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什么?通俗点讲就是循着企业经营的客观之理,去理顺人、财、物之间的关系。这非常接近于古人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谓其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
何为企业经营中的客观之理?
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市场竞争的规律、人情人性、制度施行过程中的共性,是自然之理与人性之理的总和。
事实上,稍有管理实践的人都清楚:一个企业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如果违背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市场竞争的规律、人情人性、制度施行过程中的共性,不但会导致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回应客户需求的速度缓慢、消费者投诉的持续增加,而且要为员工所深恶痛绝,遭到明里暗里的抵触,无法付诸实行。
相比于自然之理,对人性之理的遵循则更为重要。从管理的对象上来讲,管理归根结蒂是管人,先管好人,然后通过人去管好财与物。管理既然是管人,就必须了解人情人性、洞察人情人性,古人说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要说懂得人性即管理。
譬如,春秋时候的孟孙(孔子时代,鲁国的三大权臣之一)捕获了一只幼麂,指派手下一个叫秦西巴的人带着它回家。失去幼麂的母麂一路跟着秦西巴哀鸣个不停,直叫得秦西巴于心不忍,私自将小麂放归山林为止。孟孙知道后大怒,一气之下赶跑了秦西巴。可是一年后,又出人意料地将秦西巴召回来做了他儿子的老师。于是旁边的人大惑不解地对孟孙说:“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却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呀?”孟孙回答说:“他能因为一只幼麂而于心不忍,又怎么能忍心于我的儿子啊?”。孟孙可算是真正能洞察人情人性,并运用于管理的大师了。
在如何看待人情人性的问题上,有两点显得特别重要:
一是要充分理解并尊重人性中自私自爱的一面。
人的自私自爱犹如食色一样是一种谁也否定不了的客观存在,乃人之天性。员工有自私自爱的天性很正常,不正常的倒是企业对员工自私自爱天性的视而不见或有意识的压制。那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坏,使员工表里不一,离心离德。明智的做法应当是管理者在尊重员工自私自爱天性的基础上,将其链接到企业目标的达成上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携手共进。
员工自私自爱的天性之于企业的积极作用,也可由斯密就“看不见的手”所作的著名论述获得进一步的佐证:“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下,它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
员工自私自爱的天性体现在制度管理上最主要的莫过于实行真正彻底的权力制衡。权力制衡早在我国盛唐时期的中央政府中,就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实践。当时的朝政主要分掌在三省,即中书省管决策、尚书省管执行、门下省管审核,粗看之下这种三权分掌的治理结构与当代民主政体里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颇有几分相似,其实由于我们老祖宗的三权分掌是建立在“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的皇权帝制之上,所以根基不稳,一切随个人的转移而转移,不可能立之于长久,与当代民主政体里的三权分立有着本质的差别。犹如李斯的法治虽严密有力,但一离开秦始皇的个性化支持,立马就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我国盛唐时期的权力制衡是一种有限的权力制衡,不彻底的权力制衡。这种先天不足的权力制衡对华人企业至今仍有着相当的影响,像台湾企业中常见的只对老板一人负责,直属于老板的监察机构。虽然表面看,这样的监察机构与除老板之外的行政、业务部门处于一种对等平行的地位,能做到以权力制衡权力,但缘于对老板自身约束的软弱无力,而老板自身又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耳聪目明,又不可能不受企业中种种非正式渠道意见的左右,顶真碰硬的很可能由于得罪的人多,成为众矢之的,被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因而监察的作用便大打折扣。这就是我要在权力制制衡前加上“真正彻底”四个字的原因所在!
二是中国人提到人情人性往往有天(自然)人合一的想法。
二千多年前,当有人求教于老子如何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时,老子张开他那已经掉光了牙齿的空洞洞的嘴巴,跟来者说,吾齿存乎?来者摇头;老子又说,吾舌存乎?来者点头。在这个古老的传说中,老子是想用牙齿不如舌头长寿,舌头因而胜过牙齿的事实,来阐明柔胜刚,弱胜强,甚至无为胜有为的道理。
果真如此吗?老子为什么不想想人死了以后,是代表柔弱的肉先烂,还是代表刚强的骨头先烂?难道长寿与否能作为衡量牙齿与舌头谁胜谁负的唯一标准吗?如果是,那么代表着刚强的狮、虎、豹之类的动物都得匍匐于软弱的千年老乌龟之下才对。退一步讲,即使舌头真的胜过了牙齿,也不能就此证明人事上的柔胜刚,弱胜强,无为胜有为。
依照物质世界的一般性,人事与物事固然有着不少相融相通的地方,但人终究是会思维、会说话的高级动物,人事归人事,物事归物事,人事与物事绝不能相提并论。天底下“生姜还是老的辣”基本上没错,但由此天人合一出“人还是老的行”则大谬不然,普天之下老糊涂、老玩固多的是,特别是当代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社会,人老了,弦也调不准了,赶不上趟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我觉得管理企业,既要充分的理解并尊重人性,又要防止简单地以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来推测人性。
作者赵伯平:上海硕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