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与就业的关系,是一个争论了长达60年之久的话题。1936年凯恩斯在出版的《通论》中说,他同意古典经济学家的意见,认为工资上升必然导致失业增加。1938年英国劳动经济学家邓洛普(dunlop)、和1939年美国Tarshis(1939)提出了与其相反的证据。在其后长达6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济学家一直围绕此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了大量文献。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结果,经济学家大概一致认为工资与就业无关。但是,后来计量经济学的的飞速发展,用面板数据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工资增加、就业增加,两者严格正相关。这一结论在今天已经是主流的、非主流的经济学家的一个共识。然而,我国一大批经济学家,既不看文献、追踪国际最新研究成果,也不动脑筋思考问题,仍然坚持低工资促进就业的荒谬学说,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害。我们必须立即纠正这一错误学术观点,为扩大内需扫清理论障碍。详细理论文章参见党爱民,“有效需求、就业及真实工资之谜——论发展中国家的有效需求与就业”,大军网站,http://www.dajun.com.cn/dangaimin.htm
驳张五常及其追随者的就业理论
求心 Dammos 2004-2-13
张五常认为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会妨碍哪些愿意接受更低工资的人的就业,从而无法解决就业问题。
我的意见是,如果不对劳动力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比如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而是任由大批失业者自相践踏,最后的结果是:
1.社会总需求减少;
2.总的就业机会减少;
3.劳动力市场上的这种恶性竞争,只有到没有人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时才能停止;
4.所有就业者只能拿到一份仅够养活自己的生活费;
但是,张无常的追随者们武断地认为:工资下降会增加就业机会,使得总需求增加。他们还认为,工资下降后,商品会更便宜,所以需求会扩大。
这些观点是非常荒谬的,但是,它的确充斥在教科书中,也挂在主流经济学家的嘴边,哪些只读了几天课本的学生更是把它奉为圭臬,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些荒谬的理论正是妨碍我们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必须彻底予以批判。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他们认为“工资下降会增加就业机会,使得总需求增加”。工人拿到的总工资等于就业人数乘以单个工人的工资。当单个工人的工资下降后,为了保证总工资不变或增加,不仅要求就业人数呈现增加的趋势,而且要求就业人数的增加速度大于单个工人工资下降的速度。张无常及其追随者们,你们能够证明这个必要条件吗?
他们只会主观臆测,只会想当然,他们根本证明不了。事实上,结论正好相反。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假如所有的工人是可以不发1分钱的工资的,那么,工人就没有任何需求,整个社会的生产就是为整个资本家集体而生产。
现在,我们给这些工人每人发一点点(比如1元钱)工资,那么,社会总需求会增加一点点。工人手里有了钱,资本家就要把它赚回来,为了赚回这些钱,他们要扩大生产,要增加投资,于是,资本家就要雇佣更多的人来参与生产。很显然,发2元钱的工资的时候比发1元钱的工资的时候需要雇佣的人数要多,同理,发200元时须雇佣的人数多于发100元。反之,工资从400元下降到300元时,须雇佣的人数会相应地减少,而不是增加。极端的情况是,如果不发工资,被雇佣的人数最少。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条,他们认为:工资下降会引起物价下降,从而使需求增加。这也是极其荒谬的结论。
如果一件产品的价格为10元,每生产一件付工资5元,那么,工人的实际工资(也就是实际购买力)为0.5。如果工资下降到每件4元,由此引起物价下降,降到9元,那么工人的实际工资会下降到4/9=0.4444。
这就是说,如果物价下降是由工资下降引起的,工人的实际购买力会急剧下降,怎么能得出需求会增加的结论呢?
物价下降后,那些拥有巨额存款的富人的实际购买力的确会增加。但实际购买力的增加并不能迫使他们增加消费——因为他们的消费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物价下降后,对于那些没有或有很少储蓄的穷人来说,存款代表的购买力不会有显著的增加,反而由工资代表的购买力会大幅降低,这必然会引起消费需求的大幅萎缩。而消费需求的萎缩,必然会引起投资需求的萎缩,这只会使得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你一强调工人的利益,他们就威胁说资本家就会转移投资,他们还拿印度来吓唬人。在对待工人工资的问题上,必须加强全球的合作,而不能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搞“低工资竞赛”。每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必须负起责任来。如果谁也不负责任,那么,全球范围内的“低工资竞赛”必然会导致全球经济危机——这是一场自我毁灭的竞争。倾巢之下,安有完卵,要把目光放远一些。
总之,张无常极其追随者的就业理论是极其荒谬的,是极其害人的,他对中国的危害已经超过了一次中等规模的战争,它们把人民已经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指导工作,不仅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反而会使失业问题越来越恶化、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