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贫富两极分化基尼系数超过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群体性事件激增,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产能严重过剩,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社会形态与经济运行调节手段的关系、姓资姓社问题。
1 公有制下能否搞市场经济
1.1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统一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在不同的行业间呈现组织框架,在同行业间存在无序竞争。社会分工越细,组织化程度越高。计划经济对应高组织化程度,计划经济除行业间呈组织化外,同行间在人为的控制下消除了竞争,呈现出排列整齐的单元。任何一个系统的各子系统都是协调的,国家经济体系作为一个人为系统,为实现高效益,应能计划则计划。
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家庭化;市场经济是生产企业化;计划经济是生产国家化。跨国集团的出现打破(或跨越)生产国家化,可直接步入生产世界化。从国家层面看,经济体系可经历无系统、自然系统、人为系统的发展过程。计划的主体从家庭到企业再到国家,主体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竞争程度从无到有再到消除;管理所需信息量逐步增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1.2 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匹配
市场经济有两个特点:竞争和自主。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公有制下不能搞市场经济。
1.2.1 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决定了公有制无法搞市场经济
竞争必须有多个参与者,而公有制实质只有一个参与者,因此不能形成竞争,也就不存在市场,所以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打造成企业法人实现政企分开也改变不了企业所有制性质,在本质上也就无法形成多个竞争者。
采取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看似可形成多个竞争者,即国有民营,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个现实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盈亏属于正常现象,导致人为资产流失难以分清责任,也可能出现以国有资产进行恶意竞争的问题,最终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1.2.2 公有制的资本不自主决定着企业无权参与市场经济
公有制决定着资本不自主,理论上由全体公民掌控,由政府代为人民计划使用,即实施计划经济,企业无经营权只有管理权。实施市场经济的条件是企业有自主权,自主权的基础是私有制;而国有资本的不自主经营决定着公有制不能参与国内市场,也就不能实施市场经济。采取混合所有制的方法也改变不了国有股份的不自主性,除非私有控股可实现企业的自主权,但这与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原则不符。
由上述两点看,公有制企业只剩下计划经济的调节手段。
1.3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错位的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配套的。
因公有制下不能搞市场经济,所以若搞市场经济必须国退民进,全面私有化,结果必然是走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配套。
2 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
2.1 两种社会制度是否排它性
同一时刻,私有成份多,公有成份就少;相应地资本主义性质强,社会主义性质就弱。即两种社会制度具有排它性。但这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不矛盾。
历史地看,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相互排斥,地主阶级推翻了奴隶主阶级,而不是奴隶阶级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相互排斥,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或者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农民推翻地主阶级。相互排斥是因为前一统治阶级阻碍了第三阶级的发展。而对立阶级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其间的斗争形成朝代的循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排斥,共产主义者分成了两个派别,以E.伯恩施坦为代表改良派和以列宁为代表革命派,并分别走上了民主道路和革命道路,前者不能说成功,后者也不能说失败,而且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与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改革从相反的方向趋同同一社会形态。
从物质财富的边际效应看,二者有过渡的可能。私有制起源于产品剩余而存在于人的自私性,自私性又来源于危机感,危机感因为物质的匮乏和(占有的)排他性。当物质极大丰富时,危机感消失,就失去了物质占有的必要性,自私性也就逐渐消失,利他性逐渐增长,私有制消失于物质极大丰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看,人的物质欲望也是有限的。对于精神财富,因其可共享性,而且只有通过分享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精神财富不产生私有性。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私有制将逐步演化到公有制。
2.2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可以存在竞争的,同样也是有范围的,范围就是可存在大量竞争者的行业。资本主义的计划范围会逐步扩大以至到社会主义的计划范围,实现社会形态的进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范围会逐步缩小以至完全的计划经济。公有化或者计划进入的领域形成垄断。这种进化,正是组织进化的过程,而社会就是一个组织、系统。公有化程度提高,就是国进民退。由此我们按照市场化范围的比例划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界限,但因行业众多,各行业的规模又各不相同,所以操作性极差;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也是一种提法,其含义为国有资产垄断某些行业以控制其余行业;暂且以资产国有化比例确定界限,国有化比例超60%为社会主义,低于40%为资本主义,介于40%与60%之间为过渡阶段的半资半社的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资产应占60%到70%之间,共产主义社会国有资产应占95%到100%之间。资本主义可通过逐步提高国有化比例过渡到社会主义;也可通过革命突变至社会主义,属于催生。
采取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或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在中国曾出现过价格双轨制问题。其根源在于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进入了同行业从而产生了竞争,包括对原材料和市场的竞争。解决方法是避免二者处于同一行业,或即使处于同一行业,国有企业可垄断这一行业的部分环节,其原理是同行竞争、行业间合作关系。对于垄断行业实行计划经济,对于非垄断行业实行市场经济。对于垄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公用事业垄断的制衡》(《经济要参》2015年第8期)的方法和招投标的方法解决。
