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18 0
2015-11-11
  科学的英文单词是science,本义是知识,它源于拉丁语scio(知,知识)。科学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揭示真理、构建知识的人类活动。因此,科学教育不单单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进入21世纪,不断变革的社会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思维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科学教育在这场浪潮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的科学教育应该怎样与时俱进?来源:尔湾文化/教育杂志
  科学地上好科学课
  教室里的铁架台上,石棉网托起的烧杯里满是番茄酱,酱面上铺着薄薄的一层土豆泥;铁架台下,酒精灯正吐着火舌,炙烤着烧杯里的稠状液体。这样的情形出现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课堂上,这是一节名为“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变化——火山改变地形”的科学课,这里的番茄酱,代表着地底下的岩浆;土豆泥代表着地表;燃烧的酒精灯,则代表着地球内部的热运动。
  “火山喷发了!”伴随着一名学生发出惊喜的尖叫,受热的“岩浆”在不断冒泡后,终于抑制不住地冲破“地表”,进而侵蚀“地面”,形成不规则的形状。
  火山喷发了,人所共见。可是——火山为什么会喷发?
  中关村一小的科学教师李实不失时机地向意犹未尽的孩子们抛出这个问题。班上的讨论是这样展开的——“火山喷发是因为地球以前是火球,后来到处下雨把地球‘淋熄’了,没有被雨淋到的地方就形成了火山。”一个学生满怀信心地说。
  “不对。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的板块运动导致的。”另一名学生争辩道。
  “那板块运动是什么?”李实问道。
  学生回答不上来。看来,光靠猜想还不够,李实开始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展开推测。于是,便出现了火烤番茄酱的那一幕。
  有了实验支撑,孩子们似乎一下子开了窍。
  “地球内部就像一个加热的酒精灯!”一名学生“一语中的”。
  “然后呢?”李实眼前一亮。
  “岩浆受热后开始往上涌,不断地挤压地表。”一名学生补充道。
  “为什么岩浆受热就要往上涌?”李实反问道。
  “加热导致地球内部压力变大,所以它就要往外冲,释放压力。”
  “哦,看来,温度高、压力大是导致火山喷发的两大主要因素。你们同意吗?”李实发出最后的疑问。
  学生一致表示同意。然而,一节看似简单的科学课,为什么要上得如此“复杂”?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特级教师彭香看来,“科学课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让他们勇于探索,并愿意表达”。
  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在总结道:“科学课应基于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避免因科学错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家长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
  教师与家长是教育幼儿的合作伙伴,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唯有双方密切配合,才能促进幼儿的充分发展。教师支持鼓励家长充分重视和利用家庭资源,支持幼儿将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广纳家长资源,促成多项合作
  陪伴——个别指导。亲子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教育,家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与孩子交流,有充分了解孩子兴趣和学习特点的机会,可以更好地追随孩子科学探究的兴趣点,适时调整探究进程,把握辅导的度。家长持续的陪伴和指导,会使孩子喜欢探究,并乐在其中。
  支持——集体参与。为营造家园共育的科学探究氛围,幼儿园常常发起班级亲子科学探究活动,召集家长集体参与。通过班级、家长集体参与的探究活动,形成浓浓的共育氛围。
  助教——专业指引。家长中有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专业人才,教师可以挖掘家长资源为教育活动服务,发挥家长各自优势,让家长承担助教工作,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经验。不同职业的家长,让孩子接收不同的信息,感受不同的活动风格,以集体参与的探究氛围,影响、感召孩子。
  增进互利互动,形成有效支持
  在幼儿科学教育上,家庭与幼儿园有着共同的目标。家园双方加强合作,增进互利互动,形成有效支持,能促使幼儿科学教育得到全面、全程、全方位的落实。这种家庭和班级间的互动,有利于家园同步教育,对指导家庭开展幼儿科学教育大有裨益。一方面,通过持续观察,便于家长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从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坚持性、责任心;另一方面,家长参与科学活动,使得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
  科幻小说是很好的科学教育载体
  随着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中国科幻被推向了世界的高度。科幻,一个想象力与创新力结合的产物,也为我国的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
  科幻作品能否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科幻作品给读者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让读者在认识中辨识,在理解中寻求,在差异中辩护。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指出,科幻小说作为科学的引入物,常常能让读者爱上科学,并在今后跟科学之间的交往中发现,科学其实比科幻小说还要神奇!
  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教育而被发明出来的。无论是开普勒写的《梦》还是雪莱夫人写的《弗兰肯斯坦》,都不是为了当时当地科学教育而创作的。它仅仅是作家的一种创意,一种感受,一种对时代的思想反馈。
  科幻小说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文学作品,它的创造和创新,一方面将改进人类的认知状况,将拓展知识领域,将带来界外知识,像开普勒所呈现的行星社会或行星上的景色,还有通往行星道路上的种种器官。另一方面,科幻的创新发生在建立一个科学改变了社会的新天地上。这使得科幻小说成为了科学教育的良好范本。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科学教育不但包含着知识的传递,它还应该包含着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等多种不同内容的教育。它上天入地,除了能奔走在时空到达的所有地方,还能超越时空,进入心灵和电脑的空间,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
  在更多情况下,由于科幻作品是惟一集中面对科技发展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因此,它让人们保持对科学的关注、兴趣、热情甚至警惕。它是科学兴趣的诱发物,也是科学造成社会影响的实验室。科幻小说对科学的展示是全面的、全息的。整个社会都在科学的发展中滚动向前。
  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曾经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指出了科幻作品用于科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好处。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华人世界中,科幻教学也逐渐兴起。为了更好地推广科幻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成立了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力图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推进科幻教学。目前,这个中心已经逐渐开始跟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建立联系,试图在校本课程开发、科幻进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爱因斯坦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知识的有限和想象力的无限,我们则认为,在科学教育的天地中,课本永远是有限的,而科幻所创造的多种可用于探索和辨识的世界是无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