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讲 人们是怎样认识人和事物的?
认识事物的本真面目是人类各项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认清了事物的本真,即知晓事物的来源、现状和未来,才能地指导人们正确地处理好与各类事物的关系。比如,随着现代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通讯、网络技术和智能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许多新技术、新产品相继问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变化的的基础源于人们对电和波的本质的深入了解,人们对电和波的本真面目认识的越深入,就能越有效地利用电和波。所以,人们对事物的本真认识越深入,认识与本真越贴近就越能有利于发挥事物的价值,达到为人所用的目的。
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实质是人类认识事物本真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人类的文明才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类认识事物本真的方法有哪些呢?
老子把认识事物的方法归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学派”,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对电和波的认识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近代物理、数学和化学等科学知识是人们认识电和波的方法和工具,老子把这类以数学、物理、化学等工具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为学”,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自然科学。
第二类是“道派”,也就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就是社会人文科学,老子把哲学、宗教等以人的思维对人与社会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认识方法称为“为道”,也就是现代所谓的人文科学(参见《老子》第48章)。
这两类认识方法有什么区别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老子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研究事物本真上的区别,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就会出现学科分支越来越多,知识内容越来越复杂的现象;而以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就会发现人与事物的关系越来越简单明了,“以至于无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物理学这一学科而言,又可分为普通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结构和物性、计算物理学等等,真是让人头大的感觉,更不要说去学习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无边无际的,天下万物万象,万象万理,一一地理顺清楚确实是个大难题和费时费力的活,唯有“学海无涯苦作舟”。
老子的“道”是怎么研究人和事物的呢?老子认识人和事物的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呢?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从大家熟知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说起,因为老子思想被儒家思想误读了二千多年,人们的思想观念早已经扭曲变型和固化,转变人们对老子思想的认识不得不多花一点功夫。
每一种方法都涉及一个工具和元素的问题。数学、物理、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每科知识必然有若干基础的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学科的知识构架。比如,数学的基本元素就是数和量,人们通过数字、长度、角度的关系界定事物的长、宽、高等度量,以此确定事物的面积、体积等外部形态;化学认识事物的基本元素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等,以分子、原子界定事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物理学的基本元素是质量和力,通过研究力和质量的变化确定事物的速度、运动等变化。数、理、化都是研究事物本真的方法,其目的是相同的,但是各自研究事物的角度不同,应用的方法不同,分析事物的基本元素不同,所以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从现在来看,这些结论都是符合事物的本真的描述,然而只是对事物某个角度或一个局部的认识,不能称之为对事物全面地、正确地认识。
把“道”作为事物的本真和一门认知方法是学习老子思想的前提。“道”作为一门认识方法必然有其基本元素,学习“道”这门知识,首先要学习“道”的基本元素,分析这些基本元素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原理,也就是解读事物的本真的过程。“道”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呢?
第二讲 老子开篇第一章是对“道”这种认识方法的概述
现在我们让老子穿越回现代某一大学当博导,让他来重新按照现代学术论文的格式重新写“道”的论文,那么《老子》的第一章的题目就应该叫作《“道”的概论》。我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学术论文的概论里,主要内容是介绍这种学术方法的定义、特点和主要用途。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时代,老子在撰写他自己发现的这种新方法时也是按照这个结构来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从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道的基本元素有两个,一是“无”,一是“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的基本元素有两个,一是“无”;一是“有”。
