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421 21
2008-12-16
第一届(1984年度)

  著作奖:
  1. 罗季荣:《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2. 梁文森、田江海:《社会主义固定资产再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版。
  3. 尹世杰(主编):《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版。本书其他作者:王美涵、罗镇齐、何同甫、郑必清、谢丽卿、杨体仁、胡在知、袁培树、凌宏城、陈湘柯、彭明朗、陈锡龄。
  4. 孙尚清(主编)、张卓元(副主编)、蔡中杰(副主编)、陈吉元(副主编):《论经济结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本书其他作者:张曙光、薛永应、刘厚成、张泽厚、陈玉光、陈胜昌、汪海波、戴园晨、霍俊超、冒天启、恽希良、任惟忠。
  论文奖:
  1. 周叔莲:《科学、技术、生产力》,《光明日报》1977年5月30日。
  2. 苏绍智、冯兰瑞:《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人民日报》1977年8月9日。
  3. 蒋学模:《再谈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4. 张朝尊、项启源、黄振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商品生产》,《经济研究》1979年第4期。
  5. 何建章:《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6. 邝日安、晓亮:《试论价值规律同企业独立自主权的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7. 谢佑权、胡培兆:《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有计划地利用价值规律》,载《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专辑》,《经济研究》编辑部1979年6月编。
  8. 晓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学的吗?》,《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
  9. 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0. 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1. 苏星:《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红旗》1980年第2期。
  12. 杨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3. 王贵宸、魏道南:《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4. 乌家培:《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载《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一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2月版。
  15. 陈敏之:《住房还是商品》,《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第3期。
  16. 杨坚白、李学曾:《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17. 廖季立:《从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谈体制改革》,《人民日报》1980年8月26日。
  18. 吴象:《阳关道与独木桥——试谈包产到户的由来、利弊、性质和前景》,《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
  19. 王梦奎:《企业领导制度中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长制的考察》,《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
  20. 李成瑞:《财政、信贷平衡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1年第3期。
  21. 顾宗枨、孙广林:《试论我国工业企业的级差收益及其调节》,《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81年第4期。
  22. 万欣:《应当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载《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
  23. 林文益、贾履让:《关于供求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4. 薛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5. 肖灼基:《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5期。
  26. 赵人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一书,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版。
  27. 董辅[[!NFDA6]]:《经济利益、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载《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一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28. 滕维藻、郑伟民:《资本国际化与现代国际垄断组织》,《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29. 马家驹:《〈资本论〉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30. 吴敬琏:《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基本结构的若干理论问题》,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探讨》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
  31. 方民生:《论劳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2年第5期。
  32. 刘景林:《论基础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33. 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教学小组:《劳动价值论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大思想武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34. 张寄涛:《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载《〈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一书,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
  35. 高峰:《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36. 孙尚清、吴敬琏、张卓元、林青松、冒天启、霍俊超:《试论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37. 宋则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经济增刊)。
  38.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重新组合”的历史性要求及其在联产承包制中的实现》,《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5期。
  39. 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40. 曾启贤:《孙冶方经济理论体系试评——突破理论困境的贡献和新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
  41. 何炼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2. 余广华:《国民收入生产结构的若干分析》,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3. 杨圣明:《消费基金的性质、形成、动态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4. 王向明:《人口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45. 林凌:《关于中心城市改革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1984年第1期。
  46. 张曙光:《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问题》,载《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
  47. 黄达:《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控制问题》,载《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

第二届(1986年度)

277445.doc
大小:(51.5 KB)

只需: 5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7 0:05:5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17 00:16:00

自己先坐沙发,呵呵

第一次尝试做出售帖,为的是坐地生财,解决温饱问题。

希望自己能如愿以偿,也敬请各位谅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18 19:07:00
二零零六年度(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名单

(著作、论文分别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
著作奖(3部)
1.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2.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3.左大培:《内生稳态增长模型的生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论文奖(10篇)
1.林汉川、夏敏仁、何杰、管鸿禧:《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云南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3.胡必亮:《村庄信任与标会》,《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4.荆林波:《质疑外包服务降低成本及引起失业的假说——以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为例》,《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5.李扬、殷剑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6.赵志君、金森俊树:《一个中国私营部门发展模型》,《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7.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8.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9.平新乔、郝朝艳、毛亮、李化松、张璐、胡向婷:《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选自《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一书(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主编)第二章,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10.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改革》,2006年第5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18 19:08:00
二零零四年度(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名单
(著作、论文分别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
著 作 奖:3部
 1.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 倪鹏飞 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3. 纪宝成 主编:《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论 文 奖:10篇
 1. 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设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
2. 张晓朴:《入世后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选择》(上、下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4、5期。
3. 余永定:《通过加总推出的总供给曲线》,《经济研究》, 2002年第9期。
4. 张 新、蒋殿春:《中国经济的增长-GDP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经济学(季刊)》第二卷 ,第一期,2002年10月。
5.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6. 樊 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8. 刘小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经济研究》 ,2003年第9期。
9. 谢 平、路 磊:《中国金融腐败研究:从定性到定量》,《比较》,第8辑,2003年9月。
10.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加快建设公共服务性政府》,《经济参考》,2003年12月24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18 19:09:00
二零零二年度(第十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名单

(著作、论文分别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

著作奖(3部)
1、李维安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
2、臧旭恒等:《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联合出版。
3、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 ,2001年12月出版。

论文奖(8篇)
1、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节选自《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第一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2、范从来:《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3、王燕等:《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 《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4、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5、杨瑞龙(主编):《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 ——节选自《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 。(这一部分主要观点和内容见《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
6、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郭克莎执笔):《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7、贾  康、 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 2002年第2期。
8、张晓山等:《对中国农民中介组织的理论研究》——节选自《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第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18 19:10:00
二零零零年度(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名单

(著作、论文分别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

著作奖(1 部)
汪敬虞  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论文奖(10篇)
1. 宋晓梧、张小建、陈宇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本书总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                              
2. 阎滔:《论从抑制通胀到扩大内需转型期的宏观调控政策》, 《改革》,1998年第6期。
 3.胡鞍钢:《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序),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3. 韩  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更与国民经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第九章,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
5.宋文兵:《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6. 许宪春: 《世界银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7.陈清泰等主编:  《国企改革攻坚15题》,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8.林毅夫:《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9. 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 》,《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10.杨惠馨:《以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为例的结论和政策含义》,《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第八章,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