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9-1-26 01:15: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5 20:45:00的发言:

 

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当年爱因斯坦常用这一招。实验是这样的,A、B两个试管,每个试管中各有50ml的蒸馏水。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知道,当我们先喝下A试管的水,后喝下B试管中的水时,A试管的水的效用大于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但是当我们反过来先喝B试管中的水后喝A试管中的水时,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又大于A试管中的水的效用。

由于在我看到的三个版本的西方经济学的书籍中都没有效用的定义,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B试管的水先喝和后喝的效用会有什么区别。我想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医学家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区别。似乎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受到人们的选择的控制,而人们的选择又受到人的思想的控制,这是不是就说,我想让哪个试管的水的效用大,哪个试管的水的效用就大?似乎有点唯心主义的意思?

 


这里对效用的内涵理解有问题。效用不是物品本身自有的属性(如在日光照射下可以显示出特定颜色)。效用是某个消费主体消费某个物品时的感受。顺便说不大同意用“主观感受”这个词。因为“主观”虽说指这种感受只与消费者个人有关,但还有一种“旁观者认识不到就不应视为存在”的涵义。而当消费者消费某个物品时,感受现象是一定存在的,虽然只对消费者本人存在。这里有一个假定:你是我的同类,我消费一个物品会有感受(,这一点无人会反对;注意此时还不必论感受好坏与数量),我推定你也是如此有感受。这个推定经任何数量的有限枚举都不会证伪。所以,这种消费感受不依赖于观察者的认知与否即客观存在的推定是高或然率为真的。所以,可以认为消费物品的感受是脱离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由此不能说这种感受是主观的。

如果承认效用是一种消费者消费物品时的消费感受,那么喝第一杯与第二杯水的效用,就与水杯的编号无关,只与消费者感受的次序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1:23:00
关于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我以为如果是科学就应当能够统一。序数性质与基数性质都是某个为真的统一解释的一部分。经济学的任务应当是找到这个唯一的统一的解释。现在还如瞎子摸象,都只摸到了一部分。所以,我们还是应当保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1:48: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16 12:1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menghongyan819在2008-12-16 9:40:00的发言:
   当你饥饿的时候,你吃下的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最大,依此类推,假如你吃第三个馒头的时候你已经饱了,那么你再吃第四个馒头时,它的效用几乎为零。所以馒头对处于饥饿中与不饥饿中的人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当然,1元钱对于穷人与富人也是不一样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能够满足需要的程度。

1元钱对穷人或富人都是1元钱的效用,为什么不一样呢?

关于“一元钱的效用”,这里面有些问题要进一步弄清。

一元钱,当它作为统一的交换媒介的时候,在一个统一的市场内其相对价格(与其它物品的交换比例)是唯一的。而当它作为一个消费者手中的收入时,是消费者所有收入中的一份。当我们感觉对于穷人与富人一元钱边际效用不同(直觉是重要性不同)时,是指其作为收入的角色的性质,不是作为媒介货币的性质。

其次,一元钱的暗含定义是消费者手中最后一元钱。

再者,在比较一元钱对于穷人与富人的重要性时,必须给定同一需要结构——需要的品种与数量(数量是指餍足量即指定物品的最大需要量)

在给定需要结构时,就很清楚了,由于富人有很多钱,所以,可以得到更多的满足程度。而最后一元所能满足的是更多的满足程度基础上的效用增量。这个增量与穷人低满足程度下的最后一元钱带来的效用增量相比,显然是较低的。

这种情况准确地说应当是“收入的边际效用”而不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收入的边际效用与其它物品一样,都满足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1:56: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16 12:20:00的发言:

时间等边际原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是必须使耗费在任何物品或活动上的最后一单位时间取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戈森第二定律是说:按照边际效用相等的原则安排时间在消费上的使用。这是最基本的。其它活动都是从这最基本的原理推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2:2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2-16 21:5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demander在2008-12-16 21:53:00的发言:
偏好的严格凸,不就是这个规律的体现吗?

即使谈“递减”,也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12-16 21:5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demander在2008-12-16 21:53:00的发言:
偏好的严格凸,不就是这个规律的体现吗?