我们首先来说说这个“无”:
第一点, 说说“无”的字面意思。
无,名天地之始。“始”,指开端,也指根由,要从天地的开端和来源的角度来理解“无”,“始”有三层意思:一是事物的来源;二是事物生发的开端;三是对事物生发以后的性质和形态变化具有导向和决定作用。在《老子》第二章里有一句话“万物作而弗始”,这里的“始”就有侧重于导向的含义,意思是:不能按我们的意思去引导和约束万物生发以后的发展,应该让万物按照他们自有的规律自在的成长。
第二点,说说“无”在“道”中的用途。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通常从“无”的角度来分析事物之“妙”。理解这种话关键在于理解这个“妙”字,很多解读《老子》的书简单地把“妙”解释为“奥妙”,这样一来对老子这种话的理解就奥妙全无了,如何来理解这个“妙”字,我们可以借用《刘劭人物志》中的一句话 “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来理解,“妙”就有一种“含精于内”的意思,侧重于内涵。所以在古代所指的“妙人”多指有思想内涵的美女,长得漂亮但没有思想是不能称为“妙人”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无”的“道”中的用处了,“无”是用来观察和分析人和事物的内在性质的重要元素,决定了人和事物的功能和价值,是分析人和事物的“内在”的一个元素。“无”有点类似基因的意思,仅从基因的角度去理解“无”也不全面,在此只是做个比喻,用来帮助大家理解。
在此对“无”作一个小结:“无”,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决定事物的功能。
说完了“无”,下面我们接着再说一说“有”。
有,名万物之母。“母”就是事物的本体。在神怪故事中有一个“金身”的说法,不论妖怪和神仙如何变化,他们成仙成怪之前修炼的本身是基础,如果这个“金身”坏了,他们的所有的修行也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有”是认识事物本体的一个元素,也可以说是外在的。
“有”在“道”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在古代是计量水流的一个单位,在这里,老子借用计量这一层含义,用来说明“有”具有计量、揭示事物物理本质和结构组成的作用。也就是说,“有”是对事物通过工具测量或人的感觉器官感触到的,也就是事物的外在形态、质量、运动状态、温度、软硬等等这些方面。
怎么样更好地理解“无”和“有”呢?有两点请大家注意:
第一点,不能仅从传统的实体和虚无来理解。在很多传统解读老子的著作中,把“无”和“有”解释为无形、无象的虚无和具体存在的事物,这样一来就完全失去了“道”作为一种认识人和事物的工具的意义和价值。大家可以发现,老子在第一章、第二章专门讲了“无”和“有”,这是有其深意的。“无”和“有”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础,在以后所有章节提出的理论都是在“无”和“有”关系基础上的,不能正确地理解“无”和“有”就不能真正地理解老子思想。认识到这一点还不够,重要的还要学会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才能正确地运用好“道”这一认识工具。“有无相生”是老子在第二章里重点讲述的内容。
第二点,“无”和“有”要从《易经》中阴和阳的角度来理解。在老子“道”的认知体系中,老子用了“无、有”两个字,来替代“阴、阳”,是老子用“道”研究事物时的专用名词,是阴阳的另一种说法。如果把《老子》里的“无”和“有”换成“阴”和“阳”也是能讲通的,但是人们可能把老子的学说与算命占卜学混淆了,所以,老子干脆不用“阴、阳”改了个“无、有”,还花了三个章节的内容专门解释“无”、“有”,可谓煞费苦心。
“无”和“有”具体有什么联系呢?
老子接着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同出而异名,指“无”、“有”一体两面,不可分隔,就如“阴”、“阳”不可分是一样的。
很多人误解的还有一个“玄”字。 “玄”,古代指编草绳。我们知道,编草绳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不断地续草,“玄”字头上的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的部位。老子用“玄”来帮助我们理解“无”和“有”的作用原理。如编草绳一样,有两个要点:一要遵守编织的规则;二要把握续草的关键,续草的部位要把握好。这两点做到了,绳子才能有规律地不断加长和变化,越编越长,而且结实耐用。
所以“无”和“有”在共同作用和支配事物的发展时,如同绳子的两股分支一样,不可分开相互作用, 重复而不回复地、有规则地、螺旋式地发展,这就是“玄之又玄”。明白了这一点,就进入了认识事物本真的大门。
认识了“无”和“有”,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道德经》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也是开篇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体意思是说:这里所说的“道”就是老子给他发现的这种认识人和事物的方法取得一个名字,就是为了好说、好听、好记,“道可道”的第二个“道”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的意思。“非常道”是说:只不过这个“道”与大家平常所理解的“道”有所区别,不能用“道路”和“道理”等几个简单的词汇来理解“道”,这个“道”不能停留在一个词汇的层面来理解,而应放在一个知识体系的层面来理解。 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道”的含义:
第一点,“道”就是事物的本真。《老子》讲述的是老子独创的认识人和事物本真的方法,是一种认识人和事物的工具,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对事物本真的认识层面讲,本人认为老子所说的“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指事物的本真;第二层意思是一种研究事物本真的方法,从方法层面讲,“道”这种方法侧重于从人的思维对社会事物关系的层面认识人和事物,是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知识体系。
