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28 0
2008-12-09

路透中文网分析员 冯涛

中投公司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外汇投资模式的重大改革,同时还肩负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国家资源战略布置计划的重任,并完成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使命。

中投投资海外需要勇气,但是更需要专业化的投资水准,但是目前中投公司盲人摸象式的投资模式以及铩羽而归的投资结果,不仅不能给予国内投资者信心,反而带来了不安。

路透报导,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周三在香港出席一项研讨会时指出,“我们已没有勇气再投资海外的金融机构,因为不知(他们)何时会垮。”

他更表示,外国政府只是挽救债权人,没有挽救投资者。他对美国政府的政策亦没有信心,因为每周都有改变。“我们要等政府的政策明显後,不会有大的机构垮台,才会再投资金融机构。”

从楼继伟的话语中,可喜的是中投公司的风险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尽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中投公司历次海外投资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能认真吸取教训,就可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不过,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当前中投公司仍面临诸多矛盾,亟待解决。

众所周知,外汇储备是国家财富,中国外汇储备投资从以往购买美国国债式的被动投资转向主动型投资以後,中投公司的一举一动牵动了无数国人的眼球,可以说,纳税人对此的关心体现出了应有的责任心。

但是从成立一年多的中投公司历次海外投资结果看,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Primary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摩根大通的主要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德国资产管理的DWS货币市场信托等等,历次海外投资几乎是节节失利、逢投必亏。

于是,中投公司转战国内零风险的一级市场新股发行。2007年11月,中投公司拿出1亿美元参与中国中铁的战略配售,盈利可观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中投公司“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背後折射出体制之殇,即中投在海外投资缺乏足够的监管和相关法律约束以及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官本位化,以至于难以形成专业投资水准,最终导致海外折戟。

一方面,投资目标的不确定性。目前中投公司相关投资领域以及投资比例的界定上依然模糊,甚至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界定和约束中投自身的决策行为,这就意味着中投的投资权限和相关责任具有很强不确定性,同时业绩该如何考核始终悬而未决。

另一方面,由国家财政、金融部委的官员们组成执行董事的投资公司,很难做到专业化投资。当前中投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即七人管理委员会大多是国内财经金融界的高官,阵容绝对豪华,但是当中投资专业人士相对缺乏。

七人管理委员会具体包括:国务院副秘书长楼继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西庆、银监会纪委书记胡怀邦、财政部副部长张弘力、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杨庆蔚、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汪建熙。

中投公司靠政治需要决定其关键的人事任命,明显受到官本位问题的困扰,同时缺乏一个成功投资机构所需要的独立和创造性思考的空间,如此机制也就注定了中投公司难以吸引人才加入。通过对比发现,淡马锡董事会的10个董事中,来自官方的只有4个,另外6个属于外聘。

中投公司要想获得成功,就应该和政府的其他部门绝缘,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更多的检视与探讨。就如新加坡的淡马锡,尽管以国有之名,但仍受到监管委员会和有相关法律的约束,同时政府绝不干预市场的具体运作。

原文出处:http://cn.reuters.com/article/columnistNews/idCNChina-3066520081205?feedType=nl&feedName=dailyNewsUpdate&pageNumber=1&virtualBrandChannel=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