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经济也深受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之痛
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有其内生主动调整的因素。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步入发展新常态,一方面受资源环境和市场条件变化的影响,潜在增长率趋于下行,经济增长出现换挡;另外一方面,多年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显露,调结构转方式任务紧迫繁重。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阵痛陆续释放,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合理性,这必将为中国经济今后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巨大冲击。
一是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导致中国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呈现出低增长、不平衡、多风险的特征。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导致全球贸易低迷,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连续数年低于2000点的贸易平衡点,今年以来,基本上在500—1200点之间震荡。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在保护自己有限的国内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多。受此影响,近年来中国出口压力不断加大,出口增速明显回落。2011—2014年,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出口额年均增长7.7%,增速比2002—2008年期间低16.5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出口额同比下降1.6%。
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中国“被通缩”。近年来,中国工业生产领域持续面临着一定的通缩压力。截至今年8月份,工业品价格同比连续42个月下降,并且降幅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尽管有传统领域产能过剩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2012—2014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年均下降2%左右,今年1—8月份下降11.3%。其中,中国进口量较大的原油价格从2014年100美元/桶左右跌到了目前50美元/桶以下,铁矿石价格从2013年的130美元/吨以上跌到60美元/吨以下,大豆价格从2012年的600美元/吨左右跌到400美元/吨以下。初步估算,目前PPI降幅中1/3左右是由于进口价格下跌导致的。相比进口价格的大幅下滑,出口价格下降幅度相对较小。1—8月份,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下降1.4%。由此可见,中国没有输出通缩,而是被输入通缩。
三是在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量化宽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饱受被动升值之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连续推出多轮量化宽松政策,日本、欧洲步其后尘,推出强度更大的量宽,使得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货币被动升值。今年以来,美元退出量化宽松,加息预期升温,大量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外逃,受此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也使得人民币对这些国家货币处在升值状态。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测算,2014年1月份至今年8月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10.5%,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10.6%,对欧元升值17.3%,对日元升值9.6%。币值升值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减弱,是我国出口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8月中旬人民币汇率贬值4%左右,这主要是为了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主动矫正人民币中间价与汇率的偏离程度,一定程度上释放外部带来的贬值压力。从中长期看,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中国仍是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力量。
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为世界经济重返健康增长轨道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深刻反思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结构调整已成为全球性趋势。美国和英国提出“再工业化”,欧盟和日本等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强力政策,印度、墨西哥、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致力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的同时,中国经济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不仅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将为世界经济再平衡和稳定复苏创造新的机遇。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世界提供更大消费市场。随着13亿人口由温饱走向小康,尤其是中等收入阶层已达到3亿人以上,大众消费逐步由传统的衣食等基本生活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信息、旅游、教育、养老、家政等新兴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一个日渐壮大和成熟的庞大消费市场正在孕育形成。如果未来十年消费保持稳定上升的势头,到2025年消费支出规模将扩大到10万亿美元以上(以目前价格水平测算),国外消费品制造业有望从中受益。
二是产业升级将有效扩大技术和设备进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需要进口大量先进技术、高端设备、重要零部件,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全球贸易伙伴提供更多的研发、设计等新的机会。以服务业为例,假定未来十年服务业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到2025年服务业规模将扩大到12万亿美元以上(以目前价格水平测算),市场潜力巨大。今年1—7月份,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增速最快,达到19.6%。
三是国际产能合作将极大拓宽合资合作空间。我国拥有中端装备产能优势,性价比高,综合配套和工程建设能力强,外汇储备充裕,有利于发挥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打通不同发展阶段国家产业发展瓶颈,对接各方供给与需求,既发挥发达国家拥有关键技术、装备先进的长处,又发挥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开拓一个更大的合资、合作市场,凝聚起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能。
可以预见的是,当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为主、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变后,中国经济将会步入一个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将会更好地发挥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从曾经喧嚣一时的“中国输出通缩论”到现在的“中国输出衰退论”,可以说都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背后的意图耐人寻味。在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艰巨挑战,同舟共济,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世界经济重返健康增长轨道是共渡难关的关键。中国有信心、有决心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包容平衡的发展。(作者王保安,系国家统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