第二点,“道”是老子给这种认识方法取得名字,以区别于别的认识方法。
第三点,“道”只是一种认识方法的名字而矣,别想得太复杂了。
到这里,我们明白了,“道”是一种认识方法,是一种认识工具,是一门学问,必然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道”既然是一门知识体系,“道”是一种工具就必然有使用方法,“道”从工具的角度来理解,就和尺子、量角器、天秤等工具一样,也有基本结构和组成元素。尺子的基本元素是刻度和数字,天秤的元素是法码和秤,“无”和“有”就是“道”这个工具的基本元素。
在《老子》一文中,有时“道”指事物的本真,有时指老子关于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时同时具备两个含义。比如:“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就有本真和认识本真的方法两层意思,第二个“道”就是论述和表述的意思,第三个“道”就是泛指的真理、道路等具体的词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道”侧重指本真。“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道”侧重指认识事物本真的方法。
第三讲 “无”和“有”能解决人类认识的哪些问题
前文我们了解到“无”和“有”是“道”的两个基本元素,怎样通过这两个元素来认识人和事物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物理学的问题,时间、速度和路程这三个基本元素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两个,都可以通过公式推算出另外一个,这就是基本元素的作用。在对人的认识中,“无”和“有”这两个基本元素能推算出什么呢?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人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表现。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为了便于表述和理解,我们把人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划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也就是人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组织中的位置,我们称为组织资源,现在通常表现为一个人在社会组织中的职位。
二是社会物质层面,也就是人对支撑生命体存在的基本物质的占有程度,我们称为经济资源,通常表现为一个人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和支配。
三是精神和文化层面,也就是人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程度,我们称为文化资源,通常表现为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和导向力,所以统治阶层永运不会放弃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控制权。
可以说,人有社会价值和功能通常是以人对这三种资源的占有和支配程度来衡量的。对这三个方面资源的支配和占用,是人的主要社会活动的目标(不一定是目的),人的功能和价值基本体现在这三个方面。由此,也就产生了三个问题:
一是,人在社会中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人的社会地位是什么决定的呢?在社会组织中对处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什么要求?人际关系如何处理?也就是人的“名”的问题。
二是,人占有多少资源和财富才合适?怎样才能占有资源和财富?这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也就是人的“利”的问题。
三是,人是什么,人要干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干,人要怎么干才是最符合人的本质的?人的幸福、痛苦、快乐、悲伤,人为什么会受到伤害?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认识和不同的观念,是什么决定了人的利益取舍?等等这些问题通常是人类对前两个大问题思考而后的自问。这就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问题,也就是思想问题。
“名”和“利”这两个问题在老子“道”的认识下,归结于“有”这一元;而思想问题归结于“无”这一元。这三个层面涉及到的问题,也就是老子的“道”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基本上明白了“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干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无”和“有”的关系下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这两个元素去分析、观察人和事物,我们就很容易地认识事物的性质、功能、作用、来源、现状和未来的变化状态,我们就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人的内涵、表现、思想、观念、意识、行为,做到正确地识人、用人、做人。这么一说真是太奇妙了!确实奇妙,因为在历史中的确存在很多这样的传奇人物,比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温、曾国藩等,这些都是识人、用人、为人、处事的高手,也是深得老子思想精髓的著名代表人物。
第四讲 “无”和“有”是如何影响人的认识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是当代关于人的思想从哪里来的最著名的名言,结论是思想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思想的的确确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社会现实,来源于人们对社会实践的观察和总结。哲学界把人们在实践中对人和社会的认识归结为思想、认识、观念,并把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定义为规律、真理,也就是事物的本真。
