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9053 55
2005-08-13

山东低调应对工业赶超广东有望成为中国鲁尔区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0813 11:2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清宇 蒋培宇 济南、青岛报道

  进入8月,山东省政府的一次“意外”失语令关注山东观察者大感困惑——上半年统计结果出来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张旗鼓地宣传,相反,数据只通过传统渠道匆匆发布了事。

  这种低调耐人寻味之处还在于,上半年山东经济可圈可点处颇多,最突出的是:“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加值首次超过广东,位居全国第一”。所谓“规模以上”指的是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百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众所周知,山东向来具有“大象经济”特征,也就是大企业占主流位置。在向重化工业冲刺阶段,这一数据似乎更凸显出另一种丰富的含义:这是否预示颇有后劲的山东经济正在迅速接近位居全国领先地位的广东,甚至在某一天取而代之?如果从更广阔的国际眼光看,山东在未来是否有能力像当年的德国鲁尔地区一样,成为世界制造业的新发动机?

  偶然还是必然?

  上半年的数据,使山东经济在许多人眼里再次成为雾中之花。即便山东的经济学家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见其成者认为,山东经济超过广东是不容置疑的必然,即使上半年没有超,下半年也会超;今年不超,明年一定超。但悲观者则认为事实远非如此,山东与广东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不仅未缩小,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大。

  这个数据预兆着必然的趋势,还是偶然因素?山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卫国分析说:“在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加值首次超过广东上,上半年的数据确实有‘偶然’的原因。其一是宏观调控中现金流短缺对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经济形成制约;其二,能源紧缺、原材料成本上升也对广东经济形成冲击,山东这方面却很少受到制约;其三则是山东自1997年以来储备的大项目正在发挥作用。”

  但张卫国认为山东发展比较快,其内在原因也值得重视。他认为:“从产业结构上讲,山东过去提供的中间产品比较多,而广东、浙江生产终端产品多,其特点是附加值高,边际收益递增。所以,九十年代之前,山东制造业赶不上广东、江苏,但是九十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山东已经由轻()()型向综合加工型转变,从态势上讲,山东是上升的,而广东、江苏大体保持在比较平稳的状态上。”

  他认为,山东经济基础方面的优势保证了产业的发展:山东矿产资源丰富,电力、高速公路等基础方面没有瓶颈,这又是广东、浙江等省不具备的,而且这一格局未来十年、二十年都改变不了。另外,山东又是强势政府,历来抓大企业,像家电、造船、汽车、手机、造纸这些行业中的山东企业在全国都举足轻重,而且山东的大企业制度创新也有自己的特点,大企业容易工业化。

  更重要的是,山东的大企业与日韩企业有一种互补和对接,正好承接了日韩制造业的转移。例如,日韩企业与山东的优势项目、技术等级基本吻合,像韩国要转移的造船、汽车这些资本密集产业正好是山东的强项,而如果技术含量太高的话,山东反而吸收不了。

  故此张卫国认为:“从世界制造业向我国内地转移的路径看,基本是延续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长江以北这样一个趋势;另外这些企业转移到山东的成本相当低,劳动力成本上海是山东的两倍,广东可能是我们的三倍,外资自然要向成本最低的地区转。”

  曾最早提出“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初看山东”这一口号的张卫国坚持认为:“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对的。”

  但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的袁永新教授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一口气列举了14条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山东企业市场化程度还是比较低,企业地域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增长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低,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4(全国是稁秮),而且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授甚至认为,与先进省份相比,山东的差距不是在缩小,实际上有扩大趋势。

  “没有投入就没有经济发展”

  与专家相比,山东省高层对山东的整体发展状态实际有着清醒的判断。省长韩寓群曾在此前一次内部培训班上指出,与广东、江苏、浙江相比,山东有着不小的弱项,比如经济总量可能差别不大,但如果以人均占有水平来看,山东可能要远远落在后面。

