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0272 27
2015-08-03
解不开的名校情结——由选拔推免生想到的(转载)

文/彭真明

每年,我实验室都会接纳不少的推免研究生来实验室读研,要说如何考查和选拔一个学生还真没什么标准。希望来我实验室读研的同学,若发来邮件询问老师对学生有何要求,我的回复一般很简单,只要获得推免资格,一般TA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差不到哪里去。因此,我的原则就是没有原则的原则:只要是推免生,我都会无条件招收。

然而,最近遇到的事情,也让我重新思考如何考查和选拔推免生这个问题。

前段时间,上过我的课的一位大三本科生,想通过暑期夏令营(推免)去国内一所顶尖名校的导师那里读研,因遇到一些笔试上的问题,前来我办公室咨询。当然,对方如何考查推免生的其他具体环节,我不得而知。只是感觉对方在专业和笔试环节设置的难度很大。因为,导师把自己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注:期刊级别和水平均一般),发给这个学生,让在2个星期内按论文思路写出代码,作为其是否考虑接纳为推免研究生的要素。这个学生不会做,因此才找到我,并问我一些具体的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看到题目后,觉得很是惊讶,因为这篇论文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和图像处理领域的前沿问题。老师虽然发表了论文,我想也是近一段时间或至少大于两周时间做出的成果。要一个还在大三的本科生在两周时间内写出代码并得出相应的处理结果,是不是有点太夸张。当时,我也在想,就算是我现在指导的博士生,要在这么短时间完成这个任务,也是有难度的,何况还是一个大三的本科生呢。

无独有偶,近两天又有另一个大三学生,也跑来问我问题,还是因为国内一所顶尖名校的老师出了一道推免笔试题,即利用压缩感知理论解决一个三维电磁成像的高精度重构问题。这个同学,为了解题找过我几次。当时,我在想,这个同学肯定没戏了。因为,按TA目前的知识水平,缺失的专业基础很多,如矩阵理论,数字信号处理,压缩感知理论以及计算机编程等以前未曾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尽管题目有很大难度,好在这位同学的学习能力还真的很强。没几天,TA把我认为可能短时间根本没法理解的问题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真的理出了一些头绪。

看来,我校的学生还真不赖。难怪,一些名校的导师放出狠话:只要是UESTC来的推免生,照单全收!

“照单全收!”呵呵,是该高兴呢,还是悲哀?

高兴的是,我们培养的本科生有名校认可;悲哀的是,为什么我们自己留不住自己的学生。

这里,也想到了其他一些问题。这些名校的导师真的很变态,为什么选拔一个本科生,会考查这些本该属于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才能回答的问题。难道,这就是名校导师的眼界,也是名校学生该有的水平?

由此,想到一个如何查考和选拔研究生的问题,这也是值得每个导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到底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本科成绩和绩点(GPA)?这个只能说明该生学习态度好,学习能力强。

未来创新能力?这个如何考查,做这样的开卷题能说明问题吗?

面谈与面试?短短的几分种面谈,却是虚虚实实,真假难辨啊。经验告诉我,导师与学生也必须有3个月以上的接触,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也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的科研训练,才能初步判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我的不成文的招生原则是:不以“出身”论英雄,不以“考分”言成败;但求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兴趣科研。

最后,我也在想,本校学生为何任由刁难也要奋不顾身地奔赴名校,难道名校的专业排名和实力就比本校强吗?要知道,我校的几个学科排名和实力可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然而,2015年我院获得推免资格的60%以上应届生,均选择了外校或院所读研。

难道是:学科实力?导师魅力?名校情结?


推免生选择名校:情结(感)还是理智

彭真明老师撰文谈到《解不开的名校情节(结)》。在《解》文中,彭老师有感而发,谈到如今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在继续深造时往往会选择到更好的高校(研究所)。由此说开,彭老师谈到了自己的人才观,以及对推免优秀研究生的一些思考。文章娓娓道来,读来一目了然,观点清晰。在文章的背后,彭老师连发三问,认为决定学生选择一所学校的原因,可能是由“学科实力”、“导师魅力”以及“名校情结”等三方面原因综合决定。

读完彭老师的《解》文,觉得思考推免生现象这个问题也有点意思。尽管彭老师对此的观点很明晰也很中肯,但是我的心里却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推免生选择名校,是“名校情结”还是理智,更进一步的我们更想知道这一现象(推免生选择名校现象)的背后还有什么?带着这些小疑问,谈谈一些思考。

1、关于选择的思考

首先,要说的是,中国的孩子们(年龄相比于我更年轻的人)很辛苦。这句话可能从不同人的嘴里或者脑子里都说出来过,以前当耳朵里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听,心里有一种被理解、被关怀的暖暖的爱意。今天,写在这里,更多的是站在一个青年的角度来讲述一个社会现象。

得空看了一看最新一季的《爸爸去哪儿了3》,里面爸爸和孩子们都很欢乐,在乐不可支之余,管中窥豹,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孩子的养成史。这里最想谈的一个方面是关于如何做选择。在《爸3》中,会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些东西,比如选个房子、比如选个炮仗、选择离不离开爸爸、选择买不买一样东西等等。看似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但是可以看到当孩子们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时不时会有别人的(自己的爸爸、别人的爸爸、别的孩子、村长)意愿加入其中。

