功于政府支出的神奇魔法。要是当初那些反对者得遂所愿,还会有这座跨江大桥吗?若少了这座桥,这个城市当然不如现在发达。
     主张政府支出的人靠这样的障眼法,轻而易举地说服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这两类人的眼睛里都只有那座桥。如果他们能学会既看直接的结果又看间接的影响的话,那些原本可能产生而没有产生的东西便会呈现在他们的想象之中。他们将看到没能盖起来的房子、没能生产出来的汽车和洗衣机、没能做出来的礼服和外套、没能种出来和卖出去的粮食。要看到这些没有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得靠某种想象力,可惜这正是许多人所缺乏的。我们也许意识到过这些不存在的东西,但当我们每天上下班路过的桥梁时,我们的意识里便只有了桥梁。政府支出的幻象,无非是通过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已。
     2
     这种推理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各种形式的公共建设。例如,动用公共资金兴建供低收入家庭居住的廉租房。这么做,只不过是用征税的方式让收入较高的家庭把钱拿出来(也可能有一小部分是其他低收入较低家庭的钱),强迫他们补贴那些政府选定的低收入家庭,让后者以相同或更低的租金,住上比原来更好的房屋。
     我不打算在这里探讨兴建廉租房的种种利弊,只想指出,赞成兴建廉租房的最常见的两个论调都存在谬误。其一是它能“创造就业”,其二是它所能创造的财富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这两个论调都站不住脚,因为它们忽视了赋税造成的损失。用于兴建廉租房的税赋所毁掉的其他行业的工作机会,跟它在住房建设行业创造的工作机会一样多。这也导致有些私人住房无法盖起来,有些洗衣机和电冰箱无法生产出来,使其他不计其数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减少。
     这种得失不可能有别的答案,虽然有人说兴建廉租房不需要一次拨一大笔钱,靠每年的租金补贴就能盖好。但这种技术上的处理并未改变问题的本质,那只是把纳税人的负担分摊到许多年,而不是集中在一年。
     兴建廉租房能带来不少心理满足。建设时能看到繁忙的工地,完工后能看到崭新的建筑,开盘后能看到乔迁新居的人喜气洋洋地带领亲朋好友参观房间。相反,因赋税而损失的工作是看不见的,那些无法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无法提供的服务也是看不见的。每次看到那些房子,看到那些住在里面的幸福快乐的人,我们都需要重新集中精力,才能想象出那些没有被创造出来的财富。主张兴建廉租房的人指着矗立在眼前的楼房反驳说,你说的那些只是想象出来的、不存在的事物,是纯理论的东西。他们的言行令人惊讶吗?就像萧伯纳的剧作《圣女贞德》中的那个家伙,当被告知毕达哥拉斯的理论说地球是圆的、而且绕着太阳转时,他驳斥道: “十足的白痴!他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12 14:05:00

亨利.赫兹利特没错,是凯因斯错了

政府投资有乘数效应的话,私人投资同样也会有乘数效应

不是说政府投资全部都是不好的,有一些项目因为交易费用过高只能由政府投资,但不能说政府投资会拉动经济,会增加工作岗位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政府花多的钱正是私人因此而少花的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2 15:01:00

不同意楼上的观点。

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打击的支出意愿的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比如当前,民间都没有资金支出,或者是没有意愿支出,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导致劳动资本等要素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减少了产出,这个时候政府支出就会带来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是经济景气的时候,民间投资旺盛,政府投资由于具有很高的成本,此时政府投资还会挤占私人投资(挤出效用)从而效果不好。

比如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由于受到美国次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而出口受阻,国内需求不足,这种状况下,政府把纳税人的钱收上来,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比如基础设施)花出去,不仅为以后的生产打下了基础,而且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乘数效应带活了整个经济,既利于就业(也就是社会稳定),也利于产出的增加。

综上可以看出,亨利.赫兹利特没有考虑不同的情况,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误导了人民群众。

同时,当前我国政府确实应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众所周知,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货币政策是失效的,至于财政政策才是非常有效的(挤出效应很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5 07:35:00
黑兹利特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eynard Keynes)从根本上说是通货膨胀论者。

这一点从未被清楚地认识到是因为他从未一步一步地推导出他提出的治理失业和衰退的方案的后果。这个方案就是政府的赤字支出。他认识到扩大税收再扩大等量的支出不会“增加购买力”。扩大的税收将抵消扩大的政府支出本会产生的“刺激”。他承认,起作用的是政府赤字。但至此他便不再往下说了。怎么填补赤字呢?或者借钱,或者生产新的(纸)货币或信用。但是如果借钱,以前的开支引起的刺激就会被还钱时的通货紧缩抵消。防止这一回潮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偿还新支出。换句话说,凯恩斯对每一场经济回落或失业上升的解决方案都是又一剂通货膨胀。

我可以指出(在这个通货膨胀的年代仍有此必要),从来没有一次我们所知的通货膨胀导致了牢固的连续的经济扩张,而只是导致了货币贬值,胡乱的收益和损失的再分配,杂乱的产出和经济道德败坏。从古罗马的减少贵金属含量的铸币或者从1716年约翰·劳(John Law)的纸币方案至今都是如此。

通货膨胀的教训很快便会被人们遗忘。显然,每一代都必须从新汲取一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5 08:44:00
不同意楼上的观点。

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打击的支出意愿的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比如当前,民间都没有资金支出,或者是没有意愿支出,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导致劳动资本等要素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减少了产出,这个时候政府支出就会带来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是经济景气的时候,民间投资旺盛,政府投资由于具有很高的成本,此时政府投资还会挤占私人投资(挤出效用)从而效果不好。

比如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由于受到美国次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而出口受阻,国内需求不足,这种状况下,政府把纳税人的钱收上来,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比如基础设施)花出去,不仅为以后的生产打下了基础,而且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乘数效应带活了整个经济,既利于就业(也就是社会稳定),也利于产出的增加。

综上可以看出,亨利.赫兹利特没有考虑不同的情况,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误导了人民群众。

同时,当前我国政府确实应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众所周知,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货币政策是失效的,至于财政政策才是非常有效的(挤出效应很小)。

============================================================

从2方面来看:

1 凯恩斯主义的好处

刺激消费并提振人民信心。

2 凯恩斯主义的坏处

效率低下,通常造成浪费甚至贪污。

中国实施的从来不是凯恩斯主义,而是国家资本主义:

多年来的大工程建设、垄断公司等可见一斑。

中国缺的是对私人资本的放松和保护。

富国穷民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爱上大工程和面子工程方面,

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比凯恩斯主义积极的多,不是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