老子的思想也是从社会实践和对社会自然现象的总结中来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认为,人们的思想观念首先源于对事物的对比和选择。有无相生,阴阳共存,从阴、阳两方面认识事物,是中华思想文化的基础,由此产生了《易经》思想。这种阴阳对比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 “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就是对比的明证,并且这种现象是“恒也”,永远不变的。从“对比”本身来说,这种方法没有什么不妥,可是受惯性的影响,人们的思维保持了对比和选择的惯性,在思想和行为上经常表现为对比和选择。
老子认为,在对比之下人们产生了选择。有对比,就会有参照物,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两两之间互为参照。这个参照物就是人们的选择。所以,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通常选择有利于自我的一面来作为参照物,把有利于自我的一面作为评论、界定事物的标准。比如,我们在评论一个特定的人时,通常会以这个人对我是“好”还是“坏”来评价,这叫主观认识。这个人对我好就是“好人”,对我不好就是“坏人”,就是一种对比,是以有利于我为标准的选择。我们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叫对标法,人们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也就是对标物、标的,这个对标物的内部性质和外部特征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准。比方说我们现在学校教育中的优秀、良、及格、不及格等次的划分,就是以85分为标的,超过85分就定为优秀。所以,人们通常做出的评价结果几乎都是对比、对标方法得出的结果。
对比、对标得出的结果是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比、对标在度、量、衡等分析事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上是有意义的,比方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度量值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制定了国际标准,与地方标准同时存在,所以,我们知道有克、千克、米,也有磅和英尺等,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现实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
对比、对标法最大的局限是在认识人的社会属性时,会出大问题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真假等定论都是对比的结果,很多是在社会统治阶层和思想文化主流阶层共同打造的社会价值观下对比的结果。比如,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在不同年代都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不同时代社会统治阶层和思想文化主流阶层共同确定一个对照标准后的对比结果,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好、美、善、真,否则就是坏、丑、恶、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在老子思想的体系中正确的解读为:人为确定一个美、善、恶的标准来获得大家的认可和遵从,并以之作为认识事物本真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不可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老子思想,就能正确理解老子的本意。在这个思路下,“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两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所以,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主张不是对圣智、仁义和巧利的否定,而是对以利益为标准的对比和选择性价值认定方法的否定。对标体系下对事物的认知是不能真实在反映事物的本真的。特别是在人的社会关系中,这种方法是背离人际关系的本质的,不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不以对比和对标的评价法来认识人和事物,我们该以什么方法来指导人与人和事物相处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提出了两个措施:无为和不言。从人与人、人与物关系处理的具体措施上来理解“无为”和“不言”的具体含义,更能符合老子思想的本意。
人的所有的社会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事,二是教。
“事”,指人们的行为活动,包含人们活动的行为目的、对象和结果。比如我们喝水这件事,行为目的是解渴,行为对象是水,行为结果是水被我们喝到肚子里了。
“教”指人的行为技能和思想的传承。“无言之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弄清楚“言”的含义之后,我们就能理解了。“言”,在造字之初的本意是:具有结论性、定论性的语言;“语”,为言、五、口,是指多人说话;“论”,指把人的语言集结成册。“不言之教”的意思是在行为技能和思想的传承过程中,不要对学习的对象进行结论性、定论性判断,不进行先入为主的观念性训导。我们知道人生经验是很难传承的,需要个人的总结和体会,在现实中企图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教给孩子是不可能实现的,你该怎么做,你要怎么做,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的教育方法是难以达到教育目标的。所以,《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就是孔子对“不言之教”这一教育理论的的社会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论语》119处说“仁”,但“仁”与“仁”之意看起来各不相同,是因为孔子深知人与人有不同,人的社会实践经历不同,人对真理和事物本真的认识会不同,对真理的接爱程度也不同,传授“仁”道需因人而宜,教以导为主,而不是以“言”为主,所以,孔子不是把“仁”的结论性语言教导给弟子,而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宜,有用不同的语言来相导弟子去体会和总结。事实证明,人的社会实践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仁”的理解不同,后人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
