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demander在2008-12-17 19:51:00的发言:还是自己回答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该规律另一种等价的说法是:超过某一水平之后边际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
在一定时期内,(六个字就把我的例子破了,看来我理解错了。)产量的增加,会降低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因而会使平均成本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但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定产量范围内”。由于产量的增加一定程度时,随着变动成本增加,平均可变成本也会上升。把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结合起来,在产量上升时,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平均变动成本上升,两者相互抵销。当平均变动成本的上升超过平均固定成本的下降时,平均成本就会上升。 这样说来,生产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企业与经营决策中,不仅要考虑平均成本,更要考虑边际成本。
可以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生理解释(楼主给出了这种生理解释的方程,不知道之前是否有人已经做过,楼主也采用了“满足程度”这样的概念)。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即消费某种物品给以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
楼主又说“然而在理性的经济学描述中是毫无意义的。虽然沙漠中的一滴水可能能够救人的性命,但是在理性的认知中,不应该认为这一滴水的所谓“效用”等于人的生命对水的需求”(我就有点疑惑了,效用是按一辈子的需求来算,还是按此刻的需求来算,那么今天让一人喝1000kg水,每kg都是正的,因为人一辈子喝的水不止这个数,那么今天估计就是这个人最爽的一天(效用大啊)???)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
心理或生理的解释
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心理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反证法
如果边际效用不递减,则假定消费者可免费取用某种物品时,消费者对其需要量都将无穷多。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者对任何一件物品的需要都会在某一点上停止。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的总效用最大,而边际效用为零。
资源配置说
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且可按重要性分成等级。消费者随着获得该物品数量的增加,会将其逐次用到不重要的用途上去。这本身就说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水,按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分别由饮用、洗浴、洗衣、浇花等多种用途。水很少时,它被用作最重要的用途如饮用。随着得到的水的量的增加,它会被逐次用到洗浴、洗衣、浇花等相对越来越不重要的用途上。这说明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无可置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才存在着如何使稀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问题。所以边际效用递减假说在经济学中很重要,它与后面要讲到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边际成本递增,被看作是资源配置理论的两大支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作为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我以为从生理心理去解释边际效用递减是科学解释的方向。但是以上似忽略了生命体的“需要状态”,这是一种生命体呈现的对某些要素缺乏的状态。缺乏状态的补偿,与无需要状态的外加刺激不是一个生理或心理过程。不能用阀值——兴奋——抑制的模式模拟。需要首先显现为生命体的一种生理心理的紧张,满足是消除这种紧张,紧张的消除似是符合边际递减假定的。但这需要生理与心理的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