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慎用“阶级”概念(黄佶)
1,用“阶级”概念来形容经济关系中的劳资差异,本身就是错误的,是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简单地移植到资本主义社会。
在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几乎没有固定的阶级结构,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资本家,李嘉诚最初不过是米店的小伙计,而任何大资本家都有可能破产,回去出卖劳动力。当然,破产的资本家大多数选择自杀。
人是有差别的:家庭背景,天赋,机遇,勤奋程度,性格,能力,等等,这些因素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异的重要原因。
工人和资本家仅仅是社会分工不同,很多工人持有企业的股票,实际上就是兼职在做资本家;很多新企业员工大量持有本公司的股份。不愿意或无能力创业的人选择平稳的干一份工作,旱涝保收拿一份普通的薪水。很多“打工皇帝”年收入成百上千万,积蓄了巨大的财富,足够创业做老板,但仍然选择为别人打工。而我们的看到的成功资本家,则是在冒险和无数生死攸关的决策之后的少数幸存者。
如果说在早期资本主义,封建时代的遗产和习惯做法还在发挥重要作用,看不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上述特点,那么到了今天还拘泥于一两百年前的旧观念,就是大错特错了。
2,马克思推导出“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进而提出“只有劳动能够创造价值”,推论“资本利润只能来自、完全来自、必然来自剥削”,这些理论本身就使资产阶级成为被仇恨、被攻击和被消灭的对象。
如果马克思真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异的根源,真心要消灭所谓“阶级差异”,那么应该鼓励无产阶级劳动者去创业,如果个人力量不够,就集体创业。不是消灭资产阶级,而是消灭无产阶级。
如果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理论认识在前,消灭资产阶级思想在后,那他的错误只是学理性的:被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表面现象凭直觉产生的“劳动决定价值”思想误导,进而推演出一套革命理论。
(配第的“按劳动量交换”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亚当斯密对“商品交换比例等于生产劳动时间的反比”的推导过程也很简陋,而且使用了“似乎”和“当然”这样不确定又武断的词汇。《资本异论》已经证明这个推论过程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但如果是消灭资产阶级思想在前,然后去找出古典劳动价值论作为其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革命思想的外包装,那么这个错误就是道德性的,至少是学风不正,选择性地将理论用于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3,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的确非常残酷,马克思产生消灭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是很正常的,是年轻知识分子良心发现的结果,这种“良心”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但是,出发点好,不等于结果好。如果对资本主义的残酷的根源理解错误,那么,即使动机善良,最后也会推演出偏激的结论,提出激进的革命思想。
俗话说:“三十岁之前不激进,是没有良心的表现;三十岁以后仍然激进,是没有头脑的表现。”
马克思在生命后期的思想变化,也印证了这个规律。
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学术界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应该跨过了“三十岁”的认知水平这个门槛。
马经捍卫者坚定捍卫《资本论》,坚持“只有(企业第一线的生产操作)劳动能够创造价值”,既在学理上站不住脚,也体现出马经捍卫者自身的幼稚。
(黄佶,201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