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时才能摆脱全球零利率的困局
(一)
在写完《[color=var(--weui-LINK)]站在通缩的悬崖边上仰望宽松》后的第二天,我们如期看到了美联储的动作:美联储周二降息50个基点至1.00-1.25%区间,这是美联储自金融危机以来首度紧急降息。
而在非农数据公布后,市场继续100%预计联储将在3月18日会议上降息50个基点;并将在4月会议上大概率再降息25基点;整体来看市场认为联储年内总共还将降息3次共75基点。
周五(3月6日)尾盘,美国10年期基准国债收益率下跌14.97个基点,报0.7623%,盘中一度录得历史新低0.6572%。目前市场关注美债是否会加入全球14万亿负收益资产的行列。部分分析师认为,由于短期债券对于美联储降息预期特别敏感,因此2年、3年和5年美债收益率将很快转为负值。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阿联酋、沙特、中国香港和澳门也都纷纷跟进了降息,市场也开始预期欧洲央行3月12日会降息10个基点(目前利率为-0.5%,处于历史低位)、日本央行可能继续下调已经低至-0.1%的利率、英国央行也可能在3月26日的会议上降息25个基点。
这一轮全球宽松,真正完全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正式开启。
不过也会有人提出异议:比如央行降息做宽松,难道会对疫情的控制有任何帮助么?
确实,降息实质上对疫情控制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各国央行的管理目标里,主要包括了对通货膨胀的管理。前面已经提到,上周五(2月28日)黄金价格的大跌,实质上隐含了市场对于全球通缩的担忧,这一点恰好落在各国央行极力希望避免的管辖区间内。
所以,看起来包括美联储的各家央行好像是以宽松对抗疫情,但是实质上,是各家央行在以宽松政策来对抗需求的短期大幅回落,以及由此带来的通缩魅影。——这样的逻辑链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晰了?
毕竟如之前所说,谁都不敢想象落入通缩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