即使谈“递减”,也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边际效用的递减与边际替代率的递减不是一回事。边际效用的递减是指沿某个坐标轴的方向,效用函数值对于每单位某商品数量增量的增量递减,是指效用函数值的增量递减,是效用与物品的数量关系;而边际替代率的递减是:一个给定效用函数值平面与效用函数相交,形成一条曲线(即无差别曲线),这个曲线上其它物品的增量(或减量)与某一个物品的单位减量(或增量)的比值的绝对值递减,是基于那个效用函数的两个物品数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完整的效用函数,边际效用递减与边际替代率递减是同时存在的。

序数效用理论忽略了餍足点的重要作用。其实希克斯理解的效用函数已经暗含着存在餍足极值的假定,但没有展开论证。非餍足假设,说明序数效用理论只探讨稀缺下的选择问题,这其实就是在餍足点的西南区域之内的选择问题。但是作为效用函数的构造,我以为餍足点是最重要的必要参数。只要考虑到餍足点,效用函数值递减地增长就是很好理解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2:41: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6 22:12:00的发言:

我提前给出明天问题的结论:物品的效用可以通过物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人们对物品的需求程度构造出来,由于物品的使用价值量是客观的,而人们的需求程度是主观的,所以效用既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可以明确告诉各位,总效用曲线不是渐近线,而是抛物线。虽然我认为效用没有什么经济学意义!

第一,使用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用语,有很多歧义;需要严格定义。

第二,需求是“西方经济学”的术语,也有严格定义,肯定不同于你的定义。

第三,看了你的文章的部分。需求程度的意思我大致明白。对此研究是有意义的。我个人一直研究基数效用,我认为人对物品的需要(避免与“需求”混淆)是有强度(或程度)之分的。我称为需要强度。不同于你上面所说,我认为需要强度=边际效用,需要强度本身我也用物品数量(大致等于使用价值量)来表达,或需要强度也是物品数量的函数,另一个变量是经济学中涉及的餍足量(你所说的最大需求量)。而效用函数是边际效用对消费物品量的积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2:54:00
以下是引用demander在2008-12-17 19:51:00的发言:

还是自己回答吧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该规律另一种等价的说法是:超过某一水平之后边际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
 在一定时期内,(六个字就把我的例子破了,看来我理解错了。)产量的增加,会降低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因而会使平均成本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但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定产量范围内”。由于产量的增加一定程度时,随着变动成本增加,平均可变成本也会上升。把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结合起来,在产量上升时,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平均变动成本上升,两者相互抵销。当平均变动成本的上升超过平均固定成本的下降时,平均成本就会上升。 这样说来,生产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企业与经营决策中,不仅要考虑平均成本,更要考虑边际成本。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楼主给出了这种生理解释的方程,不知道之前是否有人已经做过,楼主也采用了“满足程度”这样的概念)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楼主又说“然而在理性的经济学描述中是毫无意义的。虽然沙漠中的一滴水可能能够救人的性命,但是在理性的认知中,不应该认为这一滴水的所谓“效用”等于人的生命对水的需求”(我就有点疑惑了,效用是按一辈子的需求来算,还是按此刻的需求来算,那么今天让一人喝1000kg水,每kg都是正的,因为人一辈子喝的水不止这个数,那么今天估计就是这个人最爽的一天(效用大啊)???)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心理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反证法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则假定消费者可免费取用某种物品时,消费者对其需要量都将无穷多。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者对任何一件物品的需要都会在某一点上停止。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总效用最大,而边际效用为零。

  资源配置说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最重要的用途如饮用。随着得到的水的量的增加,它会被逐次用到洗浴、洗衣、浇花等相对越来越不重要的用途上。这说明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可置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才存在着如何使稀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问题。所以边际效用递减假说在经济学中很重要,它与后面要讲到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边际成本递增,被看作是资源配置理论的两大支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作为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我以为从生理心理去解释边际效用递减是科学解释的方向。但是以上似忽略了生命体的“需要状态”,这是一种生命体呈现的对某些要素缺乏的状态。缺乏状态的补偿,与无需要状态的外加刺激不是一个生理或心理过程。不能用阀值——兴奋——抑制的模式模拟。需要首先显现为生命体的一种生理心理的紧张,满足是消除这种紧张,紧张的消除似是符合边际递减假定的。但这需要生理与心理的实验验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3:01: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7 22:00:00的发言: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一、你的总效用公式怎么得出?

