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5-10-5 10:07:55
537.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0:08:44
538.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0:09:26
539.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0:10:07
540.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0:10:43
541.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0:11:29
542.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0:12:31
543.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0:13:36
544.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0:15:12
545.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2:46:01
546.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2:46:37
547.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2:47:32
548.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2:48:57
549.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2:49:47
550.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2:50:42
551.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2:51:25
552.png {:0_25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2:52:19
553.png {:0_253:}{:0_253:}{:0_25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5:09:24
不错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5:36:47
作者根本就没看懂《资本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5:54:20
qi509 发表于 2015-10-5 15:36
作者根本就没看懂《资本论》。
《资本论》是中学西渐的结果,现在重向东来,有些看不懂是正常的。

马克思爱玩些数学,给您会计学人士有机可乘,这一章讲“资本主义批判”,由史入手,

后面的金融工厂,是从工厂史推出来的。数学,有一些,您是高手,就批批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6:09:29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7:37:22
1、看看:《楔子》二。"绝对剩余价值"已经定义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再翻翻《资本论》第十章,看看马克思的:数轴?数轴中必要劳动时间的变量是怎么来的?因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再看看第十五章的1“劳动日的大小和劳动的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的生产力可变“。一节,那纯粹不是胡说八道吗?难道生产率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就不会影响到”工人生活资料所必须“吗?如果影响到工人生活资料所必须了,那马克思的数轴还成立吗?

2、再看看你的”工厂的发展“,二、用马克思第十五章1  ”“劳动日的大小和劳动的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的生产力可变”一节来回答就是:无论工人技术如何提高,工厂利用多么先进的机器,其“总是体现为同量的价值产物”《资本论》P582.这就是我为什么说马克思在胡说八道的原因。

3、“社会总剩余价值”?!超过总资本的剩余价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算了,不一一批了。你还是自己看书吧。带着《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定义,将这个定义仔细认真的去代入三卷的其他一切论述吧!看看他多么能胡说八道!


再告诉你一点:这不是什么会计和数学的事。是用什么学都无法解释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9:29:03
xuguw 发表于 2015-10-5 15:54
《资本论》是中学西渐的结果,现在重向东来,有些看不懂是正常的。

马克思爱玩些数学,给您会计学人士 ...
回复在楼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9:41:00
qi509 发表于 2015-10-5 19:29
回复在楼上。
特别感谢启先生的阅读!!!我们只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


1、看看:《楔子》二。"绝对剩余价值"已经定义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

楔子

(一)

……

(二)

   这里的困难是,当资本的外在的整体界限被达到时,资本能够根据自身的强大整体的要求而重新建立自己的发展出路。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剥削工人的方式或统治殖民地与不发达国家的各种方式,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资本主义实际上正在遵循“不抵抗路线”。因为只有当“绝对剩余价值”的总量不再能够满足资本的自我扩张需求时,“相对剩余价值”的无法比拟的巨大潜力才可能被完全地开发出来,从而转移由于资本的贪婪资本性的原始无效性所带来的资本发展道路上的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圆的地球”的规模可能被双倍地扩大,或者甚至达到十倍,这依赖于大量的其它条件与环境——其中包括政治上的。同样,在它自身的内在动力的推动,以及在它的所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的压制下,资本能够成为一种“混合的”或“杂交的”形式——有助于延长资本的生命周期——的集合体。(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






您不理解“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

您的更高要求是提出:《资本论》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马克思的数轴”。您的迫问是“马克思的数轴还成立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19:57:56
qi509 发表于 2015-10-5 19:29
回复在楼上。
但是,《保卫资本论》并非按照您习惯的方式进行的论述。

关于您说的
2、再看看你的”工厂的发展“,

我说,“这是一部辉煌的技术史”,图17-1是把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放在一起来说的。这里的任务并不是区分它们。
在什么地方区分它们了呢。《保卫资本论》第四章

保卫《资本论》第四章:劳动一般的理论与实践

那里是从定性角度来说它们的关系:母子相生,而相互推动。

————这里为什么区别它们,因为这里讲的是“工厂制度史”,即第五百一十九页的这一段说明:


