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5922 195
2015-10-11
〖原创标签〗经济学方法论


编者按:对一般人来说,马克思的“导言”难读,“读不懂”,果真如此吗?!

那就看看下图!!

yjj123.png

——————————————————————————————


以下推出的这篇文章,并非“导读”、“解读”,而是中国工作语境中的“领读”“中国化的阅读”………………试图解构”科学抽象法“在人们脑海中的固有概念…………






该原创帖,为读者提供以下有价值研究线索和内容:


摘要:从《资本论》结构的源起、成型的过程看,《资本论》逻辑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流变”的结果,因此,在二者之间客观存在有必然性的“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这些结构形式的共同点是立足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把握“什么是生产关系”,于是,《导言》文本构成对“历史”和“逻辑”以及“历史”和“认识”的统一规定性的“探源”。总的来说,《导言》的贡献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论方面的,也是方法论方面的;它厘清了对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规定性,锁定对象转化为研究对象的“事的逻辑”和“事的科学”。由《导言》定格的实质性的工作内容生产了“劳动二重性规定”,由此也就确立了“生产方式”(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内部联系。这种内在结构在于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客观逻辑,或者说是它的一个客观基础,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说成主观批判的工作产物或认识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学抽象法”。

关键词:《导言》;《资本论》;对象;研究对象;历史;逻辑;科学抽象法;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9-0009-08






江汉论坛2015年第9期   第9-16页


《导言》的革命:事的科学和研究对象的确立
——兼析“科学抽象法”的反思问题

17006.jpg





PDF电子版链接地址
导言与研究对象精华论文打包下载

weizhu.p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0-11 09:47:54
学习一下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ASY0_zx4FX9M_ZSmuU_







《保卫资本论》更正错误版.pdf (40.38 MB)

其它错误,参照老版本200M的改!!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rar_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A26HtJ8Z13_8d?sudaref=www.baidu.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11 09:48:41
他山之石


_政治经济学批判_导言_逻辑解析_省略_本问题_科学抽象法_的反思及其他


改造性批判与历史发生学批判_关于马克思_黑格尔法哲学批判_之_批判_概念辨正


[学科前沿] 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马克思是如何继承费尔巴哈的?献给教师节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rar_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s/A26HtJ8Z13_8d?sudaref=bbs.pinggu.org



[em29]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rar_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lc/3Pu8sKi92yoJ1NHBUq7

收文件哦~别忘了输入提取码:Z966

!!!!!!!!!!!!!此文件最为重要,可连下载下面的“带后记的文件”。



许光伟《保卫资本论》(附后记).pdf_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lc/3Pu8sKi92yoJ4m1dqxz


别忘了输入提取码:AE2U

[em41]

许光伟《保卫资本论》(附后记).pdf_微盘下载
http://vdisk.weibo.com/lc/3Pu8sKi92yoJ5XaDRBX

别忘了输入提取码:JVY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11 09:55:26


第九页




一、从《资本论》首章工作逻辑的性质说起

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反对派们而言,《资本论》首章的工作开局是为了生产总揽全书的“知识论”,甚或是为了提出一种“工作假设”,具有根据需要来假设之嫌。因此,对马克思的文本就有了质疑。其中的一个最为著名的质疑就是:马克思从交换价值中试图取出“共通物”,而这样一来,把交换价值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决定性的这个性质,不经过证明就当作前提来应用了,这个“假设”——指从交换价值中取出“价值”的概念——具有随意性!这种观点否认马克思在此研究的其实是商品学——并且是从工艺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开始,而断定马克思是为他的交换价值的决定以及价值的引出而做铺垫但显然,马克思意在寻找的“真正的、内在的价值”(他认为是寻找价值本身),其实是不知不觉地替代了传统的价值概念,或者说在不知不觉中偷换了概念。按照这些想法,交换价值及其属性固然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概念,而马克思并没有否定,并且完全接受了过来。在此基础上,他显然是想进一步进行“证明”而已,但并没有证明其错误,只是改头换面地重新应用罢了。马克思直接就认为交换价值具有“内在的决定价值”,这不合理!!所以,马克思选择商品作为《资本论》的起点只不





本文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本论》与中国经济学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5YJA790073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创造性转化研究”(11BJL009)的研究成果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11 10:03:53


第十页


过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问题:商品的内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交换价值,从而决定着以后的价值分配。

这种批评以马克思创造“价值概念”为由头诋毁《资本论》首章的工作逻辑。针对这种新康德主义,马克思生前已经预料到,他说:“瓦格纳先生对我的论述不满意(厌恶)的地方就是:我没有顺他的意,没有按照德国国粹教授的‘愿望’,把使用价值同价值混淆在一起……因此,我们的Vir  obscurus甚至没有看出我的这种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的分析方法,同德国教授们把概念归并在一起(‘以言语掉弄舌锋,以言语构成一个系统’的方法毫无共同之点。”①对此,笔者在《<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关于“商品的存在”的概述仅仅是为了引出“商品的本质”,即从商品的表象的二重性中引出商品生产关系来。②从商品链接“生产力”(工艺学对象)和“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对象)看,这是事的科学的工作规定性。由此,这是有关于大写逻辑的历史商品的“存在批判-本质批判-概念批判-精神现象学批判”。