讲到这个,不是要谈中国的教育比欧美的教育差了,中国的父母比欧美的父母差了。或许有专家学者常用,“美国的教育怎样好,我们做不到”,这样逻辑比较,来评论中国的教育。但需要强调,这里的逻辑不是这样的,请朋友们不要误会。

提到《爸3》中,爸爸通过自己的意愿影响孩子们的选择,想要说的是,在每一个孩子(地球上的所有孩子)在做一些选择的时候,都会受到来自环境的影响。比如,在《爸3》节目中,这个环境的影响来自爸爸们、别的孩子们。

从每一个孩子,进一步推广到每一个人,当每一个人做选择的时候,他的决定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做决定难易程度,取决于参与影响因素的数目,以及参与影响各方的个子态度。形象一点,再举一个例子,在《我是歌手3》中,当一个选手只有一个导师转身时,导师们对选手都是说一些表扬的话,然后选手也不用考虑选择转身的导师;而当有多个导师转身时,选手会听到不同导师对自己的表扬和加入理由,对于选手而言,这种选择是比第一种情况内心更丰富、更艰难的。当然,《歌3》只是一个节目,娱乐性为主。在真实的社会中,选择无处不在,环境错综复杂。

以上是为什么说“中国的孩子们很辛苦”的原因,因为有很多来自环境的因素左右他们的选择,而且这些因素有时候是相互矛盾、正反的两面。站在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都去关心当事人真实的情况,而是一味的用自己的理解和偏见去影响当事人。

回到讨论的话题,推免生选择名校现象。这个现象其实并不是只有当学生本科毕业时才有的,在这些学生进妇产科、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时就有了。如果我们把这些现象都分析一遍,很难做到。这里精简思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现象的本质其实就两个字,选择!更为学术一点,还是两个字,博弈!再换两个字,优化!(关于优化这个话题,在博文《优化:理发与学霸》中有过一些讨论,感兴趣朋友可以看一看)。

选择、博弈或优化,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律(真理),规律(真理)从哪儿来?从人们群众中来、从环境中来、从邓小平的实践中来。这些话听起来很虚,并没有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而观现今的中国社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律(真理)是得利,是功名利禄。

当今的中国,一片繁华景象,我们首先必须肯定,我们的社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但是,进步不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理由。人群的功名利禄,是大环境。前文说,在做选择时,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决定。在这里,更要指出,人在做选择时,很难超越大环境,做出违背大环境的选择。曾经有人做出过违背大环境的选择,那是100年前旧社会里的豪杰们,他们的故事在历史课本里。

今天,我们的确发现了功名利禄给社会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事实上,功名利禄不是完全的坏,它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可以让人们保持积极的状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没有限制的功名利禄是毁誉参半的。我们今天的反腐,把功名利禄的毁灭性一面体现的体无完肤。

2、免试推研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本科生免试推研这个话题,讨论起来可能思路会更加清楚一点。首先,优秀的本科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到更优秀的高校(研究所),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说是名校情结问题。更深一步说,这是学生们在做选择时的一个理智的选择。因为,理智告诉他们,他们应该按照社会大环境的情况来思考,作出自己的选择。

然而,正如彭老师在《解》文中所谈到的,对于人才输出学校而言,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们的这种理智选择,可能给学校带来人才流失等损失,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当然,从数据上来看,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发生了。

事实上,我国的人才流失何止是在免试推研政策发生变化后才凸显出来的啊。简单地说,电子科大毕业的本科毕业学生去到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学校做研究生;那么,问题来了,清华、北大、中科大他们的毕业生去哪儿了呢?我们都知道清华、北大、中科大的毕业生,大多去到欧美名校继续深造了。尽管电子科大的优秀学生选择国内更好的高校,已经让人头疼了;但是,我们更要看到更多的人去到国外,才是我们国家最大的人才流失。

试想,如果清华、北大和中科大的本科毕业生,不是去到国外,而是去到电子科大来做研究生,我们不就把人才流失这个坏事,扭转为人才交流(换)的好事了吗?然而,社会不如意之事,常常是事与愿违。道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强扭的瓜不甜,让学生不情愿的留在本校(国),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上策。如何让本校(国)更加具有吸引力,才是关键。比如,我们似乎很少听说美国有人才流失的情况。

最后,让我们预祝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取得成功(一盘很大的棋),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人才流失而感到不开心,取而代之的是良性的人才交流。让我们拭目以待,并不断努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8-3 11:02:09
很多学生选择的并不是名校,也不是名师,而是地域。北京上海广州的高校之所以受学生青睐,是因为那里的机会比中西部多得多,无论是毕业后的就业机会还是出去读博的机会、创业的机会都比中西部要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3 11:03:12
名校?在个人的脑海中是一个学术氛围强,各方面资源条件有保障的地方,更容易施展自己的才华。硕士读完后,我感觉当一个学生遇到一个高手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其他都是次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3 11:03:33
许多学生选择的时候也是很纠结的,培养了我们四年的母校,多少会有感情的,而且环境相对熟悉,更易于上手。但是选择外校,也有许多好处,增长更多的见识,结识相对而言更优秀杰出的老师,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或多或少都有解不开的名校情结吧,但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3 11:14:55
名校是个平台吧,即使同样的能力披一个名校的外衣也会更值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3 11:31:38
幻若天使 发表于 2015-8-3 11:14
名校是个平台吧,即使同样的能力披一个名校的外衣也会更值钱
名校出来,起点应该会高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