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博大精深,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承认人自身的伟大,从人本身去寻求真知,既没有道教的出世观,也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原罪说。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才使佛教几千来生生不息。可以看出,佛教是一种讲求以人为本的宗教派别。一般宗教是相信和崇拜超能力的控制力量,而佛认为其本身只是人类的一员,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的努力与才智。只有人才能成佛,并且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因此佛教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是一种强有力的规则体系,它可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而在企业中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来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
佛教思想对企业管理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佛教管理与企业管理一样,都强调愿景,只有企业和员工的愿景一致时,企业才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佛教强调戒律,好比企业制度。
此外,在佛教中强调因、果、律,设置监督机构正是这一精髓的保证。佛家中有设立戒律院还有专门掌管戒律的法师,在企业中也应该存在相类的监督,保证企业运作能够沿着企业发展的轨道。
佛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而异的“三因”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可鉴作用,企业用人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企业扩大发展则要因此而异制定发展战略。
有企业家觉得,释迦摩尼是最大的教育家也是最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从企业的角度看,寺庙是最大连锁店,所有的弟子都是虔诚的员工,有着相同的信仰、相同的服装甚至是相同的发型。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应该是一个好的教育者,要以健康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和企业从事的行为准则才能让企业走向成功。
二、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了生死,求智慧”,从它的出发点上就把其定位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上,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
佛教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佛教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企业管理有重要影响,下面就是佛教精神对企业管理积极意义所作的阐述: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佛陀之所以提倡众生平等,按佛经佛理所言,在于众生皆有佛性,与佛本来平等一体。按现代组织论的原则是每个人在这个组织中都是平等的,只是在组织中的分工不同。佛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绝无主宰支配众生的意图。而在佛教徒心目中,佛虽福慧双圆、神通广大、自在逍遥、至尊无上、功德无量,却毫无领导者、主宰者的威慑性,而是可亲可敬,可学可效的。在佛教中,佛与人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人人可以成佛,而在其他宗教中,人永远成不了上帝,只能是上帝的奴仆。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侍。企业的创立者并非绝对神圣,他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作为企业里最早为该企业寻找到生存和发展途径,并引导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角色。企业的各级领导者是各级团队中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每位员工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定义所属团队的目标,也有权利去否决他所在团队的工作目标。在企业里互助观应取代领导观。除平等相待外,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每位员工都希望成为领导以帮助更多的员工成功,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海尔提出了著名的“赛马场”策略,使海尔的每位员工都有公平感、成就感,也使海尔的诸多才俊脱颖而出,他们为海尔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佛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而异。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中国传统寺院就非常重视根据各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合理分工,重视人事的和谐与分工合作。依个人的性各、能力和专长担任各项职务,如:
当家住持人才:具有常住观念、忠诚、发心、有立场者,有承上启下能力、有见识者,德学威仪俱全、唱诵法器可为表率者,口才说法有能力者。
待客人才:言谈举止威仪大方者,社会常识丰富者,有社会性、亲和力、勤劳、主动,对本山宗风精神透彻了解者。
文教人才:在文化方面,甘于寂寞淡泊,说理清晰,能深研义理,不好攀缘名利者。教育方面,思想纯正,能承先启后,言论不违反常住宗风,不制造事端,会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热心教学,每年都有作品发表者。
在这点上,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企业内部,强调经营人心。在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上,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在选人、用人、留人、育人等环节上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因人而异,根据每名员工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拔、培养适合的人,并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针对每人、每岗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激励手段,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双赢。
3、人性本善
在佛教看来,人就是人,人性本净,但由于受无明之覆,贪、嗔、痴三毒之染,再加上外缘之攀援,才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欲求。佛教对人欲求的产生分析是详尽且合理的,并且佛教认为这些欲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可以对治与去除的。
