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543 0
2015-11-19

 没有任何一个人生下来便无所不知,所有人都需要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技巧和经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因其细腻且不失犀利的文风而广受赞誉,但关于这种写作风格从何而来,门罗似乎总是讳莫如深。然而,在一次采访中,门罗却三次提及了一个人的名字:威廉·麦克斯韦尔。门罗言下之意,威廉·麦克斯韦尔即便称不上是她的伯乐导师,至少也是她的知己师友——某种程度上门罗成功的写作之路要感激麦克斯韦尔的陪伴。

  那么,这位威廉·麦克斯韦尔究竟何许人也,为何能赢得诺奖得主门罗如此赞誉?麦克斯韦尔的本职工作是杂志编辑,他曾就职于美国著名文艺杂志《纽约客》40载,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传记作者。门罗正是在麦克斯韦尔任职编辑期间与其相识,在文学创作方面,两人堪称天作之合:门罗在麦克斯韦尔的帮助指导下越发成熟,麦克斯韦尔同样得益于门罗的鼎力支持。在这种长期的合作过程中,门罗的写作风格会受到麦克斯韦尔的一定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门罗对麦克斯韦尔的推崇,绝不仅仅因为两人的私交以及合作中的相互影响。麦克斯韦尔的作品也深得门罗的认可,对此她从来不吝啬溢美之词。在读过威廉·麦克斯韦尔的小说《再见,明天见》(程应铸译,南海出版公司)后,门罗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百年孤独》一样难以写就,也和它一样完美,读完后我恨不能让时间倒流,好把自己过去的作品都重写一遍。天啊,诺奖得主门罗竟然要推翻自己?

  那么,《再见,明天见》一书又究竟怎样精彩,能使门罗甘愿送上至高赞美呢?我们不妨用心品读。《再见,明天见》中的故事发生在1922年的那个“未被玷污的美国”:一声枪响打破了美国伊利诺伊州某小镇的平静,农场佃农劳埃德·威尔逊死于非命。不久后,克拉伦斯·史密斯被发现自杀身亡,而他与威尔逊家的关系非同一般。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一个隐藏于两家人之间的秘密被揭开。原来,劳埃德与克拉伦斯本是生死相交的朋友,然而劳埃德竟与克拉伦斯的妻子有染,最终导致克拉伦斯与妻子离婚。挚友的无义、妻子的无情、法律的无力使克拉伦斯深陷绝望,于是他对昔日老友举起了罪恶的枪口……

  在麦克斯韦尔笔下,两家人的恩怨情仇错综复杂,但绝不杂乱无章,克拉伦斯内心的种种情绪此起彼伏却又无比清晰,全书感伤细腻的文字亦令人动容。不仅如此,故事中还若即若离地隐现作者本人的影子,他以叙述者的角度穿插于故事之中,非但毫无繁复累赘之感,反而增加了条理性与真实感。总之,书中新颖的故事结构与练达的叙事方式,让人不得不感慨这是一个资深编辑兼著名作家才具备的杰出的写作叙事能力。

  “他让伟大显得如此容易。”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理查德·福特对威廉·麦克斯韦尔及他的《再见,明天见》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的确,麦克斯韦尔凭借无与伦比的写作天赋和稳定娴熟的写作技巧,似乎很轻易地就创作出了一部部经典之作,而《再见,明天见》一书则注定成为他不凡写作生涯的伟大注脚。(侯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