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市场现状发展如何?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看来,目前欧美机器人市场基本趋于饱和,截至2015年1月,国内已有超过400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平均每天增加2家新企业。在阿里巴巴网上,和机器人比较密切的直接间接的企业有180000家之多,有80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引进技术等方式开始涉足这些行业。而中国将在未来30年内处于高增长阶段,市场容量30万亿元。
而紧随其后的将是智能装备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可能催生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拓野机器人董事长凌琳表示,2015年全球机器人企业将迎来爆发期。全球机器人四大巨头——瑞典ABB、德国库卡(KUKA)、日本发那科(FANUC)、日本安川(YASKAWA)以及其他一些国际上知名的机器人厂商由于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工业机器人产品的销售、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而国内的机器人品牌中起步较早且已初具规模的厂商包括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拓野机器人,广州数控等。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会率先爆发,预计未来几年产业集群市场规模达到3万亿;预计服务机器人产业会在5-10年左右开始爆发,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可能是工业机器人不可比拟的。保守预测,工业机器人本体总市场在7500亿元,系统集成市场22500亿元;军用地面机器人500亿元,无人机800亿元,家用机器人90000亿元,助残机器人3000亿元,公共服务机器人1700亿元左右,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接近10万亿元。
当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90%依赖进口,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需要提高,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成本太高不利于推广,利润太薄不利于发展;因为工程师红利和主场优势,本土企业优势在于应用集成和服务。“机器人产业爆发关键是降低本土机器人价格。要降低价格,一靠核心零部件本土化,二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和互补,三靠政府财税补贴和扶持。”罗百辉表示,目前宣布将建立机器人产业园区的省市包括:成都、重庆、深圳、昆山、河南、芜湖、上海等,园区总数超过40家。
从机器人消费来看,中国成机器人最大消费国。201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可能达到5—7万台,且在未来5年内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在每年40%以上,自动化与智能化正在成为不少企业生产线的理性选择,大量工业机器人开始在制造业的流水线上闪亮登场。罗百辉认为,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存在巨大增长空间。“当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劳动力成本持续增长、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这些必将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动力,中国工业机器人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报告,当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18万台,其中在中国销售量约3.7万台。
“机器人产业井喷之势已经可见”。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迫切。不管是欧洲的‘工业4.0’、美国的‘下一代机器人’,还是日本的‘机器人革命’,无不预示着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模式变革。”
在工业4.0背景下,业内对于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围预期的主要根据在于中国诸多产业自动化的提速。在此前中国传统工业企业中,只有汽车生产企业已经普遍应用工业机器人,有些工业如纺织服装行业中某些“柔性”工序仍必须由人工完成,工业机器人无法替代。但市场中却在传递着一种信号,中国机器人下游应用开发正在提速,机器人产业扩围已经形成趋势。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这给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未来年轻劳动力的短缺将是一个中长期现象,因此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提高将是大势所趋且十分迫切,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为代表“工业4.0”时代已悄然来临,而需求推动成为机器人自动化行业未来投资机会的重要逻辑。罗百辉称,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将快速增长,年增长达到40%以上,到2017年市场销量将达到15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超过50万台。
据悉,工信部将组织制订中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中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