二、边际效用递减一定符合效用函数的二次导数小于0,或边际效用的导数小于0,如上的B=2X如是边际效用,其导数怎么小于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3:10: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18 11:24:00的发言:

效用论的原理只有一个:效用最大化原理。

如果效用原理只是最大化原理的话,序数效用理论就够了。MU1/P1=MU2/P2 把P换成时间,就是戈森二定律。其实应反过来说,先有的戈森二定律才有的序数理论去解释这个定律。逻辑上,从以上等式出发,以综合(归纳)方法反推,结果将是序数理论的几个公理。如此不知道哪一个是逻辑起点哪一个是逻辑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3:12: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19 22:03:00的发言:

149楼:

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因素,事实上,时间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唯一成本。

请定义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03:29: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5 21:50:00的发言:

我认为我的优先度的这个概念就是人们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优先度就是指新增加的满足程度与为此付出的价值量的比值,它等于满足程度在以价值量为自变量的情况下的斜率,表示对各种不同的满足需求的人的活动的路径中的比较程度。优先度越大的那条路径被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也越大。

优先度公式为:

Y=dM/dJ=-dX/dJ

根据这个公式可知,相同的使用价值量下,付出的价值量越低,优先度越高;付出相同的价值量下,获得的满足量越大则优行度越高。

当然定律1可以知道优先度会受到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的限制。


需要定义付出价值量,进而——价值量——价值。。。。。

能量——劳动量——价值——效率。。。。。是一个逻辑链条,但是其推出的结果要经得起经验的证伪。

同样的满足增量,能量耗费越多效率越低?我现在高脂肪,我更愿意消耗能量到更远的地方去取一杯水。如何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3:15: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1-26 1:4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16 12:11: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menghongyan819在2008-12-16 9:40:00的发言:
   当你饥饿的时候,你吃下的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最大,依此类推,假如你吃第三个馒头的时候你已经饱了,那么你再吃第四个馒头时,它的效用几乎为零。所以馒头对处于饥饿中与不饥饿中的人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当然,1元钱对于穷人与富人也是不一样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能够满足需要的程度。

1元钱对穷人或富人都是1元钱的效用,为什么不一样呢?

关于“一元钱的效用”,这里面有些问题要进一步弄清。

一元钱,当它作为统一的交换媒介的时候,在一个统一的市场内其相对价格(与其它物品的交换比例)是唯一的。而当它作为一个消费者手中的收入时,是消费者所有收入中的一份。当我们感觉对于穷人与富人一元钱边际效用不同(直觉是重要性不同)时,是指其作为收入的角色的性质,不是作为媒介货币的性质。

其次,一元钱的暗含定义是消费者手中最后一元钱。

再者,在比较一元钱对于穷人与富人的重要性时,必须给定同一需要结构——需要的品种与数量(数量是指餍足量即指定物品的最大需要量)

在给定需要结构时,就很清楚了,由于富人有很多钱,所以,可以得到更多的满足程度。而最后一元所能满足的是更多的满足程度基础上的效用增量。这个增量与穷人低满足程度下的最后一元钱带来的效用增量相比,显然是较低的。

这种情况准确地说应当是“收入的边际效用”而不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收入的边际效用与其它物品一样,都满足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大家新年好!

