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05-8-25 12:01:00

蒲教授,现在已经是中午12:00,非常佩服您的敬业精神与专业素质,由于论坛服务器连续遭受攻击,对此次活动给您带来的不便深感歉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2:22:00
以下是引用jinboli在2005-8-25 11:09:16的发言: 如果是在支付函数上动个手脚,那岂不是我们要什么结果就可以出什么结果?虽然这么做能够解释更多的现象,但我感觉这可能不是对经济学的“革命”,而是颠覆,让人觉得惴惴不安。我在学习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有个体会,就是觉得无从捉摸,抓不着,不知道我这个感觉是对还是错,敬请蒲教授指教

我是蒲老师的博士生,看了这个问题也想说几句关于心理学和博弈论的东西。

将一些心理学的东西融合到博弈论中,有一个名字叫Behavioral Game Theory.

赢利函数也不是随意改造,需要找到依据。Rabin的工作是引入了公平观念,而之所以引入公平观念是因为心理实验成果表明人们有公平的动机,穷人会仇富,搞富人的破坏,富人预期到穷人的仇富也会适当减少与穷人的差距——这两个结论基本上是从最后通牒实验和独裁实验得到的。

事实上,行为博弈论现在方兴未艾。前段时间我还看了几篇文章,有一篇讲的是微笑的价值,在博弈中微笑可以增加信赖而促进合作。还有一篇更有意思,它研究英式拍卖和荷式拍卖中人们的心理变化(通过测心跳等生理反应),发现不同的拍卖方式中心跳速度不一样,对价格的扭曲也不一样。

最近,在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杂志2005年8月号issue 2,出了本神经经济学专题(Special Issue on Neuroeconomics),也可以归结到行为博弈论中。其中的文章可以看看(包括一篇综述《神经经济学:过去与未来》)。

另,前面还有个帖子好象提到博弈理论的检验问题。我感觉,博弈理论本身的检验基本上还得依靠实验来进行。当然基于博弈论的各种经济理论的检验,可以通过经济现象和数据来检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2:31:00

蒲教授您好,我想请教一下博弈论在应用中面临较普遍的多重均衡问题,使得确定的结果难以得出,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回答:这个问题目前还是没有得到解决的世界难题,估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也难以完全解决.目前许多人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我本人也有一些思考.但是,在教科书上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以有限地处理这个问题,譬如见王则柯的<博弈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2:40:00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malian斑竹最后会问到,但我还是僭越一下,希望蒲教授能在访谈临近结束时回答。

您是少数持续活跃(此处加着重号)在网上和论坛上的著名经济学家,请问,是什么促使您这么做?这其中的tradeoff似乎是明显的。

在一般意义上,您对一个经济学论坛有什么样的期待?对甫满周岁的人大经济论坛您又有什么样的寄语?

回答:我不知道我是"持续活跃在网上的著名经济学家",网上传播一些我的文章和发言报告是别人的事.对于论坛,我认为上面的网友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芝加哥学派的风格并不是进行人身攻击,也不要把19世纪经济学家的骂街本领用在21世纪的网络上来;多一些奇思妙想可能更好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2:51:00

我比较关心博弈论与心理行为和博弈论与现实政治这两方面,关于前一方面,期待看到蒲教授的新作,这里我想问后一方面。

记得诺斯曾经问,为什么好的经济建议未必能成为好的政治建议?他自己的答案是,经济原则和政治原则是不同的。我想,这个答案似乎能令所有社会科学家满意,除了经济学家。

有人说,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学是效率至上,而政治讲究控制、制约、平衡。有趣的是,博弈论就是讲制约与均衡,而它也显然不违背效率原则。

但是我个人对博弈论在现实政治中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不能满意(有人可能会说古巴导弹危机,但我看Becker和Posner的联合blog中关于preventive war的讨论,觉得经济学用到现实政治中很走样),想听听蒲教授的意见。

回答:我同意将现有的经济学用到政治上是有问题的.其实,政治科学在从经济学中借去许多东西正在发展它们自己的分析工具.但是,我觉得两者最终会走到一起.不过,博弈论中确实没有什么"效率",只有"均衡",这才是博弈论与之前的经济学之间的一个区别.尽管目前博弈论在现实政治中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不能满意,但是没有比它做得更好的了.科学总是处于发展之中,你不能说到目前为止物理学都没有统一万有引力与电磁力和强相互作用力(已经统一了弱相互作用力与电磁力),就说物理学不能统一所有力吧,现在还不是下结论 的时候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2:58:00

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对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进步来说,“开放”起到的作用也许比“改革”更重要。简单的说就是“开放”作为社会经济进步的乘数比“改革”这个乘数大。想知道蒲教授的看法 回答:呵呵!