事的科学同物的科学的区别在于,不是从单纯的物的规定出发,而是从物的存在的批判(规定)出发,以求寻求客观批判和社会客观批判的规定,即寻求生产关系的客观发展。在这里,价值可以看作“使用价值”的认识形式,然而是特殊的社会认识形式;价值并且同时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它处在不断生成和发展中。“因此,商品形式的发展也是同价值形式的发展一致的。”③价值形式成为“商品生产关系对象”的必然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不通过交换商品就不能成为交换价值,而另外一方面,这个生产关系对象本身的内在的社会规定只能锁定在“价值”之上。这时候,马克思强调:“就在分析商品的时候,我并不限于考察商品所表现的二重形式,而是立即进一步论证了商品的这种二重存在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有用劳动,即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抽象劳动,作为劳动力消耗的劳动,不管它用何种‘有用的’方式消耗(这是以后说明生产过程的基础);论证了在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货币形式即货币的发展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另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我看来,使用价值起着一种与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中完全不同的重要作用,但是——这是必须指出的——使用价值始终只是在这样一种场合才予以注意,即这种研究是从分析一定的经济结构得出的,而不是从空谈‘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些概念和词得出的。”④

对象——研究对象——劳动二重性规定,也就是说,“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完成了对“物象自足性”的否定,从历史实践角度成为了商品生产关系上的“研究对象”,“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⑤抽象劳动同具体劳动合为一体,构筑为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规定,同时,它完成了对于商品生产关系“如何来”规定的诠释,使社会行动的事的规定同物质生产本身的事的规定区别开来,并利用这个基础使“社会物”同“自然物”从认识上辩证分开。这样的结论编织成一段极为精辟的话,那就是:“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⑥有人根据这段话,断言抽象劳动是对具体劳动的“抽象”,或者说,在思维过程中,抽象劳动乃是对于劳动本身而言所形成的“认识”。这种看法是牢牢地把抽象锁入“观念”中了,以致成为“抽象观念”。一个客观真实是,在商品社会里,抽象劳动确实是商品生产劳动本身的“自我认识形式”,即意味着社会性质的形成以及与之契合的社会标准的开始形成,但如上所述,它同时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劳动规定,因而又是产品转为商品的社会财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基础和实体内容。沿着这个规定向前走,“在现实中,孤立的个人在资本主义时代之前并不存在。”“<大纲>的另一处写道:‘人最初表现为类存在物,部落体,群居动物’。这个集体维度是占有土地的条件……他总是链条上的一环。”“这样,无论范围是最初的血缘联系,还是中世纪的领主与附庸的关系,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的自发的联系’里,由相互的纽带联结着。”⑦沿着这个规定本身并且向后走,才可以说,“人类的市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把其质料因归结到人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质料的个体的差异性是市场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只有到18世纪,在‘市民社会’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11 10:06:42

第十一页

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但是,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看来是一般关系)的时代。”⑨

这种事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定——过程的规定,这决定价值和价值形式必须作为一体化的规定性予以描述,而摒除了商品的“物的独立性”。由此看来,商品起点规定乃是体现“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规定,换言之,就是价值和价值形式一同发展起来的历史过程的规定性。

二、伟大的航程: 从《导言》开始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写作成功意味着《资本论》结构的“最初成型”,因而,它是《资本论》逻辑诞生的秘密地。究其原因,《资本论》结构的艺术高度是“社会客观批判”。这个结构在思维上的形成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这种行程必须倒过来追溯,就像马克思说的,“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一般等价形式,从而理解一般价值形式即第三种形式的困难。第三种形式倒转过来,就化为第二种形式,即扩大的价值形式,而第二种形式的构成要素是第一种形式……因此,简单的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⑩作为譬喻,《资本论》首章在结构成型上可算“货币形式”,相比之下,《资本论》结构的主体(除首篇之外的内容的对应物)乃是“一般形式”,著名的《六册计划》乃是“总和扩大的形式”,《导言》本身则可算是“简单直接的形式”。

我们简单概述一下上述历程:第I结构,为“伟大航程”的起步,其工作目的是力求使“历史”落实为“逻辑”,寻求历史、行动和科学统一的艺术阐述效果。第II结构在“科学性的社会历史内涵”和“阶级发生结构”突显这两方面进行加强,巧妙安排了“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第III结构定格于“资本一般”阐述之上,但是对“第一分册的材料”进行加工的结果,形成了《资本论》的一般结构形式,即拙著《保卫<资本论>》系统梳理的批判研究的逻辑发生进路:历史发生学→系统发生学→现象发生学→认识发生学。⑾如上所述,《资本论》结构的艺术高度的“最高点”乃是“第IV结构”,即首章《商品》逻辑。它不仅在首篇工作逻辑中具有鼎足重要的位置,乃至在全书都是如此。盖因其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研究,以及综括了批判研究的全部要素。

现在,我们将讨论重点收缩到“第I结构”上来。“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因此,分析这个形式确实困难。”⑿因其“并不旨在宣告一般意义经济学之秘密,更为重要的是宣告‘认识的秘密’。在于揭露存在者;揭露存在的认识存乎于存在者规定本身。”⒀因此,这里回答的是“什么是生产关系”的问题,并在此地基上引导唯物主义理论范畴和认识的生产。回答是初步的,但酝酿的结构是系统的,包括:“1.生产一般;2.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4.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等等。”⒁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历史语言”问题,肯定:“这种知识工作当然是严格意义的‘历史的知识’,但不是追溯什么‘绝对的始源’。”⒂

这里首先提出“生产一般”的规定。这个规定深化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主题:“这样,蒲鲁东先生主要是由于缺乏历史知识而没有看到: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他没有看到: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这样他就陷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之中,这些经济学家把这些经济范畴看作永恒的规律,而不是看作历史性的规律——只是适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规律。所以,蒲鲁东先生不把政治经济学范畴看作实在的、暂时的、历史性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而神秘地颠倒黑白,把实在的关系只看作这些抽象的体现。这些抽象本身竟是从世界开始存在时起就已安睡在天父心怀中的公式。”⒃简括地说,马克思这里提出的总结论是:“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收业、制造业等,或者生产是总体。可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⒄

在这种意义上说,“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另外一方面,“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