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自从引入了数学,在社会科学中就显得卓尔不群了,因为它想当然地认为数学的严谨逻辑已经附身其上了。
真的如此吗?让我们从经济学教科书一页页翻起。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需求定理,它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
接着就是供给定理,它也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
咋一看,两者非常对称,因为假设都是其他条件不变。但细想一下,这个假设太含糊,不具体,实际两者的假设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前者的假设是需求不变,而后者却是需求改变。 如果两者联立的话,假设条件将是需求不变、供给不变,那么结果必然是价格与产量不变,一幅完全静止的画面,这就是所谓的供求定理!
因此,局部均衡的结论完全是由于假设条件的相互矛盾造成的,是不符合逻辑的。
下一个问题则是需求的中心是效用,这是一个纯主观的感受,因为不同的人,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效用是不同的,无法统一衡量,然而,供给却是企业家的锱铢必较的金钱来刻画的,相当于一个是随意的艺术家,一个是拘谨的会计,两者又怎么可能结成一般均衡的连理?
因为在这种理论框架下,两者没有共同的语言。事实上,供给与需求是不能割裂的,它俩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就是货币,它的流动将两者捆绑在一起,而基础货币的不同来源,导致了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再有,微观经济学认为把无穷的个体加总起来就等于宏观,这显然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因为微观与宏观的性质完全不同,视野更不同。在哲学上,整体大于个体之和,量变引发质变。对于微观而言,市场无限大,个人发展前景没有制约,只要努力提高技术、加强节俭,提高个体竞争力,那么必将致富。
而对于宏观而言,市场却是有限的,面临着需求不足,垄断者为什么不热心于技术更新?不仅仅是没有竞争者,而是更新了市场也不会扩大,徒增成本而已。整体性的节俭,必然让需求进一步的萎缩,国民收入反而下降。
宏观经济学中的逻辑谬误更是冠冕堂皇,它的根基——宏观恒等式,竟然假设收入等于支出,投资等于储蓄,这种表面化的等式掩盖了重大的经济事实,即储蓄是如何转化为投资的?如果是自己投,意味着有钱人购买消费品?存货?不可能。因为富人的钱是为了保值增值,故不会去买消费品;存货更不可能,产能过剩使存货的价格趋势日渐低落,富人怎么会如此善心购买跌价品?那么,就要借贷。问题来了,这样的借贷长此以往,必然使借贷者债务累积,一方面埋下了债务危机的种子,另一方面造成贫富两极分化。这样的经济系统会是稳定的吗?恒等式揭示这一系统性风险了吗?该恒等式还将人们导入另一歧途:把总需求混同于最终需求,投资需求被视为最终需求。
IS-LM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但是,它的假定却是以上述逻辑谬误为基础的,同时,投资需求的假定破绽更大,利率提高,投资就一定减少吗?不一定,利息只是影响投资成本的一个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是销售收入,两者之差才是主导投资决策的关键。
另外,它的另外一个假设是货币市场的均衡,试问,均衡的货币市场,它的利率水平如何确定的?利息源自哪里?
据称凯恩斯主义挽救了资本主义,它的投资乘数理论路人皆知,问题是,这个乘数只是计算的引致的消费加总,而初始投资总量却被忽略了,即如果计算一下投资总量,会发现该数额必然大于消费数额,其结论竟然是该投资亏损了!这倒解释了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过后,各国ZF债台高筑的事实了。
货币乘数的逻辑谬误体现在竟然假设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从银行借款然后再存入银行的模型,难道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更重要的是,它将该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这实质上掩盖了真相,假设准备金为零,所谓的货币创造不过是同一货币的时间累积总额,它反映的是借贷关系,债务债权关系,这个货币是不能提现的,因为长时间积累的债务远远大于基础货币,但是,经济学教科书却误导为货币创造,或称之为货币供应量,把M2的增长视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因此,他们一方面恼怒为什么印那么多货币,又同时纳闷,M2增加,怎么可能发生钱荒?一定是银行在撒谎!或者是资金期限错配!什么是错配呢?按中国经济智囊团的解释,就是银行将短期资金长期借贷化。真是服了,难道长期资金短期化或者长对长短对短才是正配?银行的盈利点就在于将短期闲散资金收集起来,发放长期贷款,以获得较高利息差,期间的运作机制正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因为这些闲散资金不会同时全部提现的。
总结如下,经济学的逻辑谬误主要体现在微观部分的供求定理与均衡;宏观部分的恒等式、IS-LM模型、投资乘数、货币乘数等。
张二寅 发表于 2015-8-4 02:05
经济学自从引入了数学,在社会科学中就显得卓尔不群了,因为它想当然地认为数学的严谨逻辑已经附身其上了。 ...
张二寅 发表于 2015-8-4 11:13
文章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需求定理的假设没有问题;供给定理的假设也没问题;但两者联立的供求定理是有问题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