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克思是浩瀚的大海,张五常连大海的一滴水都算不上,不知道能不能算水滴里面的一个粒子。可是这个微小得连显微镜都看不到的粒子,居然敢于嘲讽浩瀚的大海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90596-1-1.html
------------------
这位仁兄的文章不仅改了一些原话,还贴了不少形容词,表达意思棱角分明,但是很是不能让人信服,一些话不是加几个形容词就可以改变的。情绪化的东西,自己放着吧,可能还是不冷静的产物,不要误导了读者。以上这句,确实酣畅啊,大海-水滴-粒子-微小粒子-大海——我们看得很累的。
要想搏倒张老,先学学他涨人气的秘诀吧
一个出自《信报》的专栏写手的自白——为祝贺信报三十五周年而作【张五常】http://www.bullog.cn/blogs/zhangwuchang/archives/177636.aspx
其一是文字要直写,有话要直说,切忌闪闪缩缩,或左弯右曲。其二是千万不要有半点磨斧痕迹。磨斧的文字或可使作者一雪心头之恨,但这类文字大气不足,读者读得不过瘾,传世机会是零。可以破口大骂,但不要磨斧。其三是要把读者拉到身边来,平起平坐地像对朋友说话。可以夸夸其谈,也可以高傲无比,但不可以从上对下地说。
——一个出自《信报》的专栏写手的自白——为祝贺信报三十五周年而作【张五常】http://www.bullog.cn/blogs/zhangwuchang/archives/177636.aspx
----------------------------------
《经济解释》国内的版本是编的,非原版。内容是不是他写的不知道,没看过。不过引用的时侯是用的自己的话吧,文体不对啊,张五常对于大陆文体可没这么流畅的喔。自己写的话偏偏用双引号加上,纳闷,看了就不爽。
特别不喜欢以一个人的言论来谈一个人的品格,张老的文章看了一些,感觉不错,但不知道品格,也不想知道。往往很多人习惯以衣冠论人,以地位看人,没有思想就知道,到处宣传玩孤立“政策”,小肚鸡肠言。有本事找他单挑啊
虽说我们不能以衣冠论人,不能以言论论人,但是张先生的一些话语实在是太过于激进了。他有没有去过中国的农村我不知道,但是他说中国农民与富人的贫富差距在缩小我是不敢苟同的。我在中国的农村生活过十几年知道农民的真真生活状况的。像上面一位仁兄说的如果给张先生600元的工资他还能这么说吗?在广东打工只给600快除去吃住,还能剩什么!!
本来就很讨厌张
我看到的是个人情感替代了学术讨论。
你怎么知道他没有调查呢?你调查过他是否调查吗?如果你没有调查过他是否调查,那么你是不是也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呢?
张五常一直以自己深入群众调查为自豪,一直以自己有很多农民朋友,穷朋友为自豪,看过《卖桔者言》吗?我怀疑你连一本张五常的书都没有看过。
我来转载一段话:
正如他(张五常)在文中所说,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为了验证价格分歧理论是否正确,他曾几次在过年时亲自去市场卖桔。在西方,一个经济学家同时又是商业和理财能手这并不少见。但即使在当今世界上,一个人亲自去实践并从实践中去体会自己的学说,毕竟是十分可贵的,特别是对于历来有着君子动口不动手传统的中国。在我眼前,无疑是一个新的学者形象:一个真诚地实践自己学说和信念的经济学家。
金观涛
1987年11月3日于中关村。
佩服LZ的勇气,敢在这个论坛贴这种反张的帖子。我以前贴过两篇文章,结果是都被删了。
不明白为什么一说张是英美的代言人,就有那么多的人跳出来为他辩护。
其实这种人是在是大有人在,只不过有的人没有被揭穿,有的人已经被揭穿了。(一个例子,商务部的被逮捕的XXX,为外国人在立法中留有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