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也面临类似的限制,这使得此类投资主体无法将资金大规模地投入到能够增强其盈利能力的高收益资产。保险监管和发展局(Insurance Regulatory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要求保险公司将总资产的25%投资于政府证券或邦证券[]。对养老基金的比例要求会更高一些。同样,为确保资产安全,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投资政府证券的比例通常也会高于监管要求。
企业债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政府债券市场相比,企业债市场(企业和金融机构)规模依然很小(见图13),截止2006年6月末的规模约为168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不到2%。一个发达的企业债市场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灵活地优化资本机构。同样,投资者在进行固定收益证券投资时又多了一种选择。
.files/1128730.jpg)
在印度的企业债市场,私营企业债券规模一直不及公共部门担保债券规模。这两类企业可以通过私募或公募形式发行债券,到目前为止,私募通常较受企业欢迎。过去10年间,私募企业债发行规模大幅提升,从1995/1996年的3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4/2005年的126亿美元(见图14)。与公募发行相比,私募发行的优点在于受到的监管要求较少,如信息披露和注册登记等[]。较高的发行成本也令企业望而却步,此外,债券发行人还可根据投资者的要求进行个性化发行。企业没有被要求获得或披露评级机构的评级,但近些年主动进行评级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2004/2005年通过私募形式发行债券的企业中,获得信用评级的企业比例达到了93%[]。发债企业通常选择3-5年期,这反映出企业对中期举债持谨慎态度,同时也显示出投资者对长期债券的兴趣不大。
.files/1128731.jpg)
与债券市场相比,企业债市场的交易、清算和结算的发展程度不高。企业债交易通常通过买卖双方的询价完成。中间经纪商须向交易所报告交易情况。企业债还可以通过电子交易系统完成,但由于缺乏散户投资者的参与,这种交易模式的应用范围不广[]。此外,国债市场发达的清算和结算系统还可以进行回购协议交易,但企业债市场并不具备。
正是政府债券较大的规模才使其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交易量占总量的比例超过了70%(见图15)。
.files/1128732.jpg)
相比之下,企业债交易量比例仅为3.6%,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债以私募发行为主。此外,监管部门对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国内投资者在企业债方面的投资仍做出了规定。这种规定不但限制企业债市场的发展,同时还局限了投资者在固定收益领域的投资选择。
尽管如此,从印度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债规模来看,印度企业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在对资本结构进行重新评估后,借债意愿将不断增强。有近50%的企业融资来自再投资资本,其余的来自股票发行以及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股东对高股息的要求以及优化资金成本的动机将提升企业未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规模。与此同时,养老基金也将对企业债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企业寻求海外融资
考虑到上市条件要求少、融资成本低以及二级市场流动性强等特点,印度企业在海外融资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见图16)。这从一个侧面反衬出印度政府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度还不够高。1991/1992年的经常项目危机使得印度政府在外部债务管理方面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