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将1981-2007年这段时间分为3个经济周期,分别是:1981-1989年、1990-1996年、1997-2007年。
1981-1989年,这9年中,GDP从4889亿元增长到17001亿元,这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从961.0增长到4410.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350.0亿元增长到8101.4亿元,货物贸易只在1982、1983年分别有56.3、16.5亿元的小额顺差,其余年份均为逆差。由此我们得出,投资和消费是这一时期带动经济繁荣的主要因素。而从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巨额的外贸逆差,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的增加赶不上需求的增长。这一矛盾的激化,引发高达118.0的恶性通货膨胀,导致人们的购买力减弱,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产生的效果,最终使经济进入下行周期。
1990-1996年期间,GDP从18718亿元增长到701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4517亿元增长到2291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300.1亿元增长到28360.2亿元,货物进出口贸易除1993年是逆差外,其余年份均是顺差。综观这一时期的经济数据,外贸从逆差到顺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加强;但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投资和消费拉动。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占GDP的份额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封闭经济体中,消费占GDP的份额过低,会造成供求失衡,引发经济危机。在开放经济体中,大量的外贸顺差可以弥补需求的不足。但是比较优势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会慢慢变弱,国际贸易会趋于平衡,最终消费不足的问题会暴露出来。供不应求仍然是导致这一时期经济周期下行的原因。
1997-2007年,GDP从78061亿元增长到25148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24941.1亿元增长到137239.01亿元,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1252.9亿元增长到89210亿元,货物进出口贸易差额从3354.2亿元增长到20976亿元。到现在为止,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暴涨,过剩的美元推波助澜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旺盛的需求也给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理由。旺盛的需求推高了各种生产资料的价格,于是产生通货膨胀,使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引发经济增速放缓。过剩的美元,进一步推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使这一效应得以加强。当中国的经济周期下行的时候,美国暴发了金融危机,金融的紧密联系使整个西方世界都有衰退的风险。这一波债务危机,使美国过度消费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的转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美国来说也是如此。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可以看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当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再增加,甚至有减弱的可能,要使生产持续扩大只有寻找新的消费者。扩大内需,要让人们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减税,可以建全社会保障机制,可以还给人们出让土地的权力,可以将全民所有的国有企业资产的收益分配给所有公民,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965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