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92 1
2008-11-13

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克鲁格曼,获奖理由是其在国际贸易领域以及新经济地理学方面的贡献。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旦有诺贝尔奖揭晓,市面上马上会有各种关于获奖者的产品(例如相关出版物)以及衍生产品(例如评论),所以他的最近中译本《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也迅速被包裹上新科诺奖得主力作,开始占领市场。这当然是出版社利用“聚光灯效应”,进行巧妙的营销。所谓聚光灯效应就是在一片黑暗中,一束聚光灯打到的地方都会引起注意力,而诺奖就是那束光。

经济学界对克鲁格曼的获奖并不感到意外,实际上甚至有经济学者认为克鲁格曼应该拿两个诺贝尔奖,一个经济学奖,一个文学奖。至少从网络销售书店亚马逊的数据来看,其新著《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已在亚马逊上名列前25位,而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的作品,还没有一本可以与克鲁格曼相媲美的。也许有人会说,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当然不能以市场占有率来看。但平常人往往会混淆不同的评价标准,“经济学家要讲良知吗”的问题其实就是将不同评价标准混淆起来的一个古怪问题。

对于经济学家的评价标准,是依靠同行的专业评议来定的;对于要不要讲良知,是针对一个普通人的伦理标准来定的。所以本质上,经济学家要不要讲良知,是一个伪问题。经济学家首先是个人,是人就应该讲良知,这是不用争议的。不过接下来的问题,或许有点意思,那就是有了“经济学家”这个身份之后,人是不是会更有良知?

鉴于良知比较空泛,难以衡量,不符合经济学研究的思路。因此经济学家们想到了一个叫做“最后通牒博弈”的办法来测量人是不是有“公平感”,可以借机来研究良知的问题。办法如下,让两人分一堆钱,比如100元,第一个人提出分钱的方案,第二个人若拒绝,两人就都不能拿钱;若第二个人接受分配方案,就按分配方案获得各自的钱。比如说,甲乙两人面对100元钱,按照传统的经济学解释,甲如果提出自己拿99元,乙拿1元,乙也应该接受,因为1元总比什么都得不到要好。不过大量实验证明,经济学这种居心叵测的假设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过于不公平的方案会被拒绝,也就是说不讲良知往往是行不通的。

但少讲一点良知或许是可以的。亨利奇和费尔等人2001年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了一篇《寻找理性人:15个小规模社会里的行为实验》 的文章,将“最后通牒博弈”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社会的公平程度是不一样的。分配值处于26%—58%之间,意思是说,有人会提出自己拿74元,让对方拿26元的方案,要是拿75元,估计就被对方拒绝了。自己拿42元让对方拿58元的方案,虽然较为罕见,但在一个偏远的部落里的确发生了这种情况。大致可以说,自己提出拿42元的人比拿74的人更讲公平,更有良知一点,在程度上有差异。而这篇文章的结果也显示,大量的分配方案是“五五开”,一半一半,很公平。

目前还没有人在经济学家群体里做这个实验,所以不太清楚经济学家是不是更讲良知,但有些好事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实验参与者的背景问题,所以有一些博弈实验是在经济学课堂上展开的。那么这些未来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学生表现如何呢?结果有点令人丧气,他们的分配方案更接近“三七开”,要比普通人更不讲良知一点。当然反过来说,经济学的学生更理智一点,因为他们对实验的背景和目的都很清楚,但类似99比1这种极端的方案一次都没有出现过,显然他们还保留了作为人的基本良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13 10:49:00

我从不指望经济学家讲什么良知,只要能客观就行了.但是这一点似乎在中国人少有经济学家做到

大部分经济学家都是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和话语权为特殊利益集团辩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