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46331 121
2015-10-25


banner5.jpg

编者按:时间会让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正是新旧交替的美好之处。于是,在这个10月,您看到了全新的首页弹窗,虽为弹凡之地,敢不炮制精彩?这是最坏的时代,信息资讯应接不暇无从选择;这也是最好的时代,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尽情燃烧。论坛是一个教育文化栖息和思想聚焦的乐园,这里近700万经管用户,每个人都是导演,每个人都是演员,每个人又都是观众......

tu2.jpg

我们深信,阅读与人类文明一同进化,从甲骨钟鼎,到纸张屏幕。信息传播始终是所有文明的第一营养,如果没有它的滋养,我们依然生活在树上。

tu3.jpg


 
▶ 发贴坛友:makedream2010
■ 经典重温:

ü 我固执着“博而不专”的偏好,很辛苦也很痛苦。自己很诧异这世上优秀的人怎么会用同样的时间融合那么多的知识?我猜测他们有独特的方法,能够简化如此复杂的知识,能够如此有力的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想知道他们的秘诀,让自己心安,让自己过的不那么艰难。
 

ü 林老师的回答很精炼:“我不是看了那么多的文献才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对每一个现象我都是先自己观察,自己思考,理清其中的逻辑脉络,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去看别人的文献,这样你可以知道每个人的贡献在何处,缺陷在何处,你会发现事实上很多文章是不值得看的。活的思维,远比死的理论重要。”
 

ü 有了这样的训练,自己就很清楚大量知识性的书籍是不需要阅读的,也逐渐在摸索应该怎样阅读人类历史上不多的经典书籍——虽然这些书也不少,但相比于北大图书馆,已经是大大简化了。慢慢的,自己终于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也没有任何知识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中给出确定性的答案,可以让人不加思考的执行就获得幸福。教育的目的只在于培养人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使人形成自己习惯的思

维方式,懂得如何去观察这个世界复杂的现象,对其进行简化,提取重要的信息分析、综合,然后做出推理、判断,最后依据事实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的过程
 

ü 寻找文章的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假设
2)论据
3)从假设到结论的推理过程
4)从结论展开的推论
5)案例选取与案例安排
这要求对现实世界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分析假设是否较好的抽象了现实,解释了最多的现象;论据是否与现实相符;推理是否只注意到现实世界的一种逻辑发展过程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案例是否证明了文章的观点,安排上是否逻辑清晰。
 

ü 如果思维是对理论的简化,那么理论就是对实际的简化,也就是说,“理论是一种信息节约的工具”。正因为是简化,所以理论永远是“不真实”的“地图”,但正是这“不真实”的“地图”,才能使我们与实际拉开距离,了解这个世界的概貌,超越无聊的琐事。当我们有了一张“地图”以后,回到这个复杂而且信息高度不完全的现实世界,我们才能捕捉和把握时代的机会,节约有限的生命,走得更远些。


 
▶ 发贴坛友:weirong87
■ 经典重温:

ü 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次考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还去为了父母的微笑,人们的赞许吗?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是了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可是见女孩子就一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

ü 香港的学生很实际,决大多数本科毕业就去赚钱,三十之间为结婚买房奋斗,如果告诉一个香港人说你二十八了还在读博士,他会觉得你很失败,可能是根本不会赚钱。而留下来读博士的香港学生,就是真的很喜欢作研究的人,扎实地做事,他们的认真让我们一批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大陆学生汗颜。

ü 很多人没有对做研究的真正兴趣,但是用尽了精力去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洋溢在掩饰不住的喜悦里,甚至对人生毫无真正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为出国而出国,那将在告别父老乡亲后去迎接苦闷的开端。

ü 数学指出函数的极大值往往在最不稳定的点取到,人追求极端就会失去内心的平衡,到时候就不难体会到数学原理的深刻。我很快让我的功利心理逼到无路可走了,对所学的东西怀疑,担心自己变成书呆子,对自己有信心,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让身心平静的乐趣,每天都在心潮起伏。最后我去找学生辅导员。愚蠢的诉说倒不多提了,不过我记得他大胡子的脸有了微笑,眼睛里放出宽容而温和的光。他告诉我觉的我很有意思,他第一次遇到这么坦白的学生。“那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你怀疑得很好。

