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8141 24
2015-11-21
量化.jpg
*中心建立了流动岗教授制度,邀请了来自芝加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年轻教授。

*全开放式,面向全上海乃至全国的优秀学生开放,中心聚集了一批没有上财学籍的学生,这些学生同时也会参与中心的部分科研项目;同时欢迎国内外从事管理科学,运筹与优化,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互动交流。

*中心已成功帮助4名来自复旦、交大、上财的2015届本科生分别取得了斯坦福大学高等计算所、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学院、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博士全奖录取。

*学院为学生开设的国际暑期课程达到16门,授课教授主要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

*中心以管理科学中的量化方法为突破方向,中心师生在稀疏优化的算法、供应链管理中的博弈模型、第一价拍卖的联合、肾移植的算法、高维数据的张量模型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或重要突破。

注:“中心”指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链接
附件列表
量化.jpg

原图尺寸 42.33 KB

量化.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1-21 14:28:36
  两年多前,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院长岳劲峰上任的时候,逢人就喜欢讲一个故事,欧洲的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从默默无闻变为后世传奇的学术圣地。在岳老师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建立一个集合全中国最出色学者、吸引全世界最优秀学者前来交流的管理与运筹学的学术机构。

  带着这个梦想,2013年9月12日,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管科中心”或“中心”)揭牌成立。在中心的第一位加盟者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系的葛冬冬博士心中,此时的中心,未来并不明朗。一年后,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顶级学者们走进中心,在这里开设课程,共同研究,也为学生答疑解惑。海纳百川,中心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就道路。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中心采取全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将优质的师资以及教学科研资源面向全上海乃至全国的优秀学生开放;另一方面,中心努力改善科研环境,以各种方式吸引国际一流学者为学员做科研启蒙和指导,以国际交流促人才培养。

  全开放式人才培养最大化利用优质资源从人才培养的实践而言,中心的最大特点是全开放式。秉承最大化利用优质资源的理念,从运作的第一天起,中心所有的课程向所有对运筹与管理感兴趣的学生开放,欢迎他们来中心上课、听讲座、参加科研讨论班,参与科研项目并在中心老师和海外教授指导下写论文。中心的课程体系难度基本等同于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同期的博士课程。在中心组织的课程和讲座上,时常有来自复旦、交大、同济等上海周边高校的听众,还有的听众来自中科院、中科大、清华,南大,甚至香港、美国等地。慢慢地,中心聚集了一批没有上财学籍的学生,这些学生同时也会参与中心的部分科研项目。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心的老师和同学在管理科学与信息分析方面的多个科研问题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与统计结合的稀疏优化的算法和复杂度、供应链管理中的博弈模型、第一价拍卖的联合、健康管理中的肾移植、高维数据的张量模型等问题。特别是在稀疏优化的算法设计和肾移植的算法分析方面,中心针对一些受到国际瞩目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科研成果的取得与中心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密不可分的。目前中心共有何斯迈、葛冬冬、岳劲峰、江波等多位教授。每位老师都有着雄厚的学术背景和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成绩斐然。论文发表方面,江波、葛冬冬、岳劲峰、刘英等老师已在《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Mathematical Programming》、《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和《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并有论文被2015年ACM在计算经济的顶级会议EC接受,另有其它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SCI、SSCI期刊,且有多个新的结果产生。科研项目方面,2014年何斯迈、葛冬冬、江波3位老师全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葛冬冬获得了上财首批创新群体首席专家资助、第三届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奖。何斯迈教授获得了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的称号,并获得中国运筹学会的青年科技奖。

  中心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则是中心人才培养的一大优势,也是中心科研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助力。中心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中心培养硕士生和未来的博士生;另一类是帮助高水平的本科生做好进入国际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备。在后者的学生选拔方面,中心唯才是举,不拘泥于本院甚至本校,放开眼光寻找人才,致力于成为国内典范。

  在培养硕士和博士方面,中心已有多位来自交大、复旦等知名学府的同学进入中心深造,他们都是佼佼者。在出国深造的人才培养上,2014年中心已成功帮助4名本科生分别取得了斯坦福大学高等计算所、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学院、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的博士全奖录取。

  在中心的指导下,也有不少学生在科研方面成绩斐然。中心一年级硕士生谢天的科研论文于12月6日被SSCI期刊《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选用。谢天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也是学院研究生首次在国际权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在中心学习的复旦数学学院大四学生尹豪在叶荫宇(运筹学大师、斯坦福大学教授、中心访问教授)、王子卓(中心流动岗教授)、葛冬冬老师的指导下,对统计多个回归模型的罚函数做了统一的复杂度分析,结果已投稿到《Mathematical Programming》,这标志着中心学生第一次做出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努力改善科研环境积极拓展国际视野中心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以帮助他们成长为国际一流研究学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国际著名高校教授交流,真切地感受和学习成熟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了解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心和国内外的多个高校、单位和学者一起开展了积极的学术合作。

  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中心建立了流动岗教授制度,邀请了来自芝加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年轻教授,与中心建立密切的科研与教学合作。这些教授学者们不仅为该院同学开设了多门研究前沿课程,更与该院教师合作,在《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

