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的开放性教学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多种学习资源等方面。我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致力于创新,实行开放教学。
  一、教开放的教材,开放地教教材,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那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照本宣科显然是不行的。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着教材讲,那肯定不能使得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创新的科学教学应避免封闭,倡导开放,真正做到教开放的教材,开放教教材的方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把课堂外火热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扩展教学的外延,丰富课堂的内涵。
  1.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科学课的学习应该不受课堂束缚,做到课内外结合,多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的学习活动,比如阅读科技书籍报刊、观看科教影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校园种植活动等,要让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好奇心,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提高科学学习的动力。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教师要开放地教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观访问、调查考察、踏青游览,让他们了解实情,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云教育平台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网络资源的使用,使得信息资源更丰富,通过网络,可浏览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的探究服务。现代化地教学方式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时间开放,让学生有时间自主探究
  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好多的结论和现象在教学中不能直接地、过早地告诉学生,要让他们花时间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行自主地探索,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必须通过开放教学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机会。
  1.弹性的学习时间。每节科学课上课的时间是固定的,但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如果只是利用课上的时间来学习,那探究活动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应当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教学需要弹性设置,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提前开始搜集资料、调查情况等,也可以延后开展验证实验、应用拓展学习成果等。
  2. 开放的学习地点与时间。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那些求知欲较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用武之地,我们应该允许他们在课余时间也可去实验室做实验,还可以去计算机房搜寻信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以促进他们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三、学习方式开放,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唯有采用开放的理念,融合多样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做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1.开放地观察,看所有感兴趣的事物
  科学学科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教会学生多观察、乐观察和勤观察,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的能力。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只有观察到了现象、问题,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好奇心,引发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应该开放学生的眼睛,为学生多提供观察的机会,让他们去观察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一切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丰富他们的知识来源、拓宽视野的同时,也为科学探究打下了基础。
  2.开放地思考,想一切可能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永远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开放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逐步养成勤思、善思,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师应让学生抓住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学会提问题,多提问题,开启创新之门。如教学《浮与沉》一课时,极大多数同学提出改变物体自身,如改变重量,改变形状等,也有少数同学提出可以借助别的物体。这时教师如能抓住这一求异点,让学生讨论,思考、实验,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开放地操作,做一切可做的尝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学生从做中学”。 的确,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我们只有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创新的情境
TAG: 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