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11-25 09:21:00

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结果,经济学家大概一致认为工资与就业无关。但是,后来计量经济学的的飞速发展,用面板数据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工资增加、就业增加,两者严格正相关。这一结论在今天已经是主流的、非主流的经济学家的一个共识。
——————————————————————————————

我想知道这个共识有多“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09:26:00
以下是引用曹国奇在2008-11-24 23:16:00的发言:

这就好比治病,如果在“市场”和“非市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市场,那么你就能问为什么不用第三付药?

问题是没有第三种市场,你能怎么办?

有病是要治,但也不能急病乱投医吧

你有感冒,我叫你喝跌打酒治感冒你喝不?我是真心为你好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09:32:00

但是宏观上看时,(所有)企业是能决定价格的,所以(所有)企业能够将工资增加的成本转移到价格中去,于是增个行业的利润不会减少。宏观上看,工资增加只是提高了竞争的平台,并不改变既有的竞争格局和利润水平。

——————————————————————————

宏观上,真的是所有企业都能决定价格?都能将成本的增加移到价格中去?请问什么叫竞争性企业啊

好了,就算你这一步说得过去,工人增加工资,但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涨价了,请问工人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提升吗?工资后面加个零,接着所有商品价格的后面又加个零,工人会变好??

一个人有亿万身家不等于他的生活状况就是好的,知道什么叫通货膨胀吗?看一下津巴布韦,那里个个都是亿万富翁,那里个个都是穷光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1:16:00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8-11-25 9:21:00的发言:

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结果,经济学家大概一致认为工资与就业无关。但是,后来计量经济学的的飞速发展,用面板数据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工资增加、就业增加,两者严格正相关。这一结论在今天已经是主流的、非主流的经济学家的一个共识。
——————————————————————————————

我想知道这个共识有多“共”

呵呵。香港的丁学良说,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还说那些教授去国外做本科生,都不够资格。和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共”呢?我说的“共识”,是翻译老外的原话,是人家的共识,不是我们的共识。是一流经济学家的共识——包括主流的和非主流的。

这就是让我感到极其震惊的一件事!!!我们国内,无论是右派、还是左派,对这个问题都是极端模糊不清,甚至从来也没有研究过。比方说,像胡代光、吴易风这些研究外国学说的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这样一件争论了60年的公案竟然丝毫也没有提及过,从来也没有。倒是宋承宪老人家在那本《宏观》教材的序言中,羞羞答答地表达了一点看法,说是所有企业一起降低工资成本,市场萎缩等等之类的话。

您的头衔也不小,为什么不看一下我的论文中提到的文献再发言?这样贸然上来发言,会有失身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1:25:00

请问丁学良先生的经济学造诣有多高呢?

还有,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者和经济学爱好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如果连价格越高,需求越少的需求定律都可以漠视,这样的经济学家水平真的是很高啊

就好像一个连1+1=2都否认的数学家,他的水平真的是高到凡人所不能无法理解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1:28:00

我敢说,在中国国内,知道这个共识的人,真的不超过5个。我认识的几个博导,他们给博士上《高级宏观经济学》,水平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那段时期,认为工资与就业弱相关,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刚性粘性模型。现在,这些模型都废了,甚至代际替代模型,也无法通过实证检验——替代弹性太小。呵呵,学问发展速度很快呀。。。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论,目前国内翻译出版的教材中也有零星的介绍。刘树成等翻译的布兰查德、费希尔(Blanchard and Fischer)合著《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18页有个简单介绍,给了个数据表,但作者的立场是“微弱顺周期”(可我看那些数据已经不弱了)。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第4版第320页给出了1960-2000年美国的GDP变化和真实工资变化的对照图,从这个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顺周期变化的趋势,作者也认可顺周期的事实。作者在后面还列出了与此相关的几篇重要文献,如bils(1985)和Solon(1994)。伯南克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第474页只是简单地提到了顺周期变化的事实,没有深入讨论,也没有给文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1:31:00

先别说国内吧

只说国外,国外有哪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发表过论文,认为工资增加就业也会增加

还有,你只是说两者严格正相关,但没说到底是工资增加导致就业增加还是就业增加导致工资增加啊

相关,不指明因果关系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1:49: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5 11:28:00的发言:

