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大有个很大的停车场,除了周末外,其他时间都停的满满的,估计有上百辆的车子停在这狭小的地方,我无数次地经过这个地方到图书馆,每一次我都特别留意车子的牌子和型号,发觉除了一个本地的产品外,其他的牌子在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宝马、奔驰、丰田、大众。。。。但我看到的这些牌子的车子的型号跟国内完全不同,除了个别之外,其他的车子都是小排量的,有的小到我不去看标志,我根本不相信这些厂家原来也生产这种类型的,在国内,我看到的宝马车子最低也是5系列的,其实大部分是7系列的,而这里见到最多的是3系列的,丰田的车子基本是两厢的,一看上去非常的不起眼,而国内的丰田都是大气的惊人,奔驰的车子从身边开过去,我都感觉不出来那是奔驰。。。可以这么说吧,在英国,遍地都是宝马和奔驰,但是跟中国不一样的宝马和奔驰。
去市中心的商店买鞋子,这算是另外一个例子。在国内买运动鞋,最高档估计是耐克和阿迪,最便宜的估计也在500RMB,而在英国,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买到十几镑的阿迪,注意这不是地摊货。同样的东西为何在中国卖那么贵,是我们太有钱的,还是我们有钱人太多了?
中国太大了,特别是人口意义上,以致于我们买什么,什么就涨价。而同时,中国的收入在人群之间的分布是极其不平等的,绝大部分人是低收入者,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模式更加偏向于实用主义,再加上国内厂家的技术和成本的原因,使得抵挡产品的竞争异常恶劣。如果我是一个外资的老板,我至少有两个原因不会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低价,一是这个市场本身是属于完全竞争的,利润太低,即使能够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来生产,依然拼不过当地的厂家,二是中国太大了,人多意味着基数大,即使有钱人的比重很低,在绝对意义上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我将自己的客户定位在这部分人也能赚够了。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似乎非常难以理解的现象:必胜客在中国成为一个高档的餐馆,而在国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快餐店……星巴克在中国成为中产阶级的去所,而在国外仅仅是个咖啡店……我们在中国看到的宝马都是大排量的,而在国外看到的是满地跑的小型车子……
我们到底是太穷,还是太富?或许有人说自己太穷,有人说自己太富,只是前者更多。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收藏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