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要素最优配置的思考框架
凡产出无论服务还是产品,都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投入,而对投入的分类可名之曰“生产要素”(简称“要素”)。故,生产要素者可以有不同的细分名色也。例如,劳动这个大类下可以细分为管理型劳动、研发型劳动、技工手艺型劳动等等,资本则可以分为设备、原料之不同科目,土地也可以细分为不同类型如水地、陆地等,知识信息要素之间也有质性差异(一个证券公司的信息投入与一个采矿企业的信息投入有很大不同、其无形资产也会不同)。同理,可以将要素分为产前投入、产中投入、产后投入三类。
所谓要素最优配置,一般可以理解为要素投入一定时产出最大或产出目标一定时要素投入最小。但是,为了计算,至少在对投入的大小的衡量上必须按价格计算,否则,不同的各要素的结构比例则不好彼此比较。因此,在单一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假设下,如果生产函数代表的技术水平表示不变,则,要素的最优配置必须符合一个必要条件:即,各要素的最后单位采购支出所增加的产品增量要相等。其实,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要素最优配置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同样的要素投入价值要创造更多的产出价值,即利润最大化;站在一个国家角度,是实现既定资源下的国民收入最大化。这好比一个木桶,各要素如同木块,各要素的最优组合可表示为:既有的木材消耗实现了木桶的储藏量最大(这就是管理学上有名的破桶理论)。
那么,如何实现呢?简单的说就是:取长补短,即:将那些边际产出低的“过长”的要素去补替那些边际产出较高的“过短”的要素。下面就是我讲课时关于“取长补短”实现要素最优配置的一个思考框架。
方法1:区域重组,例如,将水要素密集的产品生产调整到大面积水域,将煤炭发电移植到产煤区进行坑口发电,将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内地人口大省,等等。这是理解区域分工的关键。
方法2:资产重组,即:通过要素市场将“过长”要素变现,然后添置“过短”要素。例如,机构臃肿的企业可以通过裁剪过多的管理型员工、增补研发力量增强企业的产出水平。
方法3:劳务外包或外包劳务,即:外包劳务是指用那些在要素市场不可分割的“过长”要素去承接单位外部的业务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劳务外包则是将自己的“短板”业务外包给别人。
方法4:组织重构,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又能互补的组织通过一体化来实现“取长补短”。例如,企业的合并或建立战略联盟,国家之间也可以通过自贸区等进行组织重构。
方法5:产品调整,即:不移船就岸而去移岸就船。例如,某大学场地环境都很好,但人员素质偏低,则干脆改为房屋租赁业,学校变成名校的教学点或其他密集使用房子土地的事业所算了。
方法6:工艺创新等,即:使用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经营业态、新的盈利模式。例如,某商场的仓储与营销场地等设施有限但人员素质高、物流管理水平较高,则可以大力发展电商业务、营销平台服务等等。
2015-10-19
注:本文是作者首发于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论坛经管之家论坛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