ü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竟是圣经里的话语。那是我看到的最为震惊的一句话,也是我后来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中国人很难理解,对在功利教育里熏陶过来,缺少人格教育的中国学生,更无异于晴天霹雳。成绩,offer, 学位,这样那样的好处,每天拼命算计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假设你突然死掉,世界将会怎样?世界将一样绚丽,地球转的一样快,太阳系每天在宇宙中换一个位置。大海还是大海,波涛还是波涛,一样的花开花落,潮起潮落。你的亲人可能会掉眼泪,但是周围的人在三个月内将你忘个干净,那是你曾经那么在乎他们怎么看你的一群人啊。如果上帝存在,在他的眼里,你是多么可怜的小虫子,在活着的短暂岁月里,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都不曾快乐过,用尽心力去聚集一大堆外在和心灵没有关系的小东西,只是出于对未来的没有信心
 


 
▶ 发贴坛友:blue_wind777
■ 经典重温:

ü 笔者曾经在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很认真地问过两位恩师,博士论文在三星的SSCI期刊上的难度有多大(这里三星指的是Keele排名,四星最高,比如AER QJE什么的,三星其次比如RAND,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什么的,二星再次 比如Applied EconomicsLetters 和China economic review什么的,一星最低,当然了,期刊排名很多难免有差异,这里只是说个大概,没必要计较太深)两位恩师的回答都是: 很不容易。据说国外经济类的博士生最终能在SSCI期刊上面(不论什么档次的SSCI)发表文章的比率不到10%。所以请广大的经济博士生同袍们看这篇文章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发好的SSCI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ü 我说导师好会使文章发表的几率大一些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你把导师的名字放在你论文上来震慑审稿人(事实上编辑们的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作者和审稿人也是双盲),而是由于好的导师会教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勤见导师的一大好处是你总会有压力,这种压力会不断推动你在下次见导师前准备好向导师提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了你的进步就会快一些。

ü 导师关键在一个“导”字上面,导不是说帮你研究,而是解决你不懂的问题,当你走偏的时候导师要帮你扶正方向。举个例子,做实证的时候用哪一种计量模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如果观测值不独立就需要用Cluster来校正OLS的标准误,如果是面板数据就要考虑是用random effect 还是fixed effect, 如果因变量有上下限就要考虑用Tobit模型,如果因变量离散且大于三个值就不能用logit 和probit而可以考虑用multinomial,如果观测值很少很少可以试一下非参检验等等。这时候导师的几句话就能使刚入门的博士生避免走很多的弯路。

ü 读文献的目的一是看看前人的研究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有没有什么漏洞,这时候就不用精读所有的文章,只要把一个领域的经典文章细读一下,其它的扩展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导师让我最初的做法是用文字写下每一篇文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创新的地方在哪里,结论是什么,漏洞在哪。

ü 找课题并不是读文献的唯一目的,有时候你不知道写作的框架,有时候你不知道数据应该用哪种计量模型分析,有时你不知道理论模型的假设,甚至有时候你不知道表格的格式,这些你都可以从文献中找到,而这些时候由于你的目的不同,读文献侧重的方面也不同。

ü 没有烂数据,只要你选对了一个角度,小心地得出结论,你的论文就很有可能增色不少,当然,你的数据一定要符合你选的角度,你不能明明数据不支持,你非要牵强的编一个故事,这样做唬外行可以,内行一眼就看穿了。

ü 笔者曾见过很多学术上的牛人,有的太牛了甚至可以被称之为犇人。与之聊天,发现牛人最大的特点一是基本功特别扎实,二是思维特别活跃。说实话搞好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成为大牛天分的确是需要一些的,但是就在SSCI发表这一个小的方面来看,即使是一个悟性不是很高的人,假如他专心学术坚持不懈,除非永远不尝试,否则发表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 发贴坛友:legendwang77
■ 经典重温:

ü 朋友对我说你要获得别人的尊重最直接的办法是在竞赛中战胜他,其实还是很有些道理的。终于我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工作调动,成功的喜悦让我非常的开心,而这其中还有很多促成的因素我也不再细叙,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成功。其实人生就像走山路,前面会有上坡、会有下坡、会有平路、会有转弯,我们不能被一时的曲折模糊了眼睛,而戏剧性的却是回过头来看我在储蓄的半年痛苦的日子里却恰恰是我感觉非常充实无虑的日子,那时远离酒桌,远离娱乐,不需应酬,不需陪笑,但是作为一个男人,我知道无忧无虑的日子不属于自己,我必须要向前走,即使会摔得遍体鳞伤;还有就是,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ü 有人喜欢看别人成功的故事,我却偏偏觉得失败更有借鉴意义。在对外营销上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在对内营销上我却失败的一塌糊涂。我怒陈国有银行的种种官僚作风,我怒陈大家的不作为,好似银行里所有的成绩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其他部门并没有接受我的愤怒,反而拿出了更大的障碍拦在前面。挫折面前我开始反思反省,并且和一些同事朋友交流我的困难,逐渐意识到当时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我确实是有些太沉不住气,有些浮躁,自己以为只有自己在为银行着想,只有自己在为银行发展卖力,自以为别的部门都应该为业务部门提供保障支持而不是障碍,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其实银行里很多部门设置仔细想来就是为了给业务设置障碍的,客观上可能也算控制风险吧。设若当时自己能够多注意些内部营销,做事时更委婉些,我的工作肯定会顺畅的多。

