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我国又一位非院士科学家获得了国际科学界的最高奖,关于院士评审机制的吐槽也多了起来。虽然本人无意加入其中任意一派,但既然选拔结果引发了大众的质疑,评审机制就有必要进行一些自省。毕竟“院士”这个头衔不仅仅代表了国家对最高的科学技术的成就的确认,还更多地与一系列利益有关。而目前,希望打破这种联系又不那么现实,只能一步步来。所以,在现有的选拔机制内进行改进,这也是超越争论、取代吐槽的建设性的现实行动。
这个想法就是,将现有的“科学院”、“工程院”的两院重组为“下院”和“上院”两部分。下院头衔只对已有的重要的科学成就加以承认,不考虑学者的其他因素,如个人素质、团队、已有的职务头衔和获奖等。上院则考察科学成就之外,考察的内容可以更丰富一些。两院选拔独立进行。下院仅由学术界自行操作,而上院则允许透明的推荐、公关,并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准。下院仅进行学术活动,对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谨慎的咨询。上院则提供宏观的科技咨询,参与制定科技政策制定。下院学者应仅就本学科领域发表学术性见解。上院学者则可横跨诸多领域,发表跨学科见解,以学术活动家的身份发表意见。
现有的两院划分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的人们对科技专家身份的期望。由于学术领域隔行如隔山,科学/工程的两分也不一定就比两个工程学科之间的差异来得大。而以上、下两院的设计,既规范了学者的公信力,也能够容纳一部分科学家在科技之外活动的角色现实,对现有的体制也是更好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