佛教的善恶观是绝对的善恶观,并附有因果报应说。佛教认为,一、善恶是从心里滋生出来的,人心的本性无善无恶,因一时的念头所引起的真妄及其衍生的善恶均没有实性。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去妄存真、弃恶从善是有内在根据的。三、善恶是绝对客观的,没有任何理由或借某种名义,可以行恶而以之为荣。在佛教那里,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征服所谓蛮族,也不可能以佛的名义去屠杀异教徒。善恶是自明的,永远不可能由人自己去做论释。四、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轮回中,是上升还是堕落,取决于人自身。总之,以绝对善恶观为核心的劝善止恶是佛教的又一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佛教的人性本善论和弃恶从善有以下意义:一、员工本质没有好坏之分,本性没有善恶之分,当他行善时便是行善了,当他行恶时便是行恶了。因此在建设和宣导企业文化时应充分考虑员工从善的根基,并引导员工主动弃恶。二、善恶是可以转化的,对于曾经违反过企业法规的员工不是简单摈弃,而是努力帮助教化。对于曾经为企业带来过利益的员工不能盲目信赖,松懈对其管理。同时,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善恶行为现象,从企业文化自身去寻找根源,对于能够带来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发扬,对于能够带来不好现象的文化精神要抛弃。在企业里应包含更多的宽容精神和引导观念。三、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章,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就受到处罚或谴责。同时在企业里不能攻击和蔑视其他企业即便是竞争对手,企业员工和企业本身应树立起自觉与所处行业友善相处的精神。四、企业应完善奖罚的道德和制度体系,让因果报应说在企业文化中有全新的意义。
シ鸾套魑宗教希望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但是佛教却不是一种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一再地垂询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佛教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所以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佛教所崇拜的是“真知”,而不是佛祖,由此禅宗才敢于唾佛骂祖。佛教如此重智尚真,因而也就崇重理性和实证,佛教徒常会不自觉地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3M公司为了激励员工的主观创造能力,设立了自己的诺贝尔奖——金步奖,在IBM一些富有成果的工程师拿着和总裁一样高的薪水,这些都是企业为了鼓励主观能动性而采取的措施。在企业文化里应明确一点,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管理制度方面永远没有完全了悟其所有真谛,到达终级目标,还有许多本来就存在的资源和潜力没有被我们利用和挖掘,以此来激励企业员工借助自己的智慧不断探求和接近各自工作领域的真理。对于企业内部乃至行业内的权威,也要感于去质问和挑战。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并及时修补。对于企业已有的文化要不断地在企业经营中去加以检验,以便适当扬弃。敢于对企业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挑战,是企业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体现。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的自力拯救不只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佛经说:“惟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佛理说佛与众生同出一源,本为一体,岂可有一独悟而众生迷。所以佛教根本上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要求把自我拯救建立在每个人的努力并引导众生的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自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作为社会组织之一的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虽然企业的组织目的就是赢利,但并不表明企业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和准则。其一,企业可以通过其用以获利的产品来给别人带来思想、身体上的解脱,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长期的利润。其二,企业通过赢利来帮助企业员工以及社会解脱痛苦、寻求快乐。而企业员工和社会得到企业的帮助后,会自然而然地信奉企业本身所倡导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无论是金蝶“发展软件产业、振兴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还是商务通“科技让人更轻松”的温情关怀,都会激发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使员工工作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同时也会使社会对企业本身给予更多的信赖,以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佛教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佛教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別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佛教的圆融观认为万法容于一心,故万法相容无碍,一与多、总与別、成与坏相依赖而存在,故二者之间相互容含,一体无別。虽然二者所建立的基础是不同的,但是佛教的圆融无碍观作为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境界,不仅体现了辩证的思辨智慧,而且体現了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在当今矛盾重重多极化的社会里,仍然需要这种辩正智慧和精神境界。圆融是学佛之人的一种境界,功德圆满,成就人生;是一种处世态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贯通。这里的圆融并非奸诈狡猾,而是提倡一种“方而不怪,圆而不滑”的处世原则。
佛教很重视群我的关系,所以有六和僧团、百丈清规等共住规约的设立,丛林寺院管理的原则,重视自我发心、自我检讨、自我规束,其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和合的僧团,使正法得以久住。
在企业管理中,圆融同样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在公司的战略和政策方针确定后,实现战略的关键在于执行,但在实际执行战略的过程中,由于我们会经常遇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圆融无碍的辩证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去灵活执行战略和方针政策,不能僵化顽固。否则很难将公司的战略得以彻底地贯彻和执行。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管理上也要用圆融无碍的思想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在团队中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配合,融合贯通的合作精神,使团队的执行力发挥出最佳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