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2 13:27:0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3 13:04:00编辑过]
把物价变化与通货胀缩直接简单对等,似乎并不妥。
把物价变化与通货胀缩直接简单对等,似乎并不妥。
回版主,虽然两者确实不能简单对等,但通常可以把物价变化看做为通货胀缩的先行指标,或者说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iframe allowtransparency="allowtransparency" src="http://count.jrj.com.cn:8080/count/pushinfo.jsp?id=3058178&subvision=bjcms"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id="strPush" name="strPush" noresize="" width="80px" height="52px"></iframe> | http://www.jrj.com 2008年12月13日 09:59 金融界网站 【字体:大 中 小】【页面调色版
|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 来源:金融界网站)
金融界网站12月13日讯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3日在《财经》年会上表示,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已受到很大的冲击。全球化走到这个地步,我们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现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震荡,底部还没有到。在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只是政府的注资和控制是没有用的,因为这违背经济规律,注资和剥离不良资产必须同时进行。而国内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通缩出现的可能性目前大大增加。
他表示,金融机构的损失目前还没有暴露干净,虽已出现两个7千亿美元,但他认为总损失应达3万亿,还有2.4万亿没暴露。
刘明康认为,各国监管机构认识到要控制杠杆率,造成了市场上的去杠杆化。这会给金融和实体经济带来长期的痛苦的适应过程。这次经济的恢复绝对不是“V”的,应该是个漫长的“U”字型。
针对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出台后,各地出现的地方政府和银行的打包贷款情况。刘明康表示,银监会认为“打捆贷款”是不科学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每笔贷款要进行独立的尽职调查。这是商业银行法第四条规定的,希望各个银行认真去遵守。
刘明康说,国内资产市场也进行了调整。资本流入转化为资本流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他表示,银行业改革要看到最根本的是五个问题,不认识到这些问题对金融危机的教训吸取是不够的。
1、美国经济之所以成为火车头,是建立在银行的市场和资本的市场两个轮子上,一个不转了另一个还能转。在两个市场间设了一个防火墙,防止风险的蔓延。1999年,通过金融创新拆除防火墙后,风险的蔓延就变得如火如荼。
2、西方的监管当局过度迷信自由市场自我调结的力量,对审慎监管不重视。监管仅崇尚自由经济主义是不够的。
3、过去杠杆率过高,银行过度使用负债从事经营。所有金融机构要组织运营的时候,要记住三件事——高超的技术、审慎的理念、彻底的尽职调查。
4、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管还不管,我们认为是必须管理的。监管者必须确保在激励约束机制的合理性、科学性。
5、处理危机的方案带有根本性的缺陷。美国的救援方案通过了国会的批准,但后来几易其策,造成了新的金融危机。决策者一定要有宽泛的视野,有系统工程,处理的手段出来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完全不一样。
刘明康说,现在是我们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的最佳时机。金融危机使我们能够更加统一、提高认识,进行严格的跨业监管,跨境监管。
如此,是想说,物价变化引起通货胀缩,还是通货胀缩引起物价变化?
一般似乎说,货币“在长期内”是中性的:物价变化迟早要反映货币胀缩;短期内,可能有一些非中性的效应。
而如果把物价变化当作货币胀缩的先行指标,似乎在说,物价变化可以很敏锐地(以至于超前)反映货币胀缩。
至少在短期内,物价变化反映了什么信息呢?主要是通货胀缩吗?
然而,不发生通缩时,(至少短期内)物价是否也会变化?
是否通缩,主要还是看信贷总量,货币周转速度,货币乘数变化。一般数据表明信贷变化率往往和GDP变化率相吻合(有没有正相关性不做评价),而物价变化(cpi、ppi)相对而言更多反映了产品、要素价格变化。简单讲
一个是信贷总量,货币乘数下降--总投资不足、需求不足--通缩
一个是物价下降--反映需求不足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减少投资---总投资不足--通缩
所以我觉得物价更多是个反映量,不作为一种原因,只是反映了需求不足的事实。
13楼说法我比较同意,原因在通缩时一般都会出现信贷总量或者货币乘数下降(流动性短缺),总产品与总货币更接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3 20:51:50编辑过]
这一逻辑线条中,除了起点与终点,涉及的都是实际量吧?
实际量的变化(总投资不足)直接导致通缩?
个人以为,恰恰是观测到了“信贷总量或者货币乘数下降”(当然,还不光包括这些),才可能判断通缩发生了。
欲单纯根据物价变化判断是否通缩,不如直接把通缩定义在物价水平的变化上。
这两段话具体要表达哪层意思?