1、我们并不能直接比较两个以上的人对1元钱的效用。

2、作为观察的对象,任何人1元钱的效用就是1元钱所能购买的任意所需物品的效用。

3、在第2条这个意义上讲,1元钱的效用对任何人都是相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3:16: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1-26 1:56: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16 12:20:00的发言:

时间等边际原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是必须使耗费在任何物品或活动上的最后一单位时间取得的边际效用相等。

戈森第二定律是说:按照边际效用相等的原则安排时间在消费上的使用。这是最基本的。其它活动都是从这最基本的原理推出的。

不仅是消费,人的所有活动都应遵循这个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3:19: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1-26 3:10: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18 11:24:00的发言:

效用论的原理只有一个:效用最大化原理。

如果效用原理只是最大化原理的话,序数效用理论就够了。MU1/P1=MU2/P2 把P换成时间,就是戈森二定律。其实应反过来说,先有的戈森二定律才有的序数理论去解释这个定律。逻辑上,从以上等式出发,以综合(归纳)方法反推,结果将是序数理论的几个公理。如此不知道哪一个是逻辑起点哪一个是逻辑结果。

基数理论的另两个原理可根据最大化原理推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3:2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1-26 3:1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8-12-19 22:03:00的发言:

149楼:

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因素,事实上,时间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唯一成本。

请定义成本。

成本就是时间。时间就是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17:27: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5 20:45:00的发言:

 

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当年爱因斯坦常用这一招。实验是这样的,A、B两个试管,每个试管中各有50ml的蒸馏水。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知道,当我们先喝下A试管的水,后喝下B试管中的水时,A试管的水的效用大于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但是当我们反过来先喝B试管中的水后喝A试管中的水时,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又大于A试管中的水的效用。

由于在我看到的三个版本的西方经济学的书籍中都没有效用的定义,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B试管的水先喝和后喝的效用会有什么区别。我想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医学家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区别。似乎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受到人们的选择的控制,而人们的选择又受到人的思想的控制,这是不是就说,我想让哪个试管的水的效用大,哪个试管的水的效用就大?似乎有点唯心主义的意思?

 


其实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不是那么可以考证。比如说,一个人口渴,说喝第一口水比喝第五口水的边际效用高,这是不可证实的,也对认识经济存在没有学术价值。

我们唯一可以证实的是,人喝第一杯水就够了,不想也不必喝第五杯水。

楼主的问题,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微观经济理论谬误。看来,只要有客观认识问题的态度,不用有多深的经济学水平,照样可以找出经济学谬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20:55: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9-1-26 13:20:00的发言:

成本就是时间。时间就是成本。

成本是为了获得一定收入所付出的“东西”——是否同意?

为了获得一天的食品,一个人靠野外8小时高强度的劳动耗费换取,另一个人靠坐在屋里8个小时值班接电话换取,两个人的时间耗费相同,成本一样吗?

生产率的提高节省了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也等于增加了其它休闲的时间,由此也可以说时间是收入。那么时间是收入还是成本?还是两者都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21:28:00

407楼:

1、同意。这个东西就是时间。

2、一个人的时间只是他自己的成本,不是任何其他人的成本。

3、休闲也是以时间为成本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6 22:32:00
以下是引用pengleigz在2009-1-26 21:28:00的发言:

407楼:

2、一个人的时间只是他自己的成本,不是任何其他人的成本。

3、休闲也是以时间为成本的。

时间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因人而易?如果有公共的计量单位,又定义时间就是成本,两人同样时间就有同样的成本。如果认为个人时间只是自己的成本,仔细分析,所谓的时间后面还有其它某种因人而易的东西,那才是成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8 09:28:00
难道时间不是因人而异吗?他们之间的差异就是生产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8 20:29:00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15 20:45:00的发言:

 

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当年爱因斯坦常用这一招。实验是这样的,A、B两个试管,每个试管中各有50ml的蒸馏水。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知道,当我们先喝下A试管的水,后喝下B试管中的水时,A试管的水的效用大于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但是当我们反过来先喝B试管中的水后喝A试管中的水时,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又大于A试管中的水的效用。

由于在我看到的三个版本的西方经济学的书籍中都没有效用的定义,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B试管的水先喝和后喝的效用会有什么区别。我想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医学家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区别。似乎B试管中的水的效用受到人们的选择的控制,而人们的选择又受到人的思想的控制,这是不是就说,我想让哪个试管的水的效用大,哪个试管的水的效用就大?似乎有点唯心主义的意思?