"开放"本身也是"改革"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4:34:00

我认为,博弈论的长处在于刻画个体的复杂性策略行为,而短处在于它难以实证检验。在存在多重均衡或者有限理性的情况下,你几乎可以得到所想要的任何结果,但是这会导致模型的预测力下降,这是演化博弈的致命缺陷。请问蒲教授,博弈论在实证检验方面是否有进展?策略均衡最终能否发展成为像一般均衡一样坚实的理论框架?谢谢。

回答:

根据现代科学哲学的原则,科学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其对于观察现象的解释力和对于未来现象的预测能力;所谓的检验并不限于只是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检验,而即使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检验,也不能说博弈论是不能检验的,对于这种说法,我从来都没有弄清楚是什么意思.张五常说博弈论没有解释现实,但是他又说博弈论的创立他也有份;我曾经问他说博弈论没有解释能力是什么意思,因为我反而觉得博弈论具有非常强的解释能力,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我醉心于斯!后来,我终于在张五常写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他为什么说博弈论没有解释现实的"理由".他讲了一个过去他在美国高速公路边的一个冷饮店上看到价格十分底的现象,然后引申出来他的结论.我读后感到好笑,原来张大侠把教科书上的古诺博弈模型中的两个企业假定看成为这个模型的本质了.其实,熟悉数学模型分析的经济学家都知道,无论是两个,三个,四个,...,还是n个企业,都可做出来类似的博弈模型,结论都是类似的.他说只要一个冷饮店,并且价格很低,不是古诺博弈模型中的两个企业;所以博弈论是在乱说.其实,他不知道,这正是博弈论中的垄断限价模型所预测的结果,解释得很好啊.博弈论比乌托邦似的一般均衡模型好多了,你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多重均衡是它的问题,但是正在处于通过不断的"精炼"减少均衡个数的过程中,没有根据说这样的努力是不会最终成功的啊.[em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4:34:00

在访谈业已结束的情况下,蒲教授仍不辞辛劳继续回应其它未尽问题,实在令后辈感动不已!

我个人从访谈中学到了很多,希望今后蒲教授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继续关心本论坛!

谨表诚挚的谢意!

[em23][em23][em24][em2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4:49:00

问:

在“囚徒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都是理性人,都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但由此得到的纳什均衡却是一个非帕累托最优的不合作解。“囚徒困境”的这个结果,是否意味着经济学逻辑体系的不合法?或者,我们应该如何修正“理性人”的前提? 回答:在博弈论中,均衡经常是无效率的,这正是博弈论比之前的经济学深刻的地方;博弈论使得经济学对于现实具有更加准确的描写和解释力."经济学逻辑体系"并没有说均衡都是有效率的啊.当然,一般均衡模型是这样说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也是这样说的;但是,它们都是在充分竞争和信息完全情况下得到的结论;而博弈论放弃了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是理论进步啊.“理性人”假定不应该修正,否则经济学就失去了预测功能,就失去了作为科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因为,在非理性假定下,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出现,所有现象都是可用非理性假定来敷衍的了.所有胡说八道的东西都不可能被证伪,按照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就不是科学理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4:59:00

声誉理论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想请蒲教授谈谈,就您的直觉而言,个人的声誉如何转化成组织的声誉,有哪些途径? 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回答:组织的声誉由与组织有明显利益相关着的声誉支撑.譬如,企业的声誉由大股东的声誉支撑.通过把组织的利益与个人利益挂钩,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的声誉转化成组织的声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5:07:00

请教老师:在中国证券市场前几个的数据中(存在股权分置情况,导致定价缺陷的条件下),用行为公司金融来研究有没有意义,谢谢

回答:我总是认为"行为经济学"或者"行为金融"实际上并没有解释什么.或者说他们在试图提供对于经济金融现象的解释时,带出来的问题比起它们"解释"了的问题更加多的问题.他们实际上是在用事实"解释"事实,当然看起来"解释"得很好啊!我认为,"行为经济学"是从心理博弈论到进化博弈论再到现代经济学的过渡.所以,我认为学术意义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5:09:00

请教老师:在中国证券市场前几个的数据中(存在股权分置情况,导致定价缺陷的条件下),用行为公司金融来研究有没有意义,谢谢

回答:我总是认为"行为经济学"或者"行为金融"实际上并没有解释什么.或者说他们在试图提供对于经济金融现象的解释时,带出来的问题比起它们"解释"了的问题更加多的问题.他们实际上是在用事实"解释"事实,当然看起来"解释"得很好啊!我认为,"行为经济学"是从心理博弈论到进化博弈论再到现代经济学的过渡.所以,我认为学术意义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5:10:00

请教老师:在中国证券市场前几个的数据中(存在股权分置情况,导致定价缺陷的条件下),用行为公司金融来研究有没有意义,谢谢

回答:我总是认为"行为经济学"或者"行为金融"实际上并没有解释什么.或者说他们在试图提供对于经济金融现象的解释时,带出来的问题比起它们"解释"了的问题更加多的问题.他们实际上是在用事实"解释"事实,当然看起来"解释"得很好啊!我认为,"行为经济学"是从心理博弈论到进化博弈论再到现代经济学的过渡.所以,我认为学术意义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5:19:00

博弈中信息和信念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决定了博弈的结构和结果。能否请蒲教授谈谈基于信息结构,人们关于博弈将会怎样的信念是怎么形成的?除了贝叶斯法则外,还有其它的形成信念的办法吗?