2.3 资本主义国家在向计划经济过渡
在组织形式上,资本主义的计划是大项目或公共事业的整体计划、超长远的投资,它是有范围的计划,而不是对市场的计划,是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的雏形;在项目的子项目上还是可以存在竞争;资本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开始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后来出现了垄断的市场经济,垄断意味着计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垄断范围越来越广,垄断的地域早已超出国家的边界。垄断组织的壮大是社会主义的萌芽。因为社会主义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而垄断组织恰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体现,国家垄断乃至国际垄断,是要消灭市场的,是要求生产越来越有计划性的。垄断组织的出现排斥了市场,同时垄断组织的内部组织性和计划性由于垄断组织的扩张而向全世界扩张。竞争存在于同一行业内;不存在于行业间,行业间存在的是合作。行业间需要计划,行业内需要市场。
计划经济是按需生产,市场经济是按价生产。在生产模式上,当前图书行业出现的按需印刷模式就属于按需生产,德国工业4.0目标之一是个人化产品供应已超越按需生产模式。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股份制也是向公有制的过渡形式;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实施计划经济成为可能。
在分配形式上,除按要素分配外,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化也是将一些产业转变为社会福利,为计划性质的,如此通过税收将私有财产转变为公有(私有被动公有化),部分实现了按需分配;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是公有化的一种渠道(私有主动公有化)。
2.4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矛盾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对立统一关系。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化为:产出=技术水平×劳动×资本,资本由资本家提供,工人提供劳动,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产出,所以不是资本家在养工人,也不是工人在养资本家,他们是分工合作的共生关系。同时在产出分配上存在对立关系,产出分配=利润+工资,是按要素分配的,这是劳资基本矛盾,产出一定利润与工资成对立关系。二者之间的突出矛盾在于基本矛盾基础上升级的派生矛盾和资本家依仗资本对社会的恶行,自私合理但以不侵害他人为限。基本矛盾可通过市场调节和福利社会方式解决,但目前已到了两极严重分化的局面;派生矛盾应通过民主立法解决,但目前已经呈现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群体性事件激增的状态。
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函数同样适用。不同的是资本由全民所有,以此就不存在按要素分配,其产出为全民所有,按劳分配,利润为全民均有,平等享用。因此不存在劳资基本矛盾,其派生矛盾也就不存在。但可能产生以权占有问题,需立法和全民监督解决。
3 计划经济是否优越
3.1 社会形态的配套性
前文已表明公有制与计划经济配套、所有制与分配制度是配套。
在民主架构上,每个人拥有财富对政治权利平等性有影响(见《整体国力及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第64页),且成正比关系,造成不平等性。公有制使社会财富共有,极大平衡了贫富差距,也就拉平了因财富不均造成的政治权力的平等性,因此我国在政治上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所以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石。社会主义中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配套的。
3.2是否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计划经济转轨到全面市场经济中间经历了中共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渐进的三个阶段。如果说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配套,我们则是在走回头路。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且社会主义是更高级的阶段。不考虑经济基础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当然是好的。但如果经济基础尚未达到一定水平,人为地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也是有害的,因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而以社会主义的旗帜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会极大挫伤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以至于会怀疑当初革命的目的是否正确、是否纯洁。不明确走资本主义道路,资本家担心被清算,从而产生投机行为、过度消费行为、依仗资产疯狂作恶。所以不管是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必须明确目标。紧要之处是确定当前生产力水平,以确定采取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道路最终还是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只是处于不同阶段而已。社会本身就是各种社会形态的线性组合,现实社会形态=b1×原始社会标准+ b2×奴隶社会标准+ b3×封建社会标准+ b4×资本主义社会标准+ b5×社会主义社会标准,其中 -=1,纯的社会形态在现实中尚未存在。
-=1,纯的社会形态在现实中尚未存在。
唯有方向、目标、道路明确,才能提出远景规划和社会发展整体方案,才能提出顶层设计,否则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是很危险的。此问题必须明确,但由于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和当前群体事件激增,如果明确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如果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可能导致经济暂时衰退。
在理论上存在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水平是根基。但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不能确定,生产力的数学表述目前也没有数学表达式,即使能给出数学表达式,其与社会形态的对应函数也尚未知。是否考虑用社会发展水平代替生产力水平,因为二者存在对应关系,而且社会发展水平的研究目前虽然未取得一致,但已经在广泛研究。
3.3 计划经济实现的条件
计划经济在效益上明显优于市场经济。实施计划经济必须以物质或公有制做基础、理论做支撑、技术支持、坚持党的领导、民主制度做保障,考虑国际环境等因素。顺其自然地演化到计划经济最佳。
