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游物资价格的上涨,中间的化肥,农机等企业日子也很难过,很多化肥企业可以出口的,但是加征关税的政策与国内1650的出厂限制价格却使得化肥企业无法在周期的高峰得到应得的利润(虽然有返回增值税的政策,但远远无法补偿),上周在火车上曾碰到一个村官,说国家是有补助了,但是农资价格上涨吞噬了很多种粮食的利润,他们及时引导农民种植了茶叶,因为质量好,被颁发了奖励,省城到处都看得见这个落后的贫困县的产品。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技术的普及,推行文化教育,用土地流转权抵押等多种可能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设法给予启动资金,可能一定程度能改善农村的状况,但这些都需要扎实的人力投入。否则难以出成效。比如有个贫困县山上有一种清香的兰花,香港人1毛钱一只请人挖,转手出去就100倍以上利润,结构当地贫困的老老少少都去挖,结构很快就从满山遍野到难以找到,县政府这时才出了个通知,严禁再挖。而有个当地的农民采了一些回家后自己试图培养,结果出来的兰花就是不香,放弃了,现在这个资源就处于荒置状态。其实不香的原因我猜无非一是克隆温度等等环境,更可能的就是被别的种类的兰花传了粉不纯,如果当地政府能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已经有市场的资源,围绕此创造一个产业链,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作为农民,没有资金投入,没有文化技术,没有市场渠道,要深入下去挖掘这个品种是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政府中有人提出请专家组织试验一下,或者采取BOT的模式公开招标,这个机会都可能被挖掘出来了,所以除了制度外,恐怕要向农村投入一定的人力,才能有效果。
 时间比较紧张,随手乱写了这么一些想法,欢迎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