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茅于轼
记得以前很多人说谁谁谁是某些商人的代言人,我以前一直是将信将疑,现在才发现,无风不起浪,这样的“经济学家”肯定是有的,而实际上,我们只要注意观察某些人的言论,很容易看出个蛛丝马迹。茅于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言人。茅于轼是中国房地产商的代言人。
茅于轼说十八亿亩土地红线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我真搞不懂。“君不见中国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有多艰难,君不见中国历史上土地的重要性”。按照茅于轼的说法,中国现在的粮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即使是进口也消耗不了多少外汇,而中国有的是外汇,设定18亿亩红线只会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那么看我是如何反驳茅于轼的吧。
第一,茅于轼说中国的粮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这是真的吗?万亿来一次大型的自然灾害怎么办?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在加快,国内土地被污染的如此严重,谁敢保证中国不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
第二,茅于轼说中国有的是外汇,进口粮食完全可以,说日本和韩国都在进口,为什么中国不能呢?首先,中国的人口是如此之多,任何只要中国参与的市场,价格肯定是暴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都是炒作中国概念,价格暴涨之后,谁说我们的外汇很多,就不会出问题呢?其次,现在中国外汇多,并不代表将来外汇多,外汇本质上只是一张记账凭证而已,如果人家赖账,那张凭证就是废纸,一旦土地被房地产商占有后,这些土地就永久性地不可能作为可耕作土地了。假如将来中国国际收支是赤字怎么办?再次,日本和韩国铤而走险,中国就要跟着走吗?这好比于狗可以吃大便,茅于轼就建议大家也可以吃大便。大国要有大国的战略思想,并且小国可别人是可以不设防的,大国之间有根本性的冲突,别人根本就不可能不设防。
第三,茅于轼说18亿亩红线会妨碍中国城市化进程。这又是真的吗?其实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建城市,但不是什么土地都可以种粮食的,只有牢牢把握标准,这样才能够节约土地。中国要走城市化道路就必须破18亿亩的红线,至于真的能不能保住这根红线,这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每一寸耕地都要好好计划,不容许任何滥用。
茅于轼的意图就是要加大土地供给,使得房地产商购地成本下降,如此才能保证房地产商的真正利益。
其实,茅于轼不是第一次为房产商代言的,前不久,茅于轼说中央不能那么多钱用来建经济适用房,说建经济适用房是农村人在补贴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说农地流转会把更多的利益分配给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最多只能建议建设少量廉租房。而真实情况还是什么样的呢?我又要反驳一下了。
第一,茅于轼说中央不能建经济适用房,因为这是农村人补贴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说农村人本来就苦,本来就受到不公待遇,不能再这样不保证公平了。我承认这些年农村人对城市人补贴了太多,比如粮食价格被政府控制,远远低于国际粮价,这都没错。而实际情况是,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一般都是城市郊区的土地,或者是一些城中村。远远谈不上所有的农村人补贴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而实际上城市郊区和城中村的农民都相对富有。
第二,茅于轼说最多只能建设少量廉租房。而实际上中国人固有的房子情节使得,廉租房不能得到百姓认可,廉租房远不是自己的“窝”。廉租房产权是属于政府的。
因此,茅于轼说建议不要建经济适用房完全是为房地产商代言的,因为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优势很明显,国家是专项资金,监管很严格。如果这个量太大,会给购房者形成很强的预期,并且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房价到底高得有多离谱。这样对于房地产商是一次彻底的釜底抽薪。在房价如此岌岌可危的时候,在政府大量资金促发展的时候,这番言论很明显地是为房地产商做广告,做代言人。经济适用房政策是一块巨石,压在房地产商人身上,茅于轼就是要把这些石头打烂,然后自己分一杯羹。可恨,可耻,可悲!
每一次,茅于轼的言论都没有太强的基础分析,没有太多的数据证明;每一次,他都是信口开河,凭着一点老底,到处招摇撞骗。
朱春明
2008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