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628 1
2015-10-02
滚了十年雪球,他终于再现了

  今年,是张光宇逝世50周年,也是他著名的《西游漫记》发表70周年,《民间情歌》发表80周年。这些张光宇的经典作品,绝版多年,终于在最近面世的四卷本《张光宇集》中以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精美的方式重新展现。但这套《张光宇集》,唐薇做了整整十年。

  “我们终于把这事做完了。”新书座谈会上,《张光宇集》主编唐薇和他的先生黄大刚终于松了口气。黄大刚说:“可见的是十年,但在血脉上、精神上的时间更长。”

  出版这套张光宇集是众多老辈文艺耆宿的期望,这些寄予厚望的老辈人包括夏衍、吴祖光、叶浅予、廖冰兄、丁聪、张仃、华君武、黄永玉……其中也包括唐薇的公公黄苗子和婆婆郁风。黄大刚记得,最早想出《张光宇集》是“文革”后,父亲黄苗子托人在香港出版,张家子女用相机翻拍作品的照片寄到了香港,“都走到哪一步了呢?”黄大刚说,“版面都画出了,色标都做好了,钱没了着落。后来张仃找到一笔钱,想要做,但出资人又出意外去世了。”过去这么多年里,这位众人口中高山仰止的“老大哥”几乎仅仅活在年迈师友的记忆文字里。熟悉张光宇艺术的人们相继离世。2009年丁聪去世,2010年,生前认为“张光宇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功绩可以与齐、黄并举”的 张仃也去世了。

  2012年1月8日,黄苗子以百岁高龄辞世,去世前将“中华艺文奖”获奖所得一百万悉数捐给人民美术出版社用于张光宇全集的出版与推广。“为抗战,十九岁到沪上,得识张光宇、叶浅予等偶像,自此获提携,阔视野,始窥艺术门径。”黄苗子说,“此奖应属引我上路的张光宇兄。”

  2005年,在先生黄大刚的动员下,唐薇白手起家开始研究张光宇。在这之前,唐薇是清华美院壁画系的老师,一直画画搞创作。

  唐薇是清华美院前身——中央工艺美院“文革”后招的首届大学生。在这所张光宇也曾经任教的学校里,唐薇说他们那时候并不知道张光宇是谁。图书馆资料太少,班里一位同学是本校丘陵先生的女儿,把家里的书统统搬到班里给大家看,有一次拿过来的就有《张光宇插图集》,“看到《神笔马良》、《孔雀公主》,发现原来以前看过,那时候不知道是谁的,我还拓过,就觉得特别好看!那时候才知道张光宇这个名字。”

  张光宇发表作品的年代早,且都是早期杂志,散佚在各处并不好找。唐薇的第一份资料还是黄苗子提供的,1928年创刊、上海书画影印的两本《上海漫画》月刊。“我是从2006年的1月1日开始趴在我们家地板上,把每张画一页一页地看,一页一页地记录。”之后泡图书馆、找旧刊物……像滚雪球一样,线索一点点延长、纵深。

  这期间,唐薇得到了无数喜爱张光宇的人们的帮助,比如三联书店的总编辑范用。范用先生收藏有旧杂志《上海漫画》,黄大刚记得当时找范先生借书看,范用先生九十多高龄,腿摔骨折了,坚持自己站在椅子上开柜子拿藏书。“范老说,你拿去用,随便用,记得还我。”后来黄大刚在三联编辑室上班,范用亲自过来找他,把后来找到的资料杂志全带给他。

  唐薇说,最初赶鸭子上架,一开始觉得两三年做一本画册足够了,没想到一做就是十年。“很多人说,光宇先生,画太少;也有人说,光宇先生是个好老师,但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我不认为是这样,那是大家太不了解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0-4 13:00:12
很多人说,光宇先生,画太少;也有人说,光宇先生是个好老师,但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我不认为是这样,那是大家太不了解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