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2.3 力量F与管理理论在力量F中,首先介绍三种终极力量来源为暴力(体力),财富和知识,而财富是暴力和知识的积累效应,即人的暴力和财富是最终极的力量来源。其次介绍人力资本,即人力的重要性;再次介绍核心竞争力,力量有很多种,核心竞争力在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2.3.1 力量F与托夫勒的《权利的转移》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终极力量的来源有三种,暴力,财富和知识。暴力是低质量的力量,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量,知识是最高级质量的力量。
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中认为在无数可能的力量源泉中,主要的力量源泉有三种:暴力、财富和知识,它们是各种社会力量的终级源泉。托夫勒所谓的“力量”是指施加于人的有意识的力量,排除了施加于自然或事物的力量。力量是一个数量问题,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力量的质量。暴力的主要弱点在于没有灵活性,只能用来惩罚。它是低质量的力量。财富比武力要灵活得多,财富产生中等质量的力量。质量最高的力量来自应用知识。高质量的力量不是仅仅产生影响,不是仅仅能为所欲为,使别人做你想做的事情,它意味着效率——利用最少的力量实现目标。知识、暴力和财富构成一个单一的相互作用的体系。在某些条件下,每一个可以转变成另一个。可以使你得到钱,也可以强迫一个受害者说出秘密的信息。钱可以为你买信息——或者买一枝枪。信息可以被用来增加你手头的钱,或者增加你掌握的武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力量的特点。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根据产业结构尤其是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农业浪潮,工业浪潮,知识浪潮;托夫勒认为,人类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淹没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以前人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第一次变化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的变革是工业文明的兴起,至今不过三百年。今天的历史发展更快,第三次浪潮的变革可能只要几十年就会完成。我们正好生长在这急剧转变的时刻,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全面冲击。如果联想到《权利的转移》,那么三次浪潮会更容易理解,暴力(体力)创造农业浪潮,财富创造了工业浪潮,而知识创造了知识浪潮(信息浪潮)。社会的核心力量从暴力转移到财富,然后再转移到知识,而社会的主要形态也随者核心力量的改变而改变,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也随之力量的升级而升级。
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中揭示了创造财富的知识原理,空间原理和时间原理。这里的财富所指的包括金钱财富和非金钱财富。
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来解释托夫勒的思想,知识就是力量对应着F,空间对应着方向α,时间对应着时间t,财富对应着成果MV。即托夫勒的《财富的革命》的核心原理就是广义动量定理。社会力量的终级源泉又包括暴力,财富(金钱)和知识三种质量不同的力量。暴力(体力)创造了农业时代,财富创造了工业时代,财富(金钱)是以前成果的积累,现在又转化为体力和知识的力量,然后才能取得成果,即金钱财富创造了工业时代。知识创造了信息时代。社会核心力量从暴力,财富转移到知识,时代也从农业转为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
在从农业向工业转化的过程中,农业的核心力量暴力与工业的核心力量财富产生了碰撞,两种力量竞争资源的使用,使代表工农业的双方产生了阶级矛盾,矛盾升级而产生了战争。在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核心矛盾就是北方工厂主和南方农场主之间的矛盾。北方的资本家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入工厂做工,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设更多的工厂,以及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南方的农场主和奴隶主手中控制着大量的人力、土地和原材料却不愿意提供给北方的资本家。双方因为竞争资源的使用权而爆发战争。而在此时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大部分战争都是财富与暴力的对抗产生的。
那么从工业时代的核心力量财富向信息时代的核心力量知识转变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向以前一样产生大规模的战争呢?
其原因是知识具有公用性或者说是非对抗性。一个人使用知识不会妨碍别人也使用知识,知识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而财富和暴力所竞争的资源如土地,矿产资源等具有独占性,一个人使用了别人就不能使用。而知识和财富及暴力是可以相容的。比如某人发现了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使用它可以增加有效产出。一个人使用这个方法会提高自己的有效产出,另一个人使用也可以提高,许多人同时使用这个方法也不会使这个方法称为稀缺品。所以由于知识具有公用性和非对抗性,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没有产生战争。
2.3.2 力量F与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力量的最终极来源是暴力和知识,而暴力和知识的实施主体就是人类本身。所以人类本身是终极力量的源点。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来说,增加人类本身的力量F,就能增加成果MV。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斯坦利•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经典,是席卷60年代经济学界的“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贝克尔在《生活中的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投资一章中写道:“在现代经济里,增长离不开受到良好教育且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当人力资本的投资报酬率上升,或是教育投资增加时,经济增长就会加快。”贝克尔的论述阐述了增加人力资源F的大小,就能使经济增加加快,因为从广义动量定理的角度说,增加力量F可以增加成果MV。终极的力量来源有暴力(体力),财富和知识,知识是最好质量的力量,增加知识这种力量可以最大的增加成果MV,所以对于知识的投资可以增加最高质量的力量,从而增加成果,促使经济发展加快。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如教育,培训)是通过增加力量来增加成果MV。德鲁克说:“日本人和韩国人对培训的应用成为他们国家经济腾飞的基础。”
而今,家庭,企业和社会本身都越来越重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来增加其能力以便产生更大的成果。一个孩子从孕育开始就开始接受胎教,然后是学前教育,10多年的在校教育,工作后的在职培训以及自学,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学习本身可以通过广义动量定理Fαt=MV来解释,学习而获得的某种能力是一种成果MV,而为了获得这一成果MV,需要将学习能力F用在增加这项能力的方向α上,将力量的作用点用在这项知识上,经过一段时间t的积累,才能获得成果MV。
2.3.3 力量F与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在许多力量共同产生的成果中,不同的力量对成果的贡献是不同的,核心的力量对成果的贡献最大,是产生成果的关键因素。
1990年,加里•哈默尔和普哈拉(C. K. 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阐述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和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不同,核心产品是企业 最基本的核心零部件,而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中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如何将这种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条件。
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但是在第一轮全球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西方公司还是日本公司,现在都已趋向于采用相似的严格的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达到这些标准实际上已经成为继续留在竞争队伍中的最低要求,它们对于形成差异化优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小。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
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
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
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
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核心竞争力与货币一样,其效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公司有多少存量,还取决于其流通速度。这一点与广义动量MV中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道理是相同的,也符合兰切斯特第一法则。
在两人合著的《竞争大未来》中,哈默尔指出,企业必须打破旧有的思想框架,以积极开放的胸怀去思考、接受不同的经营架构,把握未来趋势、建立战略架构、组织核心能力,从而在创新中掌握竞争优势。在另一本著名的著作《引导革命》中,哈默尔提出企业的创新不是传统上所认为的开发新产品或采用新技术,而是要产生“新概念”。因此企业要积极开发新的概念,并将概念转为现实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来看,增加力量F,可以增加成果MV。从系统思考的角度来说,增加核心力量F,增加的成果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