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88 1
2008-12-21
面对全球经济日益严重的通缩局势,"竞争性降息"终于成为了各国央行的唯一选择。
  本周一美联储一举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0.25%区间,正式宣告了继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之后,又一个西方主要经济大国被迫采取了同样的货币政策。
  日本当年实行零利率政策实属无奈之举,"时代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度升值的状况在日本资产泡沫完全破灭后依旧存在,这是由当时经过七八十年代长期"滞胀"煎熬后刚刚走出复苏局面的美国经济,必须保持美元相对弱势的美国政策需求所决定的,因此,日本政府只好以"零利率"对冲国际套利资金对扭曲的日元汇率机制的长期超高压力,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今日。
  与日本的情形有极大区别的是,首先,美国产业结构中出口因素占比很低,美元汇率几乎完全服从美国资本项下收支状况和债务状况的需要,所以,美国实行"零利率",是本国国内金融危机严重摧毁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必然结果,是试图以此刺激消费而非出口以提振经济。其次,恰恰由于美国国民边际储蓄倾向远远低于日本,"零利率"政策对于美国而言,可能就有效得多,一方面减缓危机冲击,同时也基本不可能如同日本那样掉入流动性偏好的"凯因斯陷阱"之中而无法自拔。
  问题在于,"零利率"只能迟滞而无法扭转美国经济进入通缩性螺旋式下降的趋势,在高度杠杆化的金融衍生品如CDS(信用违约掉期)风险尚未完全爆发的同时,美国金融体系和整体消费情况又面临着信用卡危机爆发的严重威胁,一旦年后大量对冲基金赎回潮和垃圾企业债违约风险急剧增加的双重打击接踵而至,那么,美国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被"零利率"稍稍抚慰的一丝暖意将立即烟散云散。
  如此,美国决策者将最终直接采用扩大货币供应的最后措施,也就是开动印钞机。"零利率"的日本在货币政策弹性丧失殆尽后为避免经济进入"运行黑洞",曾经创造出一种被称之为"量化宽松"的印钞机功能,直接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通过金融机构放贷来维持国内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可美国的"印钞机"功能并不会如此发挥,因为美国金融体系的信用扩张链条已经出现严重的"肠阻梗",美国政府只有绕过金融体系"赤膊上阵"地以购买机构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来向某个特定市场主体注入资金。而为了应付日趋膨胀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美国只有依靠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来换取巨额美元现金流动性。
  至此,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彻底显露其诡异无比的历史辩证法的逻辑怪圈: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是以债务扩张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但最后又要以债务拉动来抵御危机的深化。在这一切的背后,是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功能的自我强化循环机制在推动。
  同时,一个日渐清晰的结论轮廊已经浮现在地平线上:全球经济可能将进入增长停滞和通货紧缩同时并存的时代,美元近期的强势也将告一段落。这一时期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旦市场信心有所恢复,经济运行活力有所提高,则全球沉淀的巨额流动性将在突然加速运转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推动下,把全球经济的通缩性急剧转变为通胀性,则各国央行又将手忙脚乱地转入"防通胀"的措施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美国"零利率"政策只能是美联储的权宜之计,它注定不会长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22 22:21:00

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