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65 0
2015-10-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几个前提。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前期的历史总结。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在这一时期工人阶级斗争的直接目标是反对饥饿要求生存,是具有排他性的最底层的需求。所以在普遍存在的简单劳动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有其历史的依据。特别要指明的是,马克思的学说依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而言,研究的前提是假设“无产阶级具有天然的先进性”。
      2、关于资本的讨论,要看你怎样认识那个时期的资本积累途径和现代后资本主义时期资本积累的新途径——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资本家购买知识产权或者说自己创造的知识产生的资本是不是可以承认是经济学意义上合理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考虑的问题。对于郭台铭等人用购买的工业机器人取代劳动者的手工劳动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一问题,在现在的马克思经济学中应该有个理论上的解析或评判·。如果说在斯密的时代为了增加劳动力的熟练程度和技巧,依靠相对简单的分工和专业化即可,那么,到了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所发挥的作用就变得更为显著。熊彼特强调创新的作用,等于是为分工提供了一个当代科技的基础。波特不仅提出价值链的概念,让其成为当代分工和专业化的基础,而且还把建立在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经过人的后天努力可以获得的贸易中的优势概念,转化成为与比较优势相对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分析要人为地培养这样的竞争优势需要何种制度环境的支撑。尽管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仍然体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则,但是它提出的竞争优势这一概念已经超越了比较优势概念体现的先天的结构条件对行动主体的限制,彰显了人在建构比较优势时的重要作用。
      3、关于贫富分化问题。在市场条件下,贫富分化问题是不是一种必然发生的现象,是不是可以消除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控制的问题。贫富分化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怎样认识,如果说贫富分化是绝对化的,那么“共同富裕”就是个伪命题。如果承认贫富分化是相对而言的,那么从资本主义整个发展史可见:随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积累和劳动者的收入都呈增长的总趋势,即两个在增长曲线是同向的,但曲率不同。前者的曲率明显大于后者。如果从绝对化讲就是贫富差距加大;如果从相对性来讲,就符合巴雷托最优。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至少认定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才有改善。凡事要有度,所以,关于贫富分化要有个合理的限度(或者说社会稳定的底线),这就是斯蒂克利茨等人提出“政府适度干预”的主要缘由。市场经济是以私利为基点的逐利经济模式,如果说从系统原理的适时调控速度而言,那个快,那个慢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由此,我们可以多少理解为何迪顿将不平等称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后果’”(崔传刚:不平等的根源、性质与解决之道)。
    4、经济波动是绝对的,市场经济的经济的“无形之手”总是滞后的。同样,计划经济由于决策信息的不可能是绝对充分的,所以经济波动也是必然存在的,经济危机和产业结构失调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关键是哪个付出的成本更大。市场经济有自由竞争的优势,但也有过分趋利的弊端,况且完全充分的自由竞争并不存在;而计划经济有决策执行迅速的的优势,但也存在统治主义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病,计划经济由于信息的不充分,不可能实现价格机制的充分有效性。计划经济可以快速恢复经济,市场机制则是经济发展的自发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绝对好的经济体制,也找不到绝对坏的经济体制。在后资本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劳动和劳动的价值应该怎样定义,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英国金融城政策委员会主席包默凯说:“中国的决策决定后执行的非常快,中国的制度是非常有效的,这在西方是难以做到的。”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学家对此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理论如果连启迪性的指导意义都不存在那么这个理论就只是摸不到感觉的浮云。
    5、经济学现象大多与社会文化相关。刘清平先生说:传统儒家所坚持的“民本”观念,主要是把民众当成了巩固君主统治的工具性之本、而不是自身具有尊严价值的目的性之本,因此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依然在于“尊君”。孟子的“民贵”观念历来受到高度推崇,一些现代学者甚至认为它包含了“民主性精华”。然而,一旦将其置于具体语境的文本关联尤其是孟子思想的整体架构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观念正像传统儒家所坚持的“民本”观念一样,也主要是把民众当成了巩固君主统治的工具性之本、而不是自身具有尊严价值的目的性之本,因此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依然在于“尊君”(《孟子“民贵”说的实质是“尊君”》)。如果刘清平先生的这段话是事实,那么“国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不是还有立论的基础?四大文明古国的陨落与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现在英国诞生而不是法国或德等西方国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究竟对经济学研究有没有影响?这里面是不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6、杜克大学教授高柏认为:从斯密的视角分析中国的比较优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完整的解释。为什么中国产品在世界上有竞争力?依照李嘉图传统下的比较优势理论,珠三角长三角企业中大量使用的农民工们的低工资是重要原因。然而,从建构比较优势的社会属性来看,中国低工资的农民工之所以变成廉价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多,还因为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行动主体,在早期尤其是地方政府,为了加入国际分工,获得贸易伙伴对中国廉价劳动力的认可,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中央政府与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了让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与国际资本接轨,不仅大力投资基础设施,还在税收和土地利用等方面提供很多方便条件。只要把中国与其它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作一比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让廉价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与国际资本接轨,绝不是单个的企业雇一帮廉价的劳动力就有了参与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而是各级的行动主体积极创造参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条件,最后获得了贸易伙伴的认可才实现的。因此,与比较优势只涵盖劳动力的低工资这一概念相比,分工和专业化的概念涵盖各个行动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因此更具解释力。

    7、经济学研究的本源是人意识和行为,所以经济学是跨学科的泛科学,是必须多视角研究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如同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灵芝汽车和橄榄枝》中说的那句话“你在在全球化时期不能独善其身,不是你要不要全球化,而是你怎样在全球化中生存。”避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空泛化是一个起码的前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