我敢说,在中国国内,知道这个共识的人,真的不超过5个。我认识的几个博导,他们给博士上《高级宏观经济学》,水平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那段时期,认为工资与就业弱相关,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刚性粘性模型。现在,这些模型都废了,甚至代际替代模型,也无法通过实证检验——替代弹性太小。呵呵,学问发展速度很快呀。。。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论,目前国内翻译出版的教材中也有零星的介绍。刘树成等翻译的布兰查德、费希尔(Blanchard and Fischer)合著《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18页有个简单介绍,给了个数据表,但作者的立场是“微弱顺周期”(可我看那些数据已经不弱了)。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第4版第320页给出了1960-2000年美国的GDP变化和真实工资变化的对照图,从这个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顺周期变化的趋势,作者也认可顺周期的事实。作者在后面还列出了与此相关的几篇重要文献,如bils(1985)和Solon(1994)。伯南克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第474页只是简单地提到了顺周期变化的事实,没有深入讨论,也没有给文献。

曼昆的图,是证明了真实工资增长是因为实际GDP也就是生产力的增长呢还是证明了真实工资的增长会导致实际GDP的增长呢?

请先搞清楚因果关系先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二版第二章附录有写到,调查发现男人拥有打火机的数量与其患癌症的机率成正相关,但请问你会因而得出打火机会导致癌症吗?因而会建议政府对打火机征收重税而令癌症发病率下降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1:50:00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8-11-25 11:25:00的发言:

请问丁学良先生的经济学造诣有多高呢?

还有,经济学家和经济学者和经济学爱好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如果连价格越高,需求越少的需求定律都可以漠视,这样的经济学家水平真的是很高啊

就好像一个连1+1=2都否认的数学家,他的水平真的是高到凡人所不能无法理解的

天啦!你声音小一点好不好。有些东西不是凭直觉可以感悟得到的。

比方说,我给农民讲地球是圆的,转来转去的。他们立即反驳道:“到晚上,那人和东西不都掉下去了!”你看,反驳得多有理。对于这样的人,我是没有办法的。后来,人家儿子出国了,打了电话回家,问他儿子,咱这里白天美国是不是晚上,他儿子说是。开始还以为他儿子骗他,慢慢地,就接受了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

还有老农民甲,一直认为月食是被天狗吃掉了,下雨是天上龙王吐水。小学生有个课外作业,就是把学到的东西,讲给家长听。学生回家一讲,挨了一顿打。第二天还跑到学校去,指责老师瞎教学生。到死的时候,好像对月食的认识转过来的,但对下雨,始终没有变。

你现在对于新东西,就像那些农民一样,不肯接受,甚至懒得研究一下,甚至觉得别人在挑战您的智力和尊严,简直要跳起来了。

呵呵,呵呵,没办法。这就是中国经济学的现状——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2:01:00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8-11-25 11:31:00的发言:

先别说国内吧

只说国外,国外有哪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发表过论文,认为工资增加就业也会增加

还有,你只是说两者严格正相关,但没说到底是工资增加导致就业增加还是就业增加导致工资增加啊

相关,不指明因果关系吧?

理论解释也很简单:工资增加、需求增加;需求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就业增加。不发工资,谁来买东西?

下面是匿名审稿人的话(提到了法国马林沃的一本书《就业理论的再审视》):

MS# 2417, “Effective Demand, Employment and the Mystery of Real Wage”
 
The paper’s intended contribution is a theory of 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yielding the
implication that when output is demand-constrained in equilibrium, employment is
increasing in the real wage, rather than decreasing as in the classical case.  This is a valid
insight, but it is not new; in particular, I can’t tell how this story differs from the standard
Keynesian account of demand-constrained macroeconomic equilibrium, as elaborated in
particular by Edmond Malinvaud’s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Reconsidered (which
should be cited and discussed in any cas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2:13: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5 12:01:00的发言:理论解释也很简单:工资增加、需求增加;需求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就业增加。不发工资,谁来买东西?

怎么不考虑生产/技术/供给方面?

没人生产东西,生产的东西不够多,谁能买到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2:21: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5 11:50:00的发言:比方说,我给农民讲地球是圆的,转来转去的。他们立即反驳道:“到晚上,那人和东西不都掉下去了!”你看,反驳得多有理。对于这样的人,我是没有办法的。

这个例子举得很有意思。

不过,这样拿“农民”开涮,似乎有些不妥。

“农民”还会就A谈A,许多不是“农民”的人,当别人问到A时,他只会说一大堆B,特别是愿意说,别人的“地圆说”是“教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2:35: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5 11:50:00的发言:

呵呵,呵呵,没办法。这就是中国经济学的现状——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

求心大哥,

是那5个?

