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检自动化会成为常态? 英国《金融时报》
迈克尔•斯卡平克
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到达大厅里,持非欧盟护照的旅客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入境。突然,一名男子离开长队,冲着三名正站着聊天的入境事务处官员大吼起来。
他对这3个人说,有几个柜台都没有工作人员,你们三个却还在这闲聊;我们刚坐了一趟过夜航班,已经很累了,还在这等了这么久。
其中一位看起来是主管的官员辩解道,他认为入境过程进行得十分顺畅。
这几名官员离开了,来了一位新的主管。我从前进速度要快得多的欧盟旅客入境队伍中走出来,提出了相同的问题:既然有这么多人排队等着,为什么不多增加点人手呢?
他说,没有多余的人手了;你们之前见到的那几名官员已经下班了。他还坚称,排队的旅客等待进关的时间在半个小时以内。根本不是这样。旅客们已经等了至少40分钟了。
对于受够了等待的旅客来说,问题在于,负责入境事务的英国边境署(UK Border Force)认为40分钟的等候时间完全可接受。
英国边检署的目标是让95%持非欧盟护照的到港旅客在45分钟内通关。上个月,它在希思罗机场全部5座航站楼都达成或接近达成了该目标。
你或许认为45分钟的等待时间太长,其实还有更长的。美国海关及边境保卫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的过关等候时间是以小时计的。在纽约的肯尼迪国际机场(JFK airport)第一航站楼(该航站楼供汉莎航空(Lufthansa)、法航(Air France)、日航(Japan Airlines)等航空公司使用),6月6日傍晚,有234名到港旅客排队等了超过2小时才通关,6月20日又有229名旅客等了那么长时间。
大家排队等那么久又是为了什么?等你排到了柜台前,官员会对你的护照进行扫描,请你摆好姿势拍照,为你取指纹,接着要么客气地说句话,要么怀疑地看你一眼。
南非杰出的喜剧演员特雷弗•诺厄(Trevor Noah)曾经模仿一名英国入境事务官员,先看看他的护照,又看看他本人,问道:“这是你吗?”
如果你持有欧盟护照,就可以使用希思罗机场的电子门——它无须人工介入,就能提出和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你只需把护照放在扫描器上,然后等待照相机识别你的面部特征,并检测你是否护照持有者本人。如果是,大门就会打开,你就可以入境了。
这种机器目前并不完美。照相机在识别人脸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遇上戴眼镜的旅客还可能失灵。然而,它总会改进的。它的全部职责就是证实你是护照持有者本人,并确认电脑档案里没有关于你的不良记录。一旦机器具备了该功能,人们便会开始质疑,是否还需要那么多入境事务官员。
随着各个地方的公共部门都面临人手压力,以及乘坐飞机的旅客越来越多,边检自动化必然会成为常态喽?
事实上,世界各地都在做出努力。按照市场研究机构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的预测,到了2018年,自动边检门和边检亭的市场需求将从2015年的2.88亿美元扩张至7.52亿美元。
欧盟委员会正在资助一项边检自动化的研究计划。去年我乘飞机去澳大利亚时,就是由机器扫描护照、检查签证的。
美国也在包括肯尼迪国际机场在内的众多机场安装了自动边检亭——不过在通过机器的护照检查、拍照以及基本信息询问程序后,你还要拿着凭条去找入境事务官员。
然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边检自动化项目的检查对象是那些入境事务官员最不了解的人。
当前,能使用机器进行入境检查的人都是那些享有免签资格的人。而那些不享有免签资格、已经在境外接受过身份审核的人,才当然应该由机器检查和核实身份、然后获准入境。
那些在希思罗机场“其他(旅客)”通道前排队、需要英国签证方可入境的非欧盟旅客所经历的检查,要比那些通过机器检查入境的欧盟旅客多得多。
考虑到众多国家对移民的恐慌以及对恐怖主义的畏惧,想要说服人们相信机器能够胜任边检工作,还需花费很大的努力。或许,我们应该给自动边检机器添加个程序,让它能够冷冷地看每位到港旅客一眼。
译者/李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