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形之手抽筋时
——人类财富的创造及自由市场经济中财富的分配
在中国七十年代之前“资本家”或“老板”绝对是负面词汇。人们认为他们是剥削劳动人民为生的寄生虫。他们的存在对社会没有正面意义。资产阶级是一个应被消灭的阶级。
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老板”成了一个人人想当的职业。而“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成了弱势群体。“下岗”,“失业”和“增加就业岗位”成了热门词。给人的印象是工人依靠老板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才能生存。好像是老板们养活了工人。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与现实的对立使我们难以回避以下问题:
到底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
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探讨了人类财富创造过程中各主要因素对财富创造的影响。并对自由市场经济中财富分配进行了分析。
一.人类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影响因素
首先定义本文中所指的财富。本文中所指的财富是指由人类劳动所创造,并为人类生活所需的物品。根据在财富创造的地位的不同,可将有关影响因素分成以下四类。
1. 劳动 本文中所指的劳动是指人类为创造财富所进行的智力活动。由于定义劳动为一智力活动,没有大脑的智力活动就没有劳动。因此本文认为将劳动区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不科学的。因为它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体力劳动是不用脑子的劳动,这与事实不符。根据本定义,可以说所有的劳动均是“脑力劳动”。在我们周围大量肢体残疾的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都可以照旧进行各种劳动生产。但是一旦人的大脑出了问题,他就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人们在种地时可以自己用锄头翻地,也可用牛或者用机器人翻地。用锄头翻地时大脑指挥的是劳动者自身的肢体;用牛翻地时大脑通过语音指挥牛进行翻地,而以机器人进行翻地时劳动者是通过程序指令进行这项工作的。三者虽然形式不同,但劳动的实质是相同的:即劳动过程均为大脑意志的表现。
劳动虽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但确实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在以上三种劳动形式中,虽然在体力上用锄头翻地是最累的,但以大脑的智力活动进行评判的话则是最简单的。相比之下控制机器人进行的劳动则是最复杂的劳动,因此其劳动效率也最高。
从历史上看,随着科技的进步“体力劳动”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随着智能机器人和人机对话技术的发展,现存的所有“体力劳动”必定会消失,劳动在形式上也必将统一成为“脑力劳动”。
2.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 是人类探索和利用自然规律的智力活动。它和劳动不同,并不创造财富。它所“创造”的是知识。这与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Ø 财富可以用于人类消费,知识不能;
Ø 财富在消费过程中逐渐损耗,知识一旦创造出后可以永久被人类使用,永不消失;
Ø 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只能供有限的人群消费,而一个人所创造的知识可以被全人类所永久共享;
Ø 人类在进行财富的消费时能力不会得到提高,在进行知识“消费”时能力会得到提高。
3. 生产设备 是指人类创造的,用于生产财富的工具或设备。生产设备和工具由于不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因此它在本文中不被定义为财富。但是它也是劳动创造的,因此它和财富一样,也可以劳动量用于衡量它的价值。如果不加于更新,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设备逐渐被损耗,它的价值最终会转化成财富的价值。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
4.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切自然界存在的,和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关的各因素。它们可以是土地、水源、矿山以及阳光和空气等一切物质。自然资源不是人类劳动创造的,因此它也不是财富。为理解这一点,可以试比较人类三千年前和当下的总财富总量。由于经过三千年的人类活动,自然资源肯定会有所减少,但是那时候的人类财富总量与现在的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许多自然资源都是有价格,可以买卖的。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其原因我们将在下一节进行讨论。
二.人类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1. 劳动和生产设备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
假设在一个原始的社会中住着两个邻居,张三和李四。张三卖干材为生。由于他没有任何工具,他只能在山上收集一些较小的枯枝。设平均每天可以收集100斤干材。而李四家境较好,有一把斧子和一辆小拉车。由于张李两家关系不错,李四愿意将他的斧子和小车借给张三使用。张三有了这些工具后,在同样的劳动强度下每天可以弄到300斤干材。为了感谢李四,张三每天送给李四100斤干材。
假设李四出借的工具损耗可以忽略,总的结果是;李四借了工具给张三后两家与以前相比每天都多得了100斤干材。而谁也没有为这多得的财富多付出任何代价。
这个例子说明了劳动和生产工具(或设备)的关系。即劳动可以创造财富,而生产工具则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在这个事例中李四的生产工具本身不会创造财富,毫无疑问财富是由张三创造的。但是张三劳动效率的提高则有赖于李四提供的工具。
劳动者与生产设备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1. 财富创造过程中劳动流向图。B和C中一部分劳动用于生产和科研设备维护或更新。
在A图中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设备,劳动效率很低。假设一份劳动可以创造一份财富。B图是劳动者在有某一种生产设备的条件下的情景。在该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得以提高。劳动者用一部分劳动用于更新生产设备的损耗,余下的用于生产财富。其净结果为一份劳动创造了n份财,即劳动效率提高到A图中的n倍。对于现在使用的所有设备,n一定是大于1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说明这不是一个有效的设备,劳动者就不会使用它。
与图A相比劳动者在使用了生产工具后劳动效率得到了提高。这就是生产设备在劳动过程中作用的实质。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使用生产设备后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巨大的,所提高的效率,即使说有成千上万倍也不为过。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军队的野外生存训练项目。在野外生存过程中我们知道如果脱离了现代社会的设备支持,一个人在野外能够生存都是很困难的。因此,如果还要希望他能创造财富,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说明现代劳动者对生产设备的高度依赖。他们一旦失去生产设备,劳动效率几乎趋近于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劳动者一旦失业后会显得如此无助。作为一个劳动者,他不是不能创造财富了,只是离开了生产设备后他创造财富的能力如此之低,以至于根本无法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准。