让我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2:36: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5 7:11:00的发言:西方纠正市场失灵的主要手段就是工会,用工会集体谈判的力量来平衡资方的力量,可以参看帕利的文章。这是西方保持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

工会有没有“失灵”的时候?——内部人排斥外部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3:44:00

理论解释也很简单:工资增加、需求增加;需求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就业增加。不发工资,谁来买东西?
————————————————————————————————————

你一直没清楚告诉大家,你这工资的增加是从哪里来增加的?是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增加还只是名义货币工资的增加?如果是名义货币工资的增加导致的成本增加会不会导致产品价格的增加?

比如说:你原来的名义工资是10元,你的产品的价格是5元,即你一天的工资等于2个产品

你增加了名义工资一倍到20元,那你产品的价格因为工资上升一倍因此上涨一倍,即10元,同样你一天的工资也是等于2个产品。请问这样来增加工资,工人能买的东西会变多?呵呵

别跟我说什么工人工资只占产品成本的一部份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4:3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1-25 12:36:00的发言:

工会有没有“失灵”的时候?——内部人排斥外部人

局内人-局外人模型,也是用来解释真实工资非周期(与就业无关)的模型。参看文献Azariadis(1975),Baily(1974),Gordon(1974)。

你们天天ABCD,学完了英语,却不看文献?没让你们搜文献,现在是告诉你们了,你们也不去看,净在这里瞎搅合?

Solon(1994),QJE,这篇论文有代表性,一定要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4:36:00
以下是引用liyg2000在2008-11-25 13:44:00的发言:

理论解释也很简单:工资增加、需求增加;需求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就业增加。不发工资,谁来买东西?
————————————————————————————————————

你一直没清楚告诉大家,你这工资的增加是从哪里来增加的?是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增加还只是名义货币工资的增加?如果是名义货币工资的增加导致的成本增加会不会导致产品价格的增加?

比如说:你原来的名义工资是10元,你的产品的价格是5元,即你一天的工资等于2个产品

你增加了名义工资一倍到20元,那你产品的价格因为工资上升一倍因此上涨一倍,即10元,同样你一天的工资也是等于2个产品。请问这样来增加工资,工人能买的东西会变多?呵呵

别跟我说什么工人工资只占产品成本的一部份哦

你一直没清楚告诉大家,你这工资的增加是从哪里来增加的?命题的前提条件是供大于求、生产过剩、需求约束(而非生产约束)、能生产出来但卖不掉。脱离了前提,就没有意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5:40: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5 14:32:00的发言:局内人-局外人模型,也是用来解释真实工资非周期(与就业无关)的模型。参看文献Azariadis(1975),Baily(1974),Gordon(1974)。

(1)有意思,一提“局内人-局外人”,就只能干这个了?就不能研究就业了?

(2)既然谈解释“工资”了,你不是自己总想谈“工资与就业”的关系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6:02: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5 14:32:00的发言:

局内人-局外人模型,也是用来解释真实工资非周期(与就业无关)的模型。参看文献Azariadis(1975),Baily(1974),Gordon(1974)。

你们天天ABCD,学完了英语,却不看文献?没让你们搜文献,现在是告诉你们了,你们也不去看,净在这里瞎搅合?

Solon(1994),QJE,这篇论文有代表性,一定要看。

另外,若未理解错,“局内人-局外人”模型试图解释存在非自愿失业时真实工资刚性何以会持续存在。

这不是在说明某种机制的“失灵”吗?(别忘了,前面在谈“失灵”问题)

在这里天天如此“谈文献”,才“净是在这里瞎搅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6:07: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5 14:36:00的发言:命题的前提条件是供大于求、生产过剩、需求约束(而非生产约束)、能生产出来但卖不掉。脱离了前提,就没有意思了。

“生产出来卖不掉”,可不光是总量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

社会中的各种产品都是“供大于求”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6:36:00

生产出来卖不掉有两种含义

1.你的生产成本比别人高,如果按市场价卖出会亏本,但如果按你想不亏钱的价格卖又没人买,证明你在生产这种商品中没有比较优势

2.生产出来卖不掉,是市场告诉你生产这种商品不适合市场的需求,快转行吧。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6:53:00
以下是引用求心在2008-11-25 7:11:00的发言:

西方纠正市场失灵的主要手段就是工会,用工会集体谈判的力量来平衡资方的力量,可以参看帕利的文章。这是西方保持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

问题是工会还不能保证劳资双方的谈判地位相等,不能抑制工资偏低的现象,且工会的破坏性很大,所以就得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平衡,规定最低工资、个税、消费税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7:23:00

昨天晚上看《国富论》,其中关于工资的章节,大体是这么说的:

