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550 15
2008-12-29

粮食安全是一个伪问题
李俊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发布会上指出,国内已经解决了粮食的生产和分配问题;国外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和全球化的市场。经过媒体报道,茅于轼随之受到人身攻击,包括很多人骂他为汉奸等。但是不管多少人反对,我还是要指出,粮食安全是一个伪问题。
   把粮食问题提升到政治高度,并且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本质就是对市场极度不信任。捍卫自由市场,并非等于承认市场是完美的,而是在市场与计划之中的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取其利皆用之。反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并不是认为耕地本身不重要,甚至要破坏耕地,而是这种集体决策而带来错误风险是巨大的。如果16亿亩耕地就可以解决粮食问题,那么多出两亿亩耕地就是一种白白浪费。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也就是我们如何在大炮与黄油之间做个取舍,生产多点大炮,就必须生产少点黄油。因此,为了粮食安全问题,坚守18亿亩耕地,那么这些土地就不能做其他用途。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经济学上非常浅白的道理,可是却有很少人能够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通过国家方式进行保护耕地,如果这过程出现决策错误,那么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如把18亿亩耕地产权清晰了,委托给千千万万的农户进行保护耕地,即使决策错误了,但是由于这些决策分散了,不好的后果也可能会出现,但是不会很严重,不同的人做出的选择会相互抵消。
    因此,威胁粮食安全的问题不是在于是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是这些耕地产权是否清楚界定。如果产权不清楚的话,即使很多耕地,但是也未必有机会进行耕作。只有当土地真正似有化了,农民对土地拥有产权了,那么他就可以根据土地收益程度进行选择。如果种粮食让农民得到很多收益,那么他还会破坏耕地吗?或许,坚守18亿亩耕地,再加上补贴农民,可以粮食价格丰收状态,从而保持比较低的价格。其实,这种政策对背朝黄土的农民来说,是百害无利的。根据供求关系,耕地越多,农民利益就越无法得到保障。
   通过国家行为进行保护耕地,本身就是对价格信号一种严重扭曲。毕竟,这种做法无法释放土地用途信号,从而让一切用途都必须服从耕地用途。一块土的用途如何选择,首先必须进行产权清楚界定。按照科斯定理,清楚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换的前提。既然把土地主人确定下来了,那么就应该尊重土地主人的选择。很多时候,政策决策者总是担心农民文化水平,无法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其实,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或者那些所谓精英心底上瞧不起农民。
   或许,很多人觉得坚守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正确的选择,或者才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可是这些人却从来都没有想过科学依据在哪里?说不定是19亿亩,出错了,问题就可严重了。既然集体决策也会错误,并且错误的后果是相当严重,那么为何不交给私人或者市场决策,起码错误而造成后果不会那么严重。高调谈论粮食安全就是市场极度的信任,包括对国际市场。其实,粮食安全是一个伪问题,当然前提是需要对市场的信任。
                                     2008年12月29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9 20:09: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2-29 20:15:00
从经济学上分析也许18亿的红线是错误的,但是我觉得看问题应该全面的看,18亿红线的粮食安全也有政治和国际安全的考虑。
我们从学习经济学开始就被告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很多时候政治的发展左右着经济的发展,18亿的红线也许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的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9 20:32:00
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不“自然”了,我想可持续的发展不是用到数学极限,何况经济学还有很多前提假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29 22:43:00
支持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30 00:40:00

楼主生搬硬套理论很可笑,现在好像没有不补贴农业的,好像没有事实证明将农业完全市场话是可行的。楼主敬奉的浅显道理为何不能是谬论呢?

经典的经济理论有个前提,就是买卖双方的竞争实力相等,从而有所谓的公平交易。但是这点是很难满足的,理由如下:

A、供求竞争关系。供求竞争关系是指供求双方的竞争力度关系,它是供求关系的灵魂。只有交易双方的竞争力度相等时实际价格才正好趋于平均价格,否则不是。竞争力度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规模的方面,一是形态的方面。在规模方面,主要是考虑参与的个体数量,个体数量多的一方竞争力度大——即竞争激烈些,反之竞争平和些。如有10人卖东西,而有20人买东西,则买方内部的竞争激烈些。此时一个买方将有两个卖主可供选择,而两个买主只能选择一个卖主,自然价格对卖方有利。在形态上主要考虑买卖双方的实力,如财力、政治地位等,实力大的一方竞争激烈程度小,实力小的一方竞争激烈程度大。如在企业与军队交易中企业总是弱势方;如学生与学校的交易间,小孩总是弱势方。显然,个人和小企业等用户是没有资格与移动、联通、微软、武钢等大型卖家谈价的,他们的实力太小,在交易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在这种关系中,如果双方的竞争力度相等,则价格会正好向平均价格趋动;如果一方的竞争力度大,另一方的竞争的力度小,那么价格就会向有利于竞争的力度小的一方发展。比如手机是卖方数量少,其竞争力度小,此时如果平均价格为10,则交换价格的波动中心会高于10,从而对卖方有利。当卖方(厂家)个体的数量多,而买方个体的数量少,则结果是交易价格低于平均价格,如粮食总是卖方比买方多。这导致很多不均衡,如在资本家与工人间,由于工人的数量太多,其竞争力度要比资本家大得多,所以工人的工资总是趋于偏低,最终消费不足,出现马克思说相对生产过剩。一些经济学家总是认为自由交易下的价格会对买卖双方不偏袒,从而反对最低工资制度,反对政府对自由市场的干预,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主流理论本身的缺陷所致。再如甲部门的买卖双方竞争力度差别比乙部门大(都是厂家的竞争力度小,处于优势地位),那么,虽然两部门的利润都高于平均利润,但是甲部门的利润率和工资等将比乙部门更高,这样一来,这两部门间也将出现价格差。农业是卖方的竞争力度大(买方是收购所),所以粮价总是不利于农民;医疗、教育、电力、自来水等都是买方的竞争力度大,价格对买方不利。我国学者总是说我国的医疗、教育、电力、自来水等价格奇高是政府垄断的结果,这不完全正确。在没有另一个强大机制(如政府、道德、信仰)的抑制下,完全自由市场中的医疗、教育、电力、自来水等价格同样会奇高。过细分析一下美国这方面的市场就会有这个结论。在当今我国政府不是美国政府,极力追求所谓的效率,很少为弱者说话,没有尽到平衡系统的职责。但是这不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就一定不好。政府是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的,关键是他怎么做。要使政府能做得更好首先要有更好得理论来指导他们的行为。

 

总之,裁判也是且必定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如果因为裁判做的不好而说不要裁判,那是行不通的。没有强大而健全的干预市场的机制——政治、法律、道德和信仰等,自由的竞争市场一定会天下大乱。是政治、法律、道德和信仰这些机制使得科斯的小牛和大牛有同等的角斗实力的。政治、法律、道德和信仰要做得更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理论将问题说清楚,如果我们总是抱残守缺,而不力图修善理论本身,有问题就指责政府,对经济学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2-30 08:10:00
我只想说大哥您能去卖两天茶叶蛋,看看啥叫市场在说话行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