另一方面,生产设备本身也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虽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导:说某企业在引进了新的生产设备后大量减少了生产工人。给人的印象是好像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代替劳动者进行劳动生产。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实质是由于少数使用先进设备的工人因具有更高的劳动效率,而取代了原来众多的劳动效率低下的工人。引进新设备后,虽然生产人数变少了,所有的财富最终还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这个事实只能证明好的生产设备能更有效的提高劳动效率。
由于一方面劳动者在没有生产设备时其劳动效率非常之低,而另一方面生产设备本身又不能创造财富,因此如果劳动者能与生产设备的拥有者合作,使用他所提供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双方共享劳动成果,只要成果分配得当,双方在合作中所得到的好处都会是巨大的。在现实社会中企业主和雇员之间就是这种关系。他们之间尽管在利益分配上会有矛盾,但他们之间在合作过程中都得到巨大的好处,因此两者高度依赖,谁也离不开谁。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农村的年青人,在家乡时劳动收入很低。而来到城市后在企业中劳动就会有较高的收入。这给人造成的印象好像是企业在养活他们,甚至还有了“剥削有功”的说法。但这一现象的实质只不过是与他们在家乡的劳动相比,由于在他现在的劳动中利用了企业的生产设备,劳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其收入也得以提高。他的收入完全来自其劳动成果。实际上他们的收入只是其在劳动成果的部分。企业作为生产设备提供方,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其应得的利益。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谁也不欠谁。
2.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
在C图中说明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在人类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人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它创造的知识被人类掌握后会提高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在C图中劳动者不断吸取由科研人员所提供的新的知识,因此他们能不断改进生产设备,使劳动效率得以提高。新知识的掌握还能使劳动者不断创造出新的财富种类,使人类财富规模也能够扩大。在B图中劳动效率“n”是不变的,劳动的产品也是一成不变的。而C图中由于有了新知识的加入,劳动效率“N”会不断增大,生产和科研设备及劳动的产品都会不断更新。如果将B和C看作两个经济体的话,那B是一停滞的经济体,C则是一个发展的经济体。
3. 自然资源
人类在创造财富时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没有经过劳动的加工,对人类的消费而言是没有价值的。但现实是绝大多数的自然资源的占有者都可以利用手中的自然资源为自己获取财富。我们用以下例子来解释这一现象。
假设A和B两人看中一块由C拥有的土地。他们决定用它种玉米。由A出劳力,B提供设备,ABC的分配方案是4:4:2。第一年他们获得十万元的收入,A、B、C分别得到了4万元,4万元和2万元。
以上是最常见的经营模式。从这里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可以为C自动创造财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则土地越多则创造的财富也会越多。为此设想以下场景:上帝为了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除了C原有的土地之外又送了他们无穷的土地。结果是由于存在无穷的土地,A和B就不再租用C的土地了。他们在其它的土地上耕作一年后也获得了十万元的收入(这是他们生产力的极限。),收入归A和B所有。C所占有的土地不再能为他获取财富。而他们三人虽然获得的大量原来认为能够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土地,结果总财富并没有增加。
以上事例说明:
Ø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时不可能通过对其占有获取财富。只有当某种资源稀缺到可以限制财富生产时其占有者才可能通过占有获取财富。
Ø 人们所说的自然资源实际上都是稀缺资源。
Ø 稀缺资源的占有者对财富的创造无任何积极作用。他们所得到的收入来自于劳动者和设备提供者收入的减少。他们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等同于古代占山为王的山大王收取买路钱的勾当。所不同的只是他们事先占领了财富创造过程中必需的某种稀缺自然源。
最后解释前面提出的问题。
到底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
根据前文的分析,所谓资本家是一个不确定的名词。他可以是生产设备所有者,自然资源占有者及劳动者三种身份之一或它们的组合。
如果企业的资金全部来自贷款,企业的拥有者同时又参与管理,那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者。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他代表劳动者与资金提供者(由于所提供的资金最终会转化成生产设备,实际上就是设备提供者。)进行协商,确定劳动投入与资金投入的分配方案。然后他再与企业中的其它劳动者确定他们之间的利益分配方案。如果分配方案合理,他的收入完全来自于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劳动。
如果企业资产完全归管理者所有,他就身兼了劳动者和生产设备提供者双重身份。他的收入也就来自于劳动和生产设备投入的回报两个方面。
如果企业完全归管理者所有之外他还拥有生产所需要的自然资源,那他就身兼了劳动者,生产设备提供者及自然资源占有者三重身份。他的收入也就来自以上三个方面之和。
综上所述,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有三种因素(即劳动、生产设备和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提供者都对财富的创造有积极作用。而其中劳动是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生产设备虽然不能单独创造财富,但能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而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则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能创造出新的生产设备、方式和产品。它的应用除了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还使人类的消费品得到更新。而自然资源的占有者不对财富创造有积极作用。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只是影响了所创造财富的分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