“无为之事、无言之教”在指导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呢?老子认为,体现在事物的生发、成长到结果的全过程中。
第一阶段:生发阶段,“万物作焉而不辞”,指具有让万物生发的责任。作,就是“开始”,指万物开始生发,“不辞”侧重不推让、不退却之意。事物都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萌发之初就是生命的开始,要对新的生命给予尊重,也指人具有创造的新事物和新生命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只有创造的义务、责任而没有占有和支配的权利。事物的生命是其本身的,而不是他人私有和支配的。比如我们的孩子,我们生育了他们,却没有占有其生命、支配其成长的的权利。有的家长在教训孩子时常说的话是:供你吃、供你穿,你就这么不听我的话。这就是典型的“为而恃”。
第三阶段:事物发展的结局和归宿,“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功成指结果和归宿,居指占有和停留。成功了,结果了,你也出力了,但不要有占有这个结果的思想和行为,也不要停留在功成的过去时。有占有功绩和成果的念想,这就是功利心,是求利之心,是有为之心,是拣择之心。以功成名就而沾沾自喜是生活在过去时,功成之时就是过去,时间和空间如滚滚长江水不会停下脚步,有居功之念则思想和行为停滞在过去的一点,这就是止步不前,必然被时代淘汰。不是别人忘记了你的功绩,而是时代在发展和变化,而你还没有在过去自己创造的那个辉煌的时间点中醒过来。
老子关于事物三个发展阶段的思想观点其实就是发展的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展观,发展观是事物发展阶段的认识,也包含人对对发展中的事物的思想认识、观念态度和行为。
所以,老子在第二章节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比、选择的认识方法在认识人的社会关系中是有不足之处的。第二,在对人的社会关系的认识中,要去掉对比心和选择心。第三,老子的发展观。
作者原文是这样说的“显然,庄子的“道”是曲解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的结果。表现为“纯自然”、“任逍遥”。这种曲解时至今根深蒂固。。。因为,进一步看,庄子在对现实,及在对人生处世上的消极、避让的“明哲保身”的态度,和“出世”思想,这就完全证明了他根本就不懂老子的“天地之道”,即“刚强胜柔弱,及柔弱胜刚强之道”,特别是其中的“柔弱胜刚强”及其“条件”。而与老子的“入世”的、“革命”的思想相悖。”
为了突出老子的“入世”就贬低庄子的“出世”,这是大谬!庄子和老子一样是“出世”与“入世”并举的。否则庄子写内七篇中的第一篇《逍遥游》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等等呢?下面我会谈到“出世”与“入世”。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的中心思想,没有错。但是,作者理解错了。这是“齐物论”的思想,庄子强调人的精神的升华和解放而最终到达与天地万物在精神上的平等的“寥天一”处。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丧我”,把“小我”给忘掉。然后“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把自己投入到一个无限的系统中,“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即大乘佛学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中道哲学。在那里没有“是,非”,“你,我”之分,也就没有偏见,即大乘佛学中智慧的最高境界:“无分别智”,“无上正徧智”。
而且,庄子说的是“安时处顺” ,没有说过“顺应自然”。明明是作者曲解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却硬说是庄子曲解的。其实,这里的“自然”并非物质界的自然或俗人认为的“自然界”而是上述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
最后,“入世”也不是什么“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革命性”,而是在精神上升华之后,回到俗人的世界能够“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与老子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是一脉相承的。我表面看上去和你们同流合污,但内心却清如明镜:“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这只有得“道”的真人才能做到,“天与人不相胜,是之谓真人”,而真人“与造物者为人,游乎天地之一气”。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游刃有余”才是真正的“逍遥”。
我虽然对《庄子》只了解一些皮毛,但我知道作者说的这些并非庄子的本意。明明是作者自己理解肤浅,却说庄子“根本就不懂”和“根深蒂固的曲解”,实在可笑。无知者无畏,需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说出“老子和庄子,并非就是道学“一家人””啊。要把这些东西说清楚,花三年都不够,我这里只能非常简单地说两句。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庄子曰:“大辩不言”。我现在说了这么多,不管是非与否,都是一种偏见。惭愧,惭愧。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