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1127 47
2015-08-04

经济学自从引入了数学,在社会科学中就显得卓尔不群了,因为它想当然地认为数学的严谨逻辑已经附身其上了。

    真的如此吗?让我们从经济学教科书一页页翻起。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需求定理,它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

    接着就是供给定理,它也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

    咋一看,两者非常对称,因为假设都是其他条件不变。但细想一下,这个假设太含糊,不具体,实际两者的假设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的假设是需求不变,而后者却是需求改变。    如果两者联立的话,假设条件将是需求不变、供给不变,那么结果必然是价格与产量不变,一幅完全静止的画面,这就是所谓的供求定理!

    因此,局部均衡的结论完全是由于假设条件的相互矛盾造成的,是不符合逻辑的。

    下一个问题则是需求的中心是效用,这是一个纯主观的感受,因为不同的人,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效用是不同的,无法统一衡量,然而,供给却是企业家的锱铢必较的金钱来刻画的,相当于一个是随意的艺术家,一个是拘谨的会计,两者又怎么可能结成一般均衡的连理?

    因为在这种理论框架下,两者没有共同的语言。事实上,供给与需求是不能割裂的,它俩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就是货币,它的流动将两者捆绑在一起,而基础货币的不同来源,导致了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再有,微观经济学认为把无穷的个体加总起来就等于宏观,这显然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因为微观与宏观的性质完全不同,视野更不同。在哲学上,整体大于个体之和,量变引发质变。对于微观而言,市场无限大,个人发展前景没有制约,只要努力提高技术、加强节俭,提高个体竞争力,那么必将致富。

    而对于宏观而言,市场却是有限的,面临着需求不足,垄断者为什么不热心于技术更新?不仅仅是没有竞争者,而是更新了市场也不会扩大,徒增成本而已。整体性的节俭,必然让需求进一步的萎缩,国民收入反而下降。

    宏观经济学中的逻辑谬误更是冠冕堂皇,它的根基——宏观恒等式,竟然假设收入等于支出,投资等于储蓄,这种表面化的等式掩盖了重大的经济事实,即储蓄是如何转化为投资的?如果是自己投,意味着有钱人购买消费品?存货?不可能。因为富人的钱是为了保值增值,故不会去买消费品;存货更不可能,产能过剩使存货的价格趋势日渐低落,富人怎么会如此善心购买跌价品?那么,就要借贷。问题来了,这样的借贷长此以往,必然使借贷者债务累积,一方面埋下了债务危机的种子,另一方面造成贫富两极分化。这样的经济系统会是稳定的吗?恒等式揭示这一系统性风险了吗?该恒等式还将人们导入另一歧途:把总需求混同于最终需求,投资需求被视为最终需求。

    IS-LM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但是,它的假定却是以上述逻辑谬误为基础的,同时,投资需求的假定破绽更大,利率提高,投资就一定减少吗?不一定,利息只是影响投资成本的一个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是销售收入,两者之差才是主导投资决策的关键。

    另外,它的另外一个假设是货币市场的均衡,试问,均衡的货币市场,它的利率水平如何确定的?利息源自哪里?

    据称凯恩斯主义挽救了资本主义,它的投资乘数理论路人皆知,问题是,这个乘数只是计算的引致的消费加总,而初始投资总量却被忽略了,即如果计算一下投资总量,会发现该数额必然大于消费数额,其结论竟然是该投资亏损了!这倒解释了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过后,各国ZF债台高筑的事实了。

    货币乘数的逻辑谬误体现在竟然假设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从银行借款然后再存入银行的模型,难道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更重要的是,它将该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这实质上掩盖了真相,假设准备金为零,所谓的货币创造不过是同一货币的时间累积总额,它反映的是借贷关系,债务债权关系,这个货币是不能提现的,因为长时间积累的债务远远大于基础货币,但是,经济学教科书却误导为货币创造,或称之为货币供应量,把M2的增长视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因此,他们一方面恼怒为什么印那么多货币,又同时纳闷,M2增加,怎么可能发生钱荒?一定是银行在撒谎!或者是资金期限错配!什么是错配呢?按中国经济智囊团的解释,就是银行将短期资金长期借贷化。真是服了,难道长期资金短期化或者长对长短对短才是正配?银行的盈利点就在于将短期闲散资金收集起来,发放长期贷款,以获得较高利息差,期间的运作机制正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因为这些闲散资金不会同时全部提现的。