 


楼主真搞笑!   效用理论是认为随着水的饮用量的增加,人们从增加的一单位水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效用是个主观概念,并不是说你设定A杯水的效用是多少,那么其效用便恒定不变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4 10:02: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1-26 3:01:00的发言:

一、你的总效用公式怎么得出?

二、边际效用递减一定符合效用函数的二次导数小于0,或边际效用的导数小于0,如上的B=2X如是边际效用,其导数怎么小于0?

你这是没看清公式的意义。总效用公式是构造出来的,数学中不是有构造法吗?

B=2X是边际效用,说明边际效用与需求程度呈正比。比如,喝水中第一个杯子的水的效用为什么会大于第二个杯子的水的效用?不是因为水的使用价值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因为人们对水的需求程度发生变化导致的。根据总效用公式,可以很明显地说明为什么第一杯水的效用会大于第二杯水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说的是边际效用与满足量的关系,而不是与需求程度的关系。根据需求程度的定义可以知道需求程度对满足量的导数是小于0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4 10:07: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1-26 3:2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yjvjfkhkfkhk在2008-12-25 21:50:00的发言:

我认为我的优先度的这个概念就是人们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优先度就是指新增加的满足程度与为此付出的价值量的比值,它等于满足程度在以价值量为自变量的情况下的斜率,表示对各种不同的满足需求的人的活动的路径中的比较程度。优先度越大的那条路径被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也越大。

优先度公式为:

Y=dM/dJ=-dX/dJ

根据这个公式可知,相同的使用价值量下,付出的价值量越低,优先度越高;付出相同的价值量下,获得的满足量越大则优行度越高。

当然定律1可以知道优先度会受到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的限制。


需要定义付出价值量,进而——价值量——价值。。。。。

能量——劳动量——价值——效率。。。。。是一个逻辑链条,但是其推出的结果要经得起经验的证伪。

同样的满足增量,能量耗费越多效率越低?我现在高脂肪,我更愿意消耗能量到更远的地方去取一杯水。如何解释?

你是为了一杯水呢?还是为了多消耗脂肪呢?就是因为喝水的效率低,所以才能多消耗脂肪;正是因为消耗脂肪的效率高,所以才愿意到更远的地方取一杯水。喝水与消耗脂肪是二种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4 10:12: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9-1-26 1:15:00的发言:

这里对效用的内涵理解有问题。效用不是物品本身自有的属性(如在日光照射下可以显示出特定颜色)。效用是某个消费主体消费某个物品时的感受。顺便说不大同意用“主观感受”这个词。因为“主观”虽说指这种感受只与消费者个人有关,但还有一种“旁观者认识不到就不应视为存在”的涵义。而当消费者消费某个物品时,感受现象是一定存在的,虽然只对消费者本人存在。这里有一个假定:你是我的同类,我消费一个物品会有感受(,这一点无人会反对;注意此时还不必论感受好坏与数量),我推定你也是如此有感受。这个推定经任何数量的有限枚举都不会证伪。所以,这种消费感受不依赖于观察者的认知与否即客观存在的推定是高或然率为真的。所以,可以认为消费物品的感受是脱离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由此不能说这种感受是主观的。

如果承认效用是一种消费者消费物品时的消费感受,那么喝第一杯与第二杯水的效用,就与水杯的编号无关,只与消费者感受的次序有关。

请你给出效用的定义。

消费者感受的次序,不正是需求程度吗?根据定律一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不需要效用这个名词。我认为效用是将消费者感受,即人的需求程度,与水的使用价值综合起来的结果喝水的效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14 10:17:00
以下是引用plyuxue在2009-1-28 20:29:00的发言:

楼主真搞笑!   效用理论是认为随着水的饮用量的增加,人们从增加的一单位水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效用是个主观概念,并不是说你设定A杯水的效用是多少,那么其效用便恒定不变了。

效用是个主观概念?恭喜你答对了。就是不知道斯密和萨缪尔森承不承认你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原来建立在一个主观概念而不是客观事实上面,你解答了我的疑惑,太谢谢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3 03:27:35
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帖子啊
我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