工厂制度是关于机器工厂的生产制度,这一点确定无疑。从而,它本身表征了从协作劳动、分工劳动转向机器劳动所经历的极其漫长的历史年代。从历史深处出发,马克思感到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从手工工场进发,直到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厂先是集中了简单协作、手工工场的“全史”,而又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历史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20:16:33
qi509 发表于 2015-10-5 17:37
1、看看:《楔子》二。"绝对剩余价值"已经定义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再翻翻《资本 ...
您所有的问题都集中于“剩余价值如何来”,绝对和相对如何分!!同您一样,马克思也异常关心这个问题,并用心要把它说好。4+4=8,以及a——b——c线段,都相当于现在说的“数学建模”。

这些表现很简洁形象。某种意义上,在分述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马克思的思路倒非常接近你(只不过你是反对罢了)。就是,先定下来“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8>4

在这个前提下,讨论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您所谓的:无论工人技术如何提高,工厂利用多么先进的机器,其“总是体现为同量的价值产物”

————————————————————————

区分开绝对和相对的剩余价值,是了解它的内部结构的需要,以此查明剩余价值本身是如何发展的。

——————

从工厂制度看,则没有这个必要。剩余价值的获取的量上的分别,第一不影响性质,第二,可以转化为“企业组织形式”方面的发展变化来研究。这后一方面的问题,就是企业理论的论述对象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20:24:00
qi509 发表于 2015-10-5 17:37
1、看看:《楔子》二。"绝对剩余价值"已经定义了剩余价值的来源,“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再翻翻《资本 ...
启先生说:
3、“社会总剩余价值”?!超过……的剩余价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算了,不一一批了……带着《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定义,将这个定义仔细认真的去代入三卷的其他一切论述吧!看看他多么能胡说八道!……再告诉你一点:这不是什么会计和数学的事。是用什么学都无法解释的。




这是启先生的最大问题!!

您实际上自己为马克思找到了答案。我们必须追问“社会总剩余价值”是怎样来的!!而不是相反,问每一单个剩余价值怎样来的。前者直接是《资本论》第三篇的问题,后者进一步在第四篇中解决。

关于第一、三卷的问题,理解的枢纽是第二卷!!就第一卷而言,的确,“这不是什么会计和数学的事。

《资本论》第二卷则奠立了现代会计的基础。

就绝对和相对的内部划分,某种意义上,你说的极为正确:“是用什么学都无法解释的。”所以,本楼的阐述方式是特殊的!!!您继续看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20:24:56
xuguw 发表于 2015-10-5 19:57
但是,《保卫资本论》并非按照您习惯的方式进行的论述。

关于您说的
记住:《资本论》第十五章的1“劳动日的大小和劳动的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的生产力可变“。一节中:“无论劳动的生产率如何变化,不论产品的量和单个商品的价格跟着如何变化,大小一定的劳动日总是体现为同量的价值产物”《资本论》P582。有了这句话,马克思再论述其他的就毫无意义了。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无论劳动者的技能还是是否使用机器和机器的先进程度,都是不会变的。剩余价值率是不会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20:32:11
qi509 发表于 2015-10-5 20:24
记住:《资本论》第十五章的1“劳动日的大小和劳动的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的生产力可变“。一节中:“无 ...
劳动日的大小和劳动的强度不变(已定)!!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作的,总价值不会有改变!!

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分析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就业一旦锁定,剩下了分配问题,供经济学家去解决。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无论劳动者的技能还是是否使用机器和机器的先进程度,都是不会变的。剩余价值率是不会变的。——您的这一句,似无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5 20:33:51
xuguw 发表于 2015-10-5 20:16
您所有的问题都集中于“剩余价值如何来”,绝对和相对如何分!!同您一样,马克思也异常关心这个问题,并 ...
记住:数轴上a、b、c  的变化说明着:工人生活资料所必须的变化。说明着:工人生活资料所必须的劳动时间的变化。工人生活资料所必须的劳动时间的变化又说明这货币——金所体现的劳动时间的变化。这一两串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马克思能论证出来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