    总结如下,经济学的逻辑谬误主要体现在微观部分的供求定理与均衡;宏观部分的恒等式、IS-LM模型、投资乘数、货币乘数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8-4 03:45:34
张二寅 发表于 2015-8-4 02:05
经济学自从引入了数学,在社会科学中就显得卓尔不群了,因为它想当然地认为数学的严谨逻辑已经附身其上了。 ...
从其他条件不变这个楼主开始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楼主自己没有理解到位,不是经济学的谬误,是楼主自己的谬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4 09:27:49
  货币乘数的逻辑谬误体现在竟然假设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从银行借款然后再存入银行的模型,难道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更重要的是,它将该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这实质上掩盖了真相,假设准备金为零,所谓的货币创造不过是同一货币的时间累积总额,它反映的是借贷关系,债务债权关系,这个货币是不能提现的,因为长时间积累的债务远远大于基础货币,但是,经济学教科书却误导为货币创造,或称之为货币供应量,把M2的增长视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因此,他们一方面恼怒为什么印那么多货币,又同时纳闷,M2增加,怎么可能发生钱荒?一定是银行在撒谎!或者是资金期限错配!什么是错配呢?按中国经济智囊团的解释,就是银行将短期资金长期借贷化。真是服了,难道长期资金短期化或者长对长短对短才是正配?银行的盈利点就在于将短期闲散资金收集起来,发放长期贷款,以获得较高利息差,期间的运作机制正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因为这些闲散资金不会同时全部提现的。


我对LZ的最后一段并不以为然

首先:“货币乘数的逻辑谬误体现在竟然假设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从银行借款然后再存入银行的模型,难道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这里,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支付转移,很显然,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存款利率,因此,借贷者必须把钱赶紧花出去,进行投资,获取超过贷款利率的收益,而货币转移支付后,会成为其他人的存款。这里虽然还有很少部分货币的提现变成现金滤出银行系统,但是货币派生之后,只要在流通市场上,就总有一天除去变成新增加的很少部分M0外,其他的几乎都会流回银行变成存款。而我们可以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银行在信贷发放的那一刻,派生存款就即时产生了。

其次:“所谓的货币创造不过是同一货币的时间累积总额,它反映的是借贷关系,债务债权关系,这个货币是不能提现的,因为长时间积累的债务远远大于基础货币” 银行信贷,是创造了两对债权与债务关系的。而你却把它混成了一对债权与债务关系。我们存款债权人是储户而债务人是银行,而贷款债权人是银行,债务人是借贷者。

假如是一对债权与债务关系,那么债务人违约,债权人的货币就无法取现,这个逻辑是正确的。
但在两对债券与债务关系的银行存款与信贷关系中,即使少部分最终端的债务人违约,银行也是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完成货币的支付的。因为银行的资金池里,沉淀了大两储户的资金。因此这里,你忽略了银行的规模庞大的沉淀资金的问题。你在微观上思考是对的,但在宏观上来观察,就有偏差了。

最后:货币乘数效应,是近现代金融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金融现象,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否认的。LZ对这个货币乘数效应,理解还不到位。下面是我对这个现象的理解和观点。

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就要微观上从逻辑上对银行存款和贷款的渊源进行思考。

我们现在假如把一笔100万的现金存款存放在银行,那么存款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分。

假如现在我把100万全存为活期存款。那么我将意味着随时会向银行提现,银行是不能将我的存款挪用进行贷款可其他人的。
这个时候,社会上的流动性是100万(货币存放在家里怕偷和存放在银行安全的道理是一样的,不影响货币的流动性)

