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1728 0
2015-08-16
由David Laibson和John A. List合作撰写的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 Proceedings最新论文“Principles of (Behavioral) Economics”讨论了行为经济学的六条基本原理。随着学科发展与研究深入,行为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并被逐步整合进传统经济学教材中。本文作者认为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之间存在强烈的互补关系,被整合进传统经济学教材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并就此讨论了讲授行为经济学时应关注的六条基本原理。

首先,本文作者给出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行为经济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适当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并以此来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提供政策建议。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最优化(人们尝试进行可行的最优选择)、均衡(人们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做出可行的最优抉择)与实证主义(模型需要得到数据的检验与支持)。而行为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炼,提出了后文所讨论的六条基本原理。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行为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历史较短,但其基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亚当·斯密《国富论》中便有涉及。

接下来,作者具体讨论了行为经济学的六条基本原理。之所以着重强调这六条,主要出于如下三方面考虑:这些原理在概念上本身非常重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与传统经济学的内容相互补充与整合。六条原理依次如下:

第一,人们往往尝试做出最优选择,但并不总会成功,即最优化过程中有可能犯错误;

第二,人们对其自身处境的关注与评价是基于某一参照点做出的,在不同的参照下人们会做出不同的评价与选择;

第三,人们的自我控制存在问题,计划与行动之间并不能很好地衔接,意图上想要做好某一事情,实际上却可能长期拖延;

第四,尽管人们最关心自身的收益,但并非不关心他人的意图、行动与收益,哪怕是家庭成员以外的人。

第五,有时候市场交换能使心理因素不再起作用,但并不是所有心理因素都是如此,如一些非理性的偏激心理有可能影响整体市场运行;

第六,在理论上,对人们的选择加以限制可以有效避免行为偏误,在实际中,这类限制举措并不受欢迎。

在每一条原理之后,本文还举出了大量例子作为辅助说明。同时,作者还就讲授这六条原理的课程安排提出了一些建议。

来源:论文大焖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