  韩寓群举了江苏的例子。他说:从潍坊、济南划一条线,我们的鲁中、西、南,包括鲁北,和江苏的北部、中部相比,总量也差不多,但我们人口多;而山东东部与苏南都是两省的发达地区,差距就非常大,胶东半岛与苏南还是没法比。

  不仅是与这几个省相比,就是与辽宁比“人均占有量,我们赶了近20年,结果还有一段距离”。他说:“算一下,如果我们10%,辽宁是9%的话,到2007年也仅仅打个平手。”

  人口不仅多,而且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对于山东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的说法,韩寓群认为是“有水分的”,他认为“70%以上人口在县以下单位”,城市化水平低说明“我们还是比较落后”,韩寓群说:“城市化水平低实际是经济不发达的概念,农业经济比重大的概念,是经济结构不适合市场经济的概念,是距小康社会远的概念。”

  至于广东,韩寓群特别强调:“广东实力强,不是我们三年两载能赶上去的,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点。”

  但山东经济正在快速增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在利用外资上可以看出,2002年山东引进外资还在42亿美元左右,到2004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猛然增长到87.01美元。

  而最有说服力的则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加速。九五期间到2000年,山东的固定资产投入增长率是28%,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33%2002年,山东投入3512亿,投资率达到33.3%,仍然低于全国平均35%的水平,但到了2003年情况发生根本性的逆转,实现5000亿的投入,达到38%,超过全国2-3个百分点,2004年虽然有宏观调控等因素,仍然达到5419.26亿,依然超过全国27.6%的平均水平。

  张高丽的“日韩牌”

  这一历史性的变化的起点是2003年的64。这一天山东召开省委工作会议,并对全省电视直播。在这个会上,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首次全面解释了支撑山东快速增长的经济战略。

  对张高丽来讲,战略的分解实施或许并不容易,但更困难的还在于观念上的深刻变革。

  履任伊始,山东自然禀赋的优越和西部地区农民的贫困形成的鲜明对比,曾经让张高丽大吃一惊。上任两个月,张高丽第一次到贫困地区德州、聊城一带视察,当地给他的第一印象让他困惑不已。他给时任常务副省长的韩寓群打电话:“你怎么告诉我这里是欠发达地区?这儿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麦苗绿油油,水流到田头。怎么会欠发达?”或许正是在这一刻,张高丽更深一层感受到观念对山东人的制约和局限。

  张高丽对山东经济发展的思考很快在一些细节上表现出来。

  张高丽第一次让习惯于纵向比较、盲目自大的山东人改变了思维惯性,认真地做了一番横向比较,拿山东和更先进的广东、浙江及江苏做对比。横向对比使山东更清晰地认识了自身的优劣和发展空间。

  在张的战略中,一个务实的举措是确定了青岛作为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地位,结束了山东省内济南与青岛两座城市长期为“谁是老大”纠缠不休、徒增内耗的争执,为“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推出扫清了障碍。

  所谓“半岛制造业基地”,就是把胶东半岛建设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目标是青岛、烟台、威海3GDP增加到1万亿元,整个胶东半岛的GDP则超过1万亿元。随后,打日韩牌特别是韩国牌成了山东省政府部门的重中之重。

  韩寓群解释说:“推出半岛制造业基地不是一个随意做出的决策。为什么?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我们的优势条件太多:青烟威各个县经济基础条件很好;我们海岸线资源比长三角、珠三角好得多;山东的人文条件好,人才有、经济基础有;我们靠韩国、日本最近,日韩产业面临大转移,谁来承接这个转移?山东半岛是最有条件的,距离近而且长期来往。”

  他特意强调:“如果这三个市上不去,等于山东战略是失败的,这次再错失,那等于说无法来挽回了。”

  能否成为“中国的鲁尔”

  按照专家们的研究,山东的工业基础和当年德国的鲁尔地区有极为相似之处,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鲁尔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山东则拥有高储量的煤炭和石油资源,有便捷的水陆交通;有广阔的市场;两者的工业都是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组成。鲁尔地区传统工业的衰落或许意味着“中国鲁尔”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一个世界性的崛起机遇?

