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高程度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多少有些理想主义。
经济决策只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方面,尤其是一个研究经济的学者,不能“一叶障目”,言必称经济。在当今世界,世界经济离充分一体化道路尚远,因此在国国联系中,经济,军事和以科技为重心的核心竞争力堪称“三驾马车”,说全球已纳入一体化,所有的问题可依赖于全球市场来解决无疑是“痴人说梦”。另外国与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因此,经济理论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模式,在美国,人口相当于中国的零头(根据美国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今天,美国的总人口是3亿549万456人),耕地面积有多少呢?美国国土总面积为96291万公顷,其中耕地达19745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150151万公顷)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人均耕地0.7公顷,是世界人均耕地(0.23公顷)的2.9倍)。因此我认为农业是美国最不怕折腾的产业。两相比较,我们的劣势相当的明显,我们的农业是相对脆弱的产业,如果稍有动荡,就可能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结局。
在世界人口日益增多的地球上,我们看到优质耕地却在日益的,减少。因此从全球发展的战略考虑,要保护这些优质耕地,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耕地给我们的后人.
中国是一个政策导向性的国家,即使茅老分析的即合逻辑又合理,在现阶段也不可行。一旦破除了套在各个地方的土地公有耕地国家保护的紧箍咒,竞相追逐远大于依附于优质耕地之上的农产品收益(目前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还相当低)的地产横财,将大行其道,尤其在当今耕地的使用者(农民)土地流转权益更本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喂肥了某些既得利益者,但最终受苦的还是以亿计的农民。如果一些土地成了商业用地,即使暂时解决了地产用地困局,取得了与农产品销售相比的更高收益,虽然商品房增加了,但农村没有土地的即将进城的大批农民(以亿计)和现在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无房人加上住房需要更新换代的等等诸多现实的或者潜在的购房人,在供需合力下,房价也并不一定能够和现在相比降低多少,所以在当前的国情下,国家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是一个政策,更是一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