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杂画家”群落里的大哥
1900年8月25日,张光宇出生于江苏无锡县一个祖传郎中家庭,原名登瀛。兄弟三人(老二曹涵美过继舅舅家,改姓曹;老三张正宇)不爱看病人愁苦,无一个愿意继承父业,都爱好美术,后在美术界均有影响。
有家族企业的外祖父坚持送外孙去钱庄学习做生意,以便未来继承家业,但在钱庄做了一年,张光宇便宣布:要去上海读书。在上海期间,张光宇住在新派京剧院“新舞台”附近,童年张光宇爱到后台化妆室偷看演员画花脸,而且能凭记忆把印象中的脸谱一张张画出来。老艺人名武生张德禄一眼看出了这孩子的天才,甚至让张光宇坐在戏班衣箱上画画——旧时戏班迷信,衣箱上是不能坐人的,否则会触怒祖师爷“老郎神”。1916年,在上海读完小学,张德禄说情,师从上海美专教授、“新舞台”置景主任张聿光,学习绘制布景。也是从张聿光那里,他以画舞台背景和在剧场写生的方式,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西洋绘画的视角和技术。
1918年,经张聿光介绍到上海生生美术公司工作,在刚创刊的《世界画报》社给丁悚当助手,并以“光宇”为笔名发表“谐画”、插画等。在这里,27岁的老丁对待张光宇不像上司,像一位兄长。从这里开始,他的名字在上海滩崭露头角。1921年,21岁的张光宇进入了广告业,成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部的绘图员,从事报纸广告设计,并绘制月份牌。并在1927年,成为外资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美术室的绘图员。
张光宇繁复的办报出版生涯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从最早的《影迷杂志》到五卅运动之后创办的《三日画报》,再到之后的《上海漫画》(周刊)、《时代》画报、《万象》、《独立漫画》、《上海漫画》(月刊)、《泼克》等十余种杂志,参与编辑、策划或出版的办刊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刊物,直接孕育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上文化圈的漫画生态,庇护乃至培养了中国几代漫画家。学者王鲁湘将这个群体归类为中国画家与油画家之外的“杂画家”,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吉卜赛群落”。在王鲁湘看来张光宇、张正宇、张仃、廖冰兄等人,就是这个群落中的顶尖高手,“而张光宇,毫无疑问是群落的旗帜。”
张光宇是个温厚长者,讲义气,他的长子张大羽记得父亲平时总是说的一句话是:“朋友们有饭总要大家吃吃的”,有着掌舵“大哥”的风范。他知道画家的艰苦,总是会考虑作者。办杂志刊物时,凡稿子一经采用,便马上发稿酬,逢年过节时让妻子亲自送去,因为考虑到逢年过节总要用钱。更重要的是,他也有着伯乐的眼光。
廖冰兄自述五十多年前,便自认为是光宇先生的私塾弟子。1934年,他还是一个在中学念书的学生,向光宇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时代漫画》投稿。不但发表,还得到了鼓励。于是“成了尾随上海漫画队伍的一名小作者。”
1936年,十九岁的东北青年张仃因参加进步活动入狱,从监狱出来,一无所有,靠画谋生,向张光宇办的漫画杂志投稿,但也并没有把握,直到一天,张仃在南京开架书店里偶然见到这些漫画出现在张光宇办的杂志上。张光宇一次给了张仃15块银元的稿费,是张仃给报馆画画的月收入的总和。抗战爆发后,张仃到上海,找到时代图书公司。“张光宇一见我,就从里屋高兴地迎出来说:‘原来是个小赤佬!我还以为你是东北大汉,原来是个小张学良!’当晚他打电话约来叶浅予、鲁少飞、胡考等人相聚通宵。当时张光宇是时代图书公司的经理,更是中国漫画的奠基人,很有名望。第一次见面,他却是这样平和爽快。”
他是一个很清醒的艺术家。那个时候他画漫画,他说搞艺术不能存有私心,否则就是“给这个世界布植一些恶的种子”,这是他在1928年在文章中写下的。张光宇主张艺术道路要宽和通,但是宽和通是有选择的,外国的东西他们有选择,不是所有外国的东西都能拿过来,要融到我这里,而不是我融入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