  张卫国认为,山东与鲁尔在经济相似系数上相近。但在四个方面还存在很大不同:一是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发展的路径不同;二是山东现在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还不行,劳动力素质还有待提高;三是山东是以强势政府、以行政力量为主要推动力,鲁尔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四是在财税构架上也不同,德国是联邦体制,地方享有一定的制税权,在推动当地企业发展上会有很大的灵活性;山东现在却不可能。当然,山东省政府实际也在研究运用税收杠杆的问题。

 

大家可以比较山东与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3 22:40:0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14 08:54:00

山东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首先是领导层的问题,我看不出它在短期内赶超广东的可能性。

我从1979年开始几乎每年经过济南,看着它被青岛赶超,看着它乱七八糟的发展,既失去了许多历史特色,又不见形成多少现代特色(它的高架道路据说是学上海而造的,但那里市中心的交通流量还不如上海近郊国道,完全是领导为面子而搞的王八蛋工程)。别说德州地区了,就是济南吧,刁民太多。人说北京好吹,济南人也够大而化之的了;人说保定狗腿子,我去过保定,保定的民风远远好于济南。那里的人急吼吼地赚钱,连职业道德都没有,但仇富心理很强烈。我经过南站一次,被榨了一笔钱,从此我不会在经过那里了。

济南几乎没有夜生活。百姓的收入不见明显上升。衙门的官气太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4 09:30:00

我也认为山东在短期内赶超广东是不可能的。

呵呵,去过济南几次,但了解不深。以我的经验,山东的“刁民”(野)多是在鲁东和鲁南,一些发展比较早的地区的人也比较难处,属另一种类型:奸,用我父亲的话说,心机太重。民风纯朴的地区现在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了。

你提出的人的问题是“质量”上的,我想对山东经济发展而言,人口数量是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毕竟刁民哪儿都有,不能说山东特多吧)。山东的政府被外人称为“虎狼政府”,是强势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也产生了一些问题。vagabond能不能从政府的定位讨论一下东部沿海省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或说发展路径)的差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4 10:21:00

我只熟悉鲁北,因为我的父母在那里,德州的临邑。

“刁民”当然到处都有。上海的小市民也一样令我蔑视。我的意思是民众的观念妨碍了他们致富。

山东的定位有问题,譬如河北,华北地区没有像上海这样的火车头,河北简直成了北京的后方,牺牲太大。不能说山东政府无所作为,山东的公路建设在1979时就在全国排名第一,我想面面俱到的发展战略可能是最严重的问题。无论看农业,看工业,山东都不差,但亮点不多,而且藏富于民这条在北方普遍做得很不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4 10:37:00

山东城市之间的协作不是很强,不知道其他省的城市之间是否也如此,好象是在打内战.

我国目前的产业布局不合理,有不少大而全、小而全的成分,重复,冗余.

山东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很尴尬,距环渤海中心太远,南又接不上长三角,山东的发展只能靠自己.

此外,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性,经济的差距也要弥补一下,要不然小城市的经济会让大城市吸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4 10:48:00

我也是鲁北地区的(滨州)。

我想山东的经济有一个特点即是体系比较完整且内部存在明显地域差异。这可能影响到山东的发展战略。

山东农业有很好的历史传统,特别是蔬菜瓜果种植,陕西关中地区的瓜果种植也多是从山东移民开始的。这种优势随着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区位条件的变化得以发挥,突出的表现是山东的蔬菜北上南下。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上程度比较高,注重品种的改良与引进,标准化程度也在提高,但总体深加工程度明显不够(与科技服务的对象取向有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在全国也是处于前列的。

工业发展就不太熟悉了,据了解中国名牌产品还是可以的。其发展模式可能是造成与其他省份如浙江之间的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6 10:59: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