3.3.1 物质基础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相应物质生产极大的丰富,社会保障按需分配,社会财富按劳分配。唯此,才能消除生存危机,才能挤去因占有欲造成的需求泡沫。
若生存危机以温饱为底线,则达到小康社会水平即可。
3.3.2 理论基础
《整体国力及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经济要参》2013年47期)给出了社会发展框架、评价模型及标准,为实施计划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解决按比例协调发展问题,以此解决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其他理论基础还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运筹学。
3.3.3 技术支持
全面、准确、快速和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达系统是实施计划经济的最大难题,也是否定计划经济的最主要理由。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计算是一项庞大的工作,当今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快速处理巨量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革命使得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变得轻而易举。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沃尔玛销售收入比许多国家GDP都大,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沃尔玛的管理人员能够随时得知每一件商品的精确位置,销售进度,而供货系统能够根据销售进度准确地进行动态调整,这种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依靠信息系统自动进行。而在不远的将来,物联网的发展将会以前人梦想不到的形式对各种物品进行管理。随着互联物件的急剧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必然随之进步,而到了一定阶段,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也会走向成熟。因此计划经济就会在在技术上可行极了。在技术上这种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在自上而下过程中变得可行,而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需求反馈从而对生产计划进行动态调整。物联网的开启更是超前了一步,云计算为预测发展趋势提供了手段。
3.3.4 坚持党的领导
当今世界只有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主张公有制、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在精英政治时代,政党的作用依然关键,所以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公有制所必须的。
3.3.5民主制度
为防止特权阶层的出现,同时确保社会平稳向前发展,必须对社会管理者进行制衡。否则社会财富被特权阶层瓜分,再次造成私有制,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导致计划经济失败。实现这一条件的方法是与公有制配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选举、罢免管理者。
3.3.6 国际环境
在WTO体系中以企业为单位参与市场竞争,而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企业参与竞争实质是以国家的身份去参与竞争,这是不被允许的。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的存在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为以国家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
3.3.7 计划经济是否优越
五项因素中前四项是必要条件,第五项是在必须参与国际市场时需要考虑的。四项条件缺一不可,否则造成计划经济的失败。符合乘法原理,数学表述为:计划经济=物质基础×理论基础×技术支持×党的领导×民主制度×其他
前苏联计划经济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放弃领导地位,高度集权失去民主监督产生严重腐败,互联网未广泛应用,基础理论未建立,其中任何一个原因均可使之失败。
前苏联计划经济失败不能即刻否认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只能说实施计划经济的条件尚不成熟,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组织化程度越高系统级别越高。计划经济对应高组织化程度,其优越性还是存在的。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是系统从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过程。从人性自私的角度看,对于企业内部实施计划,而不实施市场的方法进行管理,充分说明计划是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法;而对于企业外部却进行竞争,不考虑资源的浪费问题。企业内部能够实施计划是因为它能够掌控企业内部管理,即使是集团公司,它也竭力禁止出现竞争。同理,国家做为一个系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应逐步实施计划经济。
3.4 公有制与腐败的关系
公有制可导致腐败,但不是必然导致腐败,公有制不是导致腐败的根源,无需背负腐败的恶名。腐败=公有制×私心×监管缺失。消除公有制让当权者无财可贪当然可以抑制腐败,但通过思想教育消除私心或者通过加强法制监管同样可以达到抑制腐败的目的。消除公有制涉及社会制度层面,而且涉及民众利益,应慎行。张青山杨子善的处决是通过监管震慑了潜在的腐败分子,证明监管是有效的办法。但实践证明通过思想教育使当权者没有私心是失败的。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依法坚强监管。人体是生病的基础,但不能因为人体生病就消灭肉体,而应优化生存环境,加强体育锻炼,防止疾病的发生。
3.5 改革成败的标准
以生产力的进步为标准,太间接且无法测量;以GDP增速为标准,太单一。改革是社会全方面进行的,所以评价标准必须全面。《整体国力及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水平覆盖”五个文明”及国家安全,可全面反映社会状态,比较其增速可作为改革成败的方法。
4 总结
总之,市场经济是经济运行调节手段,但它不适合公有制,与之对应的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础,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施计划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可搞市场经济,也可存在计划;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错位的。如果实行社会主义,则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垄断大部分行业的原则。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组织上是统一的,市场经济适用于组织化程度低的社会,计划经济适用于组织化程度高的社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于生产函数,通过所有制结构的改变二者相互转化。计划经济在效益上明显优于市场经济。实施计划经济必须以物质为基础、理论做支撑、技术支持、坚持党的领导、民主制度做保障,考虑国际环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