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encelee 发表于 2015-11-15 18:19 
项目的产生依靠于客观规律和主持者的前瞻与预期,理论可以提供部分帮助。但思想对于跳跃式发展具有决定性 ...
我纠正一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首先来源于国家经济建设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急需,这是由建设一线的实际需求反映到国家层面上来的。黄计划指令能不能下达以及怎样实施,那就是由行业技术专家提出建议,并由国家相关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通过调研和论证提出总体实施方案,然后由国家主管部门下达计划指令。指令下达后各级相关部门协调项目所需的技术力量和关键设备,由主要企业承担主攻设计制造任务,并组织相关企业和研究单位参与协作配套或专项技术攻关,最后在任务主体企业完成项目任务,最后由国家组织验收。例如:1964年万吨水压机项目首先由上海江南造船厂为解决国内大型内燃机曲轴和螺旋桨主轴的大型锻件制造问题提出的。经过专家技术论证:水压机的4根立柱国内无法解决,但可以分段制造,然后采用电渣焊技术焊接成整体。这样,水压机的主体结构就由江南造船厂承担,立柱焊接和无损探伤检验则由上海电焊机厂、部属镇江701所和上海冶金研究所、上海机床厂等提供技术力量和大型精加工设备和探伤设备完成立柱的制造。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到了改革开放之后,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发生了变化,即市场机制开始进入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过程中。例如我国的海洋科考船、蛟龙号深潜器、航天工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以及核电设备项目、高铁项目、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等都实现了市场运作模式。我是从基层搞项目走过来的。如果你说的这些是一种必然的话我不能认同:
项目的产生依靠于客观规律和主持者的前瞻与预期,理论可以提供部分帮助。但思想对于跳跃式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是对于思想的进步性不易评价,且进步的思想不易得到拥挤。ZF执行过程中的负面消耗肯定是存在的。
不能把体制和ZF存在的问题一概论之,要实事求是的看问题。也需要正确了解49年以后的中国工业发展史。成就和缺点要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