我想表达界定通缩、通胀是用于反映实际经济情况的。观点有点古典货币论的影子,在经济相对不景气时货币只是商品流通中媒介,此时杠杆效应非常的不明显,总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信用创造---只有正常或者不足的投资需求(经济高涨时由于主动投资需求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贷款的实际价格上升,信用创造加大,货币乘数变大,金融系统风险加大),而在不景气时由货币为基础的统计(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信贷量及相关变化率)比较容易反映出实际经济情况。
现在的经济组织形式,资源的获得来源于资本进而来源于信贷进而影响货币(影响所有和货币有关变量),所以倒推就是货币反映了信贷反映了实际资源获得反映了经济情况。但是前提假设(适用)条件是货币不被主动的创造或者衍生(可惜很多现实告诉我们货币已经被随意滥用了)
另外我完全同意物价不是直接反映通缩通胀情况的,只是说在经济不景气时可以直接通过物价观察通缩情况。
其实版主所要向我们表达的意思是物价变化并不是可以用来判定通缩通胀的,在逻辑上不存在直接推理。
这里的讨论说到底,是在讨论货币政策目标的问题。
货币政策应该盯住物价指数目标,还是别的什么目标?
这里涉及的问题就是:
(1)不同的目标,货币政策的效果未必相同。
(2)有时货币政策似乎想同时盯住多个目标,而这些目标可能是相互冲突的。
如果我们看到,货币政策不断更换自己当前的首要目标,又不肯忽略其他目标,货币政策本身是否会成为经济的一个波动源?
我个人肯定的认为,货币政策是经济的波动之源。上面回帖中我也提到了滥用货币。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这次贷危机,美联储长时间低利率催化的危机。
自货币主义出现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种有效国家调控政策。崇尚货币政策的人认为货币政策是最有效宏观调控政策,其实本人很倾向这种观点,原因:
1.首先一种货币政策有效行不仅来源其给经济带来好的方面,同时也来源对经济带来不好的方面,次贷就是明显的不好的方面,产生于低利率政策和极其大的流动性。好的方面的影响我就不累述了,相信大家都了解。
2.这段时间看了一些崇尚货币政策的文章,其中有指出1929经济危机后,美国从大萧条走出保证两位数的GDP增长是货币政策的功劳,虽然主流观点一直强调财政政策作用,但货币主义的研究者发现,当时财政政策的直接贡献只有2%,剩下的8%或者更多来源于信贷或者说来源于货币的活跃,并通过建立信贷变化率和gdp变化率的比较,证明其存在的正相关性。对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有一定道理,因为财政政策乘数效应实现也好还是财政政策本身都是最终拉动投资和消费的,而拉动投资必须涉及到货币体系进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所以货币政策实现很大程度决定了财政政策的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货币政策是否是经济的波动源,就是看其能否引起全球资源的配置流向,因为如果货币政策决定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流向,同时就证明了其有效性,同时也证明了一旦出现问题后,货币政策就是波动源。另外各国使用货币贬值手段也影响了资源的流向。
美国以美元贬值,大量进口,高负债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就是货币政策的体现,也是当金本位制度丧失后的必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4 16:06:12编辑过]
经济观察网 文/王晓辉 货币供给的多少,本质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央行发行多少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有多大,如果央行决意加大货币投放力度,增大基础货币投放,虽然由于商业银行惜贷,货币乘数减小,但仍然有可能实现M2的目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么做是否合适。
从明年的经济增长来看,GDP增速估计在8%左右,通胀不会超过2%,从这个角度来看,合适的M2增速就应当在10%左右。那么如果央行决意要达到17%的目标,那么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未来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如果放到世界的大环境中,前期世界主要国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一行动本身就可能导致明年中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反弹,导致中国国内出现微弱通胀,因此中国央行在确定是否应当实现17%的目标时应当谨慎。
我们的观点是:首先,实现这个目标会比较难,这是因为在经济萎缩的时候,实体经济交易减少,银行惜贷,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乘数较低,央行必须投入大量的基础货币才能实现货币供给的大量增长。
其次,我们认为没有必要投入如此多的货币,因为中国明年全年仍然有可能保持微弱通胀(虽然年初可能陷入通缩),而且实体经济并不需要这么多货币。所以我们的观点是,明年的货币供给达到17%增长的可能性较小。(本文作者系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师)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