现在假如我把100万中的80万存为定期存款,期限1年。剩下的20万为活期存款。这个时候,银行就可以把80万存款放贷给其他人,期限同样为1年。
这个时候,获得贷款的借贷者的银行帐户里,就可以凭空多出80万存款(派生存款和货币创造),支付转移后,又形成了其他人的80万存款。
这个时候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M2是180万,而流通货币,还是100万。
假如1年后,我要取款,而银行的80万的信贷到期进行偿还,那么我就可以取现100万,社会上的流通货币还是100万,而货币供应则减少为与基础货币相等规模的100万。因此这里可以得出一个推导结论。那就是社会增杠杆行为,可以导致派生货币增加,M2增加,而去杠杆行为,则可以导致M2减少,货币供应减少。但并不影响社会上的流动性。也不影响基础货币的总规模。

因此,货币供应M2里,包括的是货币与准货币,而准货币的来源,就是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就是失去了流动性的货币。

银行存款与信贷的过程,其实是定期存款人的货币所有权仍在,但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了货币的使用权。

因此,在逻辑上来说,活期存款应该实施100%的准备金率(不得对活期存款进行挪用放贷),而定期存款可以执行一定准备金率下的放贷(因为怕定期存款会违约提前支取)

可事实上,因为银行沉淀的资金量规模非常庞大。因此,可以对所有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执行一定比例的准备金率,然后进行放贷进行赢利,然后进行货币创造。

而M2中的定期存款,是准货币的最大来源,是失去了流动性的货币,但却是个人消费信心的基石。因此,你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信心,是以M2来衡量的,而不是以手中的活期存款来衡量的。而假如你把活期存款全部消费光了,也是可以随时对定期存款进行提款和支取的。

因为银行的沉淀资金规模很大,而且电子货币出现后几乎不会导致银行发生系统性挤兑现象,因为你消费的同时货币必然同时流回银行。所以,一定时期内,可能会有大量的M2中的准货币,变成活期存款,甚至直接取现。

这样,金融货币现象,就出现了一些细节性的变动了。也就是说,社会上的流动性,并不会等于基础货币的规模了,而是大于基础货币的规模或者小于基础货币的规模,都有可能。例如降息时流动性大于基础货币,而加息又可以刺激很多活期存款回到定期存款中,让很多流通货币失去了流动性。


综合前面的细节思考。

货币供应量中的M2,几乎大部分都是由银行信贷派生存款而来,逻辑上定期存款和准货币关联密切,事实上并不会全等,而大部分的准货币,其背书负责人其实是广大的银行信贷的债务人,而不是央行和商业银行为准货币背书。因此,从宏观上来说,M2中的很大部分无法在同一时期进行提现,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并不错的。但微观上来说,M2中的大量的准货币,都可以随时变成具有流动性的活期存款,并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现。只要没有出现系统性的资金外流现象,那么这个过程就一直都是健康的。

因此,只要M2中的准货币随时变成活期存款只用于经济领域中,这样是无论如何不会造成银行挤兑的。因为电子货币流出银行的瞬间又流回了银行体系。而只有资金外流导致的M2中的准货币变成货币并兑换美圆外流。那么这个时候,整个银行体系可供对付的货币规模就为基础货币的规模。超过此规模的大量的货币,是无法兑现的。

最后我国货币的一些数据。

我国基础货币约34万亿。现金M0为6-7万亿左右,国家货币发行的纸钞为不到8万亿,银行库存现金一般为5000亿-1万亿左右。M1为流通中的货币为34万亿,约等于基础货币的规模,而M2为134万亿,其中有庞大的准货币规模约为90万亿。央行储备的准备金为23万亿,这里全部都是基础货币,应付整个银行系统挤兑的规模的。

货币乘数效应,是真实和客观的,但也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在的一个巨大漏洞。

因为,“一定准备金率下的银行,是天生没有兑付能力的”语出奥派货币学家德索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4 10:53:51
我是好人啊啊啊 发表于 2015-8-4 03:17
其实真相并不是像楼主说的那样,不信大家可以到网上查查!不要被楼主的言行给误导了!谢谢!
changshakaif ...
不好意思,点错楼层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4 10:54:53
支持楼主。[em1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8-4 11:13:17
文章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需求定理的假设没有问题;供给定理的假设也没问题;但两者联立的供求定理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们的假设条件并不一致,前者需求不变,后者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