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有没有“脱媒”之虞
商业银行面临“脱媒”或“非中介化”的危机,是已被说了很多年的话题。近来,随着我国银行存贷利差收窄和竞争加剧,银行经营方式转型的迫切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而“脱媒”作为商业银行转型的大背景,继续被当作既定的事实和向多元化转型的论据加以复述,而完全不顾从相关的理论分析和现实发展其实都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还远没到“不招人待见”的地步,商业银行的传统的“金融中介”角色仍然大有可为。
不妨先来看看被不少美国人视为商业银行最有力的竞争者甚至“取代者”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在次贷危机之后的表现,应该有助于澄清在商业银行“脱媒”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自恃持有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向投资者承诺堪与银行相比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以及比银行更好的收益,使它广受青睐,发展迅速。
但是,在次贷危机中,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遭遇了空前的危机。由于与次级贷款相关的货币市场工具“意外”失去了流动性,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受到了拖累和打击,个别基金甚至不再能保证投资者的钱不会跌破面值。在发现出现了一触即发的“赎回”恐慌之下,美国政府承诺向面临严重问题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提供保险,保证其投资者的钱不会蚀本,以避免出现挤兑现象。但这一保险措施只是临时性的,虽然有观点建议将对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提供的“存款保险安排”永久化,但未被采纳。在近几年不利的市场形势之下,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被认为仍面临着遭遇“大规模赎回”的挤兑风险。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服务所提供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对于金融市场上有多余资金的一方,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其实,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在这两类服务的提供方面,一直存在无法与银行媲美的问题,只是在市场顺风顺水时,没人会去注意。就安全性而言,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网”保护,是其天生的“阿克琉斯之踵”。就流动性服务而言,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有着比银行更严格的限制性条件,如比银行活期账户和储蓄账户更高的最低余额要求(比如有可能高于3000美元)和签发支票的其他限制,投资者还要承担作为基金股东所需支付的管理费用。
可能正是因为明智地认识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这些劣势,更加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成本的投资者,才宁愿坚持保留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何况,商业银行还能向存款者提供其他服务,比如“委托监控”的服务,借助对借款人“内部信息”更多的了解,监督借款人合理用款,也便于更及时地控制风险。就“风险管理”而言,银行不仅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资产组合以实现管理目标,而且还可以分担可能的损失,更好地维护放款人的利益。
虽然有观点认为,当代人的风险偏好显著增加,风险承受能力大增,但多数人在考虑其持有的最优资产组合时,还是会为安全性和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留下一定的配置,银行存款正属于这类资产。作为金融中介,商业银行并没有失去其为资金供给者提供服务的独特优势。
再从对银行贷款的需求看,姑且不考虑来自个人对各类贷款的需求,只看最传统的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商业银行也没有失去其独特优势。虽然商业票据或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的“好”客户可以更方便地选择直接融资;虽然垃圾债券市场和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的“坏”客户也有了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贷款就不再是这些企业备选的融资渠道。相反,银行贷款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首先,商业票据或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满足。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银行作为借款人“信息共享联盟”的组织者的作用仍然有效,它可以向市场发送借款人信用良好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它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而商业银行特有的存款业务,保证了它有条件以比其他金融机构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从而使它有条件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向借款人提供贷款。
其次,银行可以迅速、直接地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且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以及向借款人提供循环贷款的支持等便利,更好地满足借款者的独特需要,而其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都无法提供如此便捷有力的服务。
第三,对于大企业而言,即使不在意前两点好处,银行贷款仍可以是其获得贷款支持的“最后”来源。有关研究表明,特别是在危机时期,商业银行往往会扮演大企业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因此,即便是为获得商业银行提供的这一最后贷款的服务,大企业也会保持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往来。
因此,固然可以说,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性相比于过去而言的确有所弱化,但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资金供给方,还是资金需求方,对于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仍保持着有效需求。对商业银行“脱媒”的担心显然是过虑了。
澄清这一点,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所谓“脱媒”不应成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开展不力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银行在开展传统业务方面放弃努力的理由。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值得结合新的形势加以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