  去年学校首次开设国际暑期课程,中心积极响应配合,为学院引进了多名暑期访问教授,邀请了8位来自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国外一流院校的教授在该院开设了多门课程,并得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而今年,学院计划为学生开设的国际暑期课程达到16门,其中7门主要面向本科生,授课教授主要来自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芝加哥大学以及华盛顿大学。另9门主要面向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授课教授分别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及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暑期课程从7月13日开始,至8月7日结束,届时多位学术专家齐聚上财,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全国其他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及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知名高校的师生也对这些课程表示了强烈的兴趣,纷纷报名参加。

  自2014年起,中心与中国运筹学会合作开设运筹与管理的暑期课程。去年首次开课,就邀请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著名高校的将近100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参加,反响热烈,效果良好。今年中心延续了这一活动,邀请了以色列的国际优化学界最顶级学者Ben-Tal开设鲁棒优化专题讲座。讲座不仅受到了本校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还吸引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全世界多所高校的教授前来学习,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

  中心还与国内外大学的多位教授建立了以学术合作为基础的密切关系。叶荫宇教授一年五次来访,在开学第一周就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了运筹学入门的介绍性课程。斯坦福大学黎子良教授也曾受邀在中心开设金融信息方面的介绍性课程。此外,还有很多知名学者多次来访,如中科院院士袁亚湘教授、欧洲运筹学会的Kees Roos教授、杜克大学的孙鹏教授等都曾与中心的各位老师就学术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中心的培养模式和学术氛围给予高度评价。

  “管科中心在学术领域有非常高的声誉,这里汇集了来自顶尖大学的许多出色的学者。这些老师思想开放并且非常有创造力,每次造访中心都能让我有所受益。我觉得这个中心就像一个世界课堂,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并且能够吸引许多才华横溢的学生。”曾经四次造访中心并在中心开设研究艺术工作坊的芝加哥大学教授Christopher Ryan在评价管科中心时这样说到。

  “一个研究中心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并不代表这是一个顶级的研究中心。当然,能够吸引出色的学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有出色的学生来到这里求学,并将中心的学术做到顶尖。经年之后,这个中心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顶级的研究中心。”Ryan教授如此言道。

  中心坚持以国际交流促人才培养,以优秀人才铸科研成果,全方位促进学术发展。我们相信,将中 心 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重 镇 将不 会 只是梦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1 14:29:32
奥数金牌得主现身本土学术圈
2015-11-17 04:25:00 来源: 文汇报

  “如果孩子希望留学,我们要有能力送他们去第一流的名校;不止送出去,我们还希望有能力把他们留下来——短期目标是让优秀年轻人留学之后回国任教;长期目标是打造一个学术高地,让全世界名校的学生也能到这里来深造。”何斯迈和葛冬冬正大胆地编织着一个未来10年的梦:集聚最优质的研究力量和人才,让世界高等教育的重心往中国大陆高校更偏上一点”
he.jpg
何斯迈(左)与葛冬冬正大胆地编织着一个未来10年的梦
  
  放弃港校的教职和百万年薪,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仅仅一年出头、行事极低调的何斯迈教授,仍逃不过学生们雪亮的眼睛。“他是我所见过的最聪明的人”、“天才和勤奋在他身上竟被诠释得如此完美”……

  普通大学教员的身份,却难掩其光芒。何斯迈曾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16岁参赛时惊艳过国际奥数界:他给出好几道题目的解题方案,都比大赛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更简洁、巧妙。

  不过,在接过沪上高校聘书、现身本土学术圈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何斯迈一度“消失”。

  和很多奥数冠军一样,何斯迈于上世纪90年代末留美,只是谁也没有料到,等待他的是一波三折的求学路。被导师“逐出师门”、因签证问题被迫离美、转道港校重新攻读博士学位……有人说,何斯迈的“过山车”经历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只是剧终难免让人心里一凉:天才最终沦为普通人”。

  但在上海财大,无论是学生还是和何斯迈相熟的教师,没有一个人会认为他“普通”——让普通教员如临大敌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指标对何斯迈来说几乎构不成门槛。除了继续上演“学术暴力美学”,何斯迈对于大学教师这份职业,还有更多的希冀。
  
    又一个“纯数道路上倒下的炮灰”

  上海财大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是何斯迈如今现身时间最长的地方。和他共用这间办公室的葛冬冬教授,则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海归。

  葛冬冬的出现,就像关于何斯迈人生拼图里那缺损已久的一块拼板被找到——这两位年轻教授在成为同事之前,已相识14年之久。

  2001年冬,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读硕士的葛冬冬看到了一位神情落寞的奥数金牌得主。何斯迈来这里,是为了向昔日大学好友求助,希望经友人牵线,联系一位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导师,帮助其转校、换专业。

  “估计又是一个通往纯数道路上倒下的炮灰。”这是葛冬冬见何斯迈时的第一反应。这个时期的北美高校,就读数学系、计算机系的中国留学生,很多是奥赛省队前几名,甚至参加过冬令营、国家集训的尖子。而何斯迈和很多奥赛选手一样,中科大毕业后被美国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数学系录取。

