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项目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区别_公益性投资项目分析
公益性项目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区别   
  1.评价指标性质不同
  ZF及非营利组织兴建项目是为了保护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满意便捷的服务,公众享受服务有时免费,有时仅按准成本或成本付费,ZF及非营利组织兴建和维持公益性事业的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财政收入,即纳税人的上缴税金。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采用盈利最大化指标来评价拟建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评价指标计算方式不同
  计算财务评价指标时,现金流入和流出针对的是一个投资主体。而在计算公益性项目评价指标B/C时,效益主要是社会公众享受到的好处,费用主要是投资主体对项目的投入。
  3.评价指标数量不同
  对竞争性项目进行财务评价时,采用可货币化的、单一的盈利能力指标就足够了。但公益性项目几乎都有多方面的无形效果,诸如收入分配、地区均衡发展、就业、教育、健康、生态平衡、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等。由于不存在相应的市场和价格,无形效果一般很难赋予货币价值,必须寻找其他方法对项目的无形效果进行评价。
  4.评价指标之间协调的难易程度不同
  对竞争性项目进行财务评价时,各盈利能力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尽管各利益主体之间也会出现不一致,但协调起来比较容易,往往不影响大局。但不同的公民对公益性项目的多个指标关注的侧重点往往不同,这可能导致指标相互之间具有显著的冲突,而且协调矛盾的难度也较大,从而增加项目选优的复杂性。
公益性投资项目分析 
  根据公益性投资项目自身的特点,我们一般采取费用效用分析法对其经济进行评价。
  费用效益分析也称成本-效益分析和代价利得分析。费用效应分析时,一般将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划分为费用和效益两大类。费用包括为建造和经营这个项目而必须付出的直接费用、产生间接效益时的间接费用、项目的投资经营主体所承担的内部费用、项目以外的外部费用以及有形和无形费用。效益包括直接间接效益、内部外部效益以及有形无形效益。我们在进行分析时,把项目的费用和效益量化后,通过指标的计算、分析和判断,全面权衡项目的可取性。中间一般穿插各种的分析方法,比如说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费用效益分析法按是否可用货币衡量分为收入成本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收入成本分析法的主要判别标准是看项目向社会提供的效益与其所消耗的社会劳动的比较情况。若项目货币化后的收入与成本比大于1,项目可以接受,反之就不能接受。成本效用分析法将投资项目的效用与成本进行比较,用成本效用比率来评价项目投资经济效益,目的是评价公益性投资项目那部分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效益,也就是对社会所提供的使用价值及有用效益。
  成本效益评价一般有三种方法:
  (1)效用固定法:当效用相同时选择成本低的方案为优;
  (2)成本固定法:当成本相同时,选择效用高的方案为优;
  (3)当存在追加成本和增用效用时,选择增量效用的单位追加成本最低的方案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