工资至少必须满足工人生存和繁殖养育后代的需要。

在一个发展的经济体中(比如近代的英国和美国),工资不断提高;

而在发展停滞的经济体(比如说近代的中国和印度)中,工资不断降低,倒退的时候工资最低。

原因:劳资谈判以及生产率提高

抱歉,記錯了,原文沒有講 “勞資談判”的,但國外的工會(國內的擺設就不說提了)對提高行業平均工資是有幫助的:

提高了工人整體的議價能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5 18:53:4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5 18:39:00

劳动报酬优厚,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国民财富增进的自然征候。反之,贫穷劳动者生活维持费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乃是社会急速退步的征候。

在社会静止状态下,境遇是艰难的;在退步状态下,是困苦的。进步状态实是社会各阶级快乐旺盛的状态。静止状态是呆滞的状态,而退步状态则是悲惨的状态。

劳动工资的增加原因:
1 物价上涨
2 技术进步
3 社会财富的增加



技術進步導致工資增加的原因:

生產率提高,制造產品成本降低,利潤高,

工廠主為了掙更多的錢不得不留住熟練工人,給工人加工資。

另外一方面,鑒于有利可圖,其他人也投資建工廠生產該產品,但缺少熟練工人,所以提高工資來挖角。

社会财富的增加導致工資增加的原因:

社會財富的增加,導致需求增加,雇傭增多,市場擴大,工廠的雇傭需求增加,熟練工人求大于供,工資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6 16:23:00

交换经济的本质就是用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去换别人生产出来的东西

如果自己不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出来,凭什么要别人换给你更多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6 17:07:00

争来争去争成了供求关系了.

我也支持提高工资,但必须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和总利润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仅增加货币供应是没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6 17:17:00
以下是引用金戈一杰在2008-11-26 17:07:00的发言:争来争去争成了供求关系了.我也支持提高工资,但必须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和总利润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仅增加货币供应是没意义的.

既然谈市场,当然离不开供求。

某种措施,是市场自发行为,还是“反市场”行为,会形成什么结果,难道不从供求关系分析吗?(对供给与需求各有什么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6 17:27:00

另外,

(1)设立最低工资制,未必意味着“涨工资”;取消最低工资制,未必意味着不“涨工资”。

将最低工资制与“涨工资”等同起来,是想当然的。

(2)“涨工资”这种说法太笼统,涨谁的工资?不涨谁的工资?谁各涨多少?

(3)目前,我国的薪酬体系可谓千差万别,笼统而单纯地谈“涨工资”,有多大的操作性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 14:31:00
中国最喜欢什么都“一刀切” 但这也是由国内实际决定的 如果不一刀切的话就实行不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 17:49:00

不知为什么,我不能跟帖宣传张五常的帖子,只好放这里

愤怒,经济学家张五常言论集 来自 http://www.klmybbs.com/viewthread.php?tid=116877
今天在网上看新闻,看到了有关他的言论,格外愤怒!
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以下就是他的一些言论。
基尼系数显示中国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
他回答,“这个是怎么算出来的?谁算出来的?这些人念过书没有?他们做我的学生都没有资格。很多农民(外出打工)赚了钱是不报税的。你无从统计。你要去问他,他当然说自己穷啦!但是你是可以看得到的,看他们家吃什么饭菜,你就能看得到。看他们家有没有电视就知道了。”这也是胡说八道。这是世银作出来的、很多好事之徒给作出来的。中国农民在近几年改进了很多很多,差距已经是越拉越近了。这是很明显的事,不晓得他们说两极分化根据的是什么资料。大概从2001年开始,农村进步得非常快,这是无可否认的,毋庸置疑的。

中国的失业问题,你不觉得是一个很严重的威胁吗?
他回答,“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下岗,很多人不是被老板炒鱿鱼,而是他自己炒老板鱿鱼。没有办法。是他们工人自己要转来转去的,你不能把他们称为失业。”

其他言论:
“很多人不是被老板炒鱿鱼,而是他自己炒老板鱿鱼。一家公司每年只有20%工人流失就是很好的了。我的一个朋友在东莞开厂,软件企业,一年会有50%的工人流失。”“假如一个人真的想要找工作的话,你找到一个月600块钱一份工是没有问题的。你去东莞找,马上就有。”

“北京有很多智囊……要搞什么福利制度,搞三搞四,又搞什么最低工资,还有什么反垄断法。”
 
照张某人的说法,给他开600的工资就够了?真的气我也。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4&replyID=266346&id=390596&skin=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