  “当时申请转学,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和原先导师在沟通上出了一点问题,博士无法再读下去了。”直到今天,何斯迈仍以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这段人生中的低谷,不愿提及更多。

  在顺利从布朗大学转学纽约州立大学后,何斯迈、葛冬冬等四个有数学专业背景的中国留学生,很快构成了计算机系理论组的学生班底,专门研究一些老外学生不感兴趣的算法问题。“那时每周五有算法讨论班,何斯迈总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摧毁了一个又一个老美、老欧,还有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教授们的信心。”曾有教授感慨说:“He'son his own planet(他似乎只属于他自己的星球)。”

  在葛冬冬心里,学术上有极佳表现的何斯迈无异于“NBA赛场的奥尼尔,原来学术界也有暴力美学”。

  当然,何斯迈身上还有很多“天才”的通病:很少上课,平时基本不出门。据说,每两周采购一次生活必需品是他少有的外出活动。即使这个时候,他也总是一个人坐在车上等大家回来,喃喃地算着自己的公式,一副游离的模样。

  在纽约州立大学读博的一年多时间,何斯迈的才华让导师震惊——他一口气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五六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学术道路刚现光明,可波折又来了:因为一些原因签证出了问题,何斯迈不得不回国。
  
    “做个普通人怎么了,谁不是普通人”

  苦等美国签证未果,何斯迈后来经人推荐,转道香港中文大学读博。他决定研究运筹学理论,这仍然是一个和数学相关的领域。

  第三次向博士学位进军,从美国“落”到香港,周遭的压力可想而知。曾经仰视何斯迈的一些目光渐渐变成了审视,早年一面倒的褒奖之词,后来也演绎出“天才沦为普通人”的感慨。

  “做普通人怎么了,谁不是普通人?!”这种举重若轻的心态仍伴随着何斯迈。他不同寻常的天赋里,最鲜明的特征大概就是对学术本身的高度专注。

  据另一位熟悉他的好友回忆,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那几年,何斯迈的生活方式仍和在北美时无异:每天早饭永远是同一个餐厅同一碗面,可能从没想过该换换;能心算出无数极其复杂的式子,但从没记住过任何一个电话号码;如果被难题卡住,整个人就开始和外界“失联”,短信不回、电话不接……

  后来,也有人试图还原何斯迈和前导师沟通失利的原因。“如果一位导师需要时时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做什么,而这位学生又长期游离在自己的世界,不被扫地出门才怪。”

  葛冬冬对何斯迈有个中肯评价:“按说搞数学需要的EQ(情商)不多,但他似乎依然不够用。”

  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何斯迈受聘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他的治学之路又顺畅起来。虽然港校对教员的学术要求甚高,但对他来说不算什么难事,轻轻松松就越过了。
  
    心里那面“理想主义小旗子”时不时在飘动

  安逸而悠闲的港校教授生活,终被何斯迈的一个决定划上了句号。去年,听说昔日好友葛冬冬受聘上海财大且正酝酿筹建一个全新的量化信息研究中心,他欣然决定辞去港校教职,“连老婆带孩子一起回来”。

  触动何斯迈回归的是学术。早两年以港校教授身份到上海访学时,他就惊异发现:在上海的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上遇见的圈内同行,竟比在香港和美国时看到的还多。

  “在全球化时代,信息资讯已很发达,本土高校的学者和国际同行的交流不再受地理意义上的局限,完全有机会做一些不亚于欧美发达国家同行的研究,可以在某些领域上平等竞争、实现赶超。”何斯迈眼下正着手研究一个关于通过优化算法来保证器官移植捐献更趋公平高效的学术课题,这正是一个国际学术同行们“你追我赶”的项目。据说,最具竞争力的一支学术团队,其领衔者是近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而何斯迈目前在财大组建的研究团队,多数成员来自海外名校——每周数次与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合作单位的网络会议,早已成为惯例。

  当然,比起纯学术研究,何斯迈和葛冬冬的心里时不时地也会有“一面理想主义的小旗子在飘动”。曾经的90年代的留学生,他们在高校的讲台变了,讲台下的“听众”也变了。

  一方面,中国的很多名校已有比肩世界一流的决心和相当的积淀。另一方面,对更多90后大学生而言,留学在更多的意义上只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机会多、选择多、功败垂成的沧桑感要比过去淡得多。

  “如果这些孩子希望留学,我们要有能力送他们去第一流的名校;不止送出去,我们还希望有能力把他们留下来——短期目标是让优秀年轻人留学之后回国任教;长期目标是打造一个学术高地,让全世界名校的学生也能到这里来深造。”何斯迈和葛冬冬正大胆地编织着一个未来10年的梦:集聚最优质的研究力量和人才,让世界高等教育的重心往中国大陆高校更偏上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1 14:39:16
corrector 发表于 2015-11-21 14:25
注:均是全职教师。Econometrica在2014年之前发过
五大刊: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请问是谁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1 15:42:49
thinkerkiwi 发表于 2015-11-21 14:39
请问是谁写的?
稍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1 15:42:49
thinkerkiwi 发表于 2015-11-21 14:39
请问是谁写的?
有个回复还在审核,里面有出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