ü 我所率先创新的营销模式为全行所倡导,体验着靠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功的快乐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工作三年,我成了行里每次招收新人时必提的一个标杆,行领导每次开业务会议都要我先发言,都要号召其他部门像我们部门学习;银行人事处要求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向我学习,埋头苦干,塌实工作,不翘尾巴,肯动脑筋,耐得住寂寞,为单位做贡献

ü 曾经我们都很年少轻狂,以为世界都在我掌握,以为自己可以像超人一样去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很多事情。我也不例外,我曾经对自己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憧憬,经常幻想着自己做成功了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企业,幻想着自己济世安生,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在锻炼长跑时还天方夜谈的想象自己长跑将来也可以在运动场上一展身手。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在逐步改变的,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好像很难做那么多事,很多看似简单的行当里面都包含着很多门道,更何况哪一个行业都有高手,你和他们竞争已经很劣势了,还谈什么去发展呢?

ü 其实每一种体制都有缺陷,无论民营国有还是外资,但是却没有哪种体制限制了你的选择权,如果不喜欢,就请走出来,尽量不要怨天尤人,那非常不利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其实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自己吧,而任何一个公司都会提供一个舞台的。
 


 
▶ 发贴坛友:匿名网友
■ 经典重温:

ü 看过许多历史书籍,也知道太多善始不能善终的故事与教训。个人在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与学术水平算是三流,没有发过什么顶级刊物的文章,应付博士毕业还行。自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是懂得“狡兔三窟”:不愿意把职场上的希望寄托在某个领导的欣赏与喜欢之上,认为这样风险过大。懂得识破领导的一些虚伪的谎言与承诺;善于用制度来保护自己;坚持让自己多学点技术层面上的金融知识以备不时之需;懂得一个人想要成功不仅要努力,还要有机遇,甚至还要那么一点小小的心计;知晓在如今这个社会时间的重要性。

ü 我的职业规划路径:1 留在高校,稍安勿躁。先把副教授职称搞定,在等待评定职称的前提下,申请去国外做博士后,暂时不与金融机构发生关系。等职称搞定,海外经历充足,自己翻译的财经书籍越来越多后,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后,争取一边做高校的教授,一边在自己本地的商业银行做个战略发展部门的顾问。

2不从学校辞职,争取去离自己高校相对较近的发达城市的证券公司做博士后,主攻宏观经济与策略。如果2年后能确保证券或基金公司待遇与发展好的话,就留下来。不成就打道回府,重新回到高校教书。争取在本地一些券商做个顾问或者咨询讲师。

ü 仔细地反思,我虽然觉得上课没有更多的成就感,但我还是非常感谢高校的制度为一个普通教师腾挪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几乎没有其他的职业能与之比拟。高校教师不比别人有地位、有钱、有权,但就是比别人多出了时间。结合自己目前的待遇与每周上课的课时数,可以说这份高校工作的性价比还是中等偏上。看过很多人抱怨学校工资低,可能是自己相对幸运,所在高校的待遇还算可以,所以对这份工作还是有那么点依恋。

ü 不想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孤注一掷在一个单位。也就是说不想让自己只获得一方面的认同。要注重培养多方面的认同,企业、ZF、高校等。不想再浪费自己的时间了。自己不能总是在为满足一些学校评定的标准而做一些无用功。而是应该让自己获得一些外围的社会认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0-27 14:09:49
哈哈!先坐一个沙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27 14:31:39
如果思维是对理论的简化,那么理论就是对实际的简化,也就是说,“理论是一种信息节约的工具”。正因为是简化,所以理论永远是“不真实”的“地图”,但正是这“不真实”的“地图”,才能使我们与实际拉开距离,了解这个世界的概貌,超越无聊的琐事。当我们有了一张“地图”以后,回到这个复杂而且信息高度不完全的现实世界,我们才能捕捉和把握时代的机会,节约有限的生命,走得更远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27 21:46:58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28 08:51:20
打酱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0-28 10:40:30
好贴!分享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