回答:关于博弈将会怎样的信念是怎么形成的问题可能是心理学问题,我们是不知道的;除了贝叶斯法则外,还有没其它的形成信念的办法的,好象也没有必要去找其它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7:17:00
问一个关于行为公司金融的问题

请教老师:在中国证券市场前几个的数据中(存在股权分置情况,导致定价缺陷的条件下),用行为公司金融来研究有没有意义,谢谢

回答:我认为"行为经济学"或者"行为金融学"在"解释"经济行为时.它们能够解释的问题少于它们带来的问题;我认为"行为经济学"只是从心理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到现代经济学之间的中间过渡,它们的问题是用事实去"解释"事实,所以让人觉得很能够解释某些现象;所以,我认为意义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17:47:00

谢谢蒲老师!这样跟你直接聊天的机会太难得了,所以有大堆的问题。

我主要是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但最近对“城乡经济均衡发展”这一概念很迷惑,所以对“均衡”这一概念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也看了您的相关著作。虽然您可能不太深入研究城乡经济,我还是想借此机会问一下,城乡经济均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个人认为:均衡、不均衡与差异、平等是不一样的,差异、平等相对客观,可以用指标数据说明,而我们提出的“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反而没有实际意义,无法测度,只是一种虚幻的理想状态罢了。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22:41:00

我随便说几句。

1、我认为对于博弈论的实证检验和多重均衡的剔除仍是博弈论面临的两大难题。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试验的,比如制度。所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制度变迁,如格雷夫等,实际上主要局限于个案分析,而非大规模数据检验。

2、jinboli版主问个人声誉与组织声誉的关系问题,我觉得可以参考Tadelis1999年在AER上的文章《作为一种可交换财产的声誉》。他是哈特的学生,沿袭其思路,将声誉与财产相联系,从而使个人声誉与组织声誉相对分离并可转换。至于如何反过来将组织声誉转为个人声誉,我认为这可能更有意思。模型的难点仍是多重均衡问题或者无限期界问题。

3、我不同意蒲教授说行为金融学是用事实解释事实。它同行为博弈一样,都是基于行为经济学,都有效用函数的理论基础。

以上意见,期待与同仁讨论,并非班门弄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5 23:42:00
以下是引用聂辉华在2005-8-25 22:41:44的发言:

我随便说几句。

1、我认为对于博弈论的实证检验和多重均衡的剔除仍是博弈论面临的两大难题。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试验的,比如制度。所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制度变迁,如格雷夫等,实际上主要局限于个案分析,而非大规模数据检验。

2、jinboli版主问个人声誉与组织声誉的关系问题,我觉得可以参考Tadelis1999年在AER上的文章《作为一种可交换财产的声誉》。他是哈特的学生,沿袭其思路,将声誉与财产相联系,从而使个人声誉与组织声誉相对分离并可转换。至于如何反过来将组织声誉转为个人声誉,我认为这可能更有意思。模型的难点仍是多重均衡问题或者无限期界问题。

3、我不同意蒲教授说行为金融学是用事实解释事实。它同行为博弈一样,都是基于行为经济学,都有效用函数的理论基础。

以上意见,期待与同仁讨论,并非班门弄斧。

感谢聂辉华老师的指点,我想继续讨论下去也许更有意思。Tadelis (1999) 有个假设上的缺陷,也是被很多人批评的,就是他假设别人看不到你这个企业已经换了老板了,在这个问题上存在非对称信息,但这又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老板换了,而且大家都知道,但声誉依旧呢?个人觉得,在组织声誉上可能有两种思路来解释这个问题。一是考虑企业文化,这也是Kreps曾强调过的,企业文化沉淀在员工身上,换了老板照旧,正如现在联想收购了IBM,联想不想去动IBM的企业文化;另一种是考虑多人博弈的均衡。前者比较麻烦,后者有博弈论基础。我发现,真正拥有好声誉的总是少数企业,这中间可能有一些市场条件在进行筛选。因此考虑市场条件约束下的分离均衡也许是个方向,而这个可以尝试着从考虑“集体声誉”(注:集体声誉不是组织声誉,组织总有人在policing,而集体声誉则是多人博弈的均衡结果)着手。个人想法,敬请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6 00:03:00

谢谢蒲老师!这样跟你直接聊天的机会太难得了,所以有大堆的问题。

我主要是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但最近对“城乡经济均衡发展”这一概念很迷惑,所以对“均衡”这一概念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也看了您的相关著作。虽然您可能不太深入研究城乡经济,我还是想借此机会问一下,城乡经济均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个人认为:均衡、不均衡与差异、平等是不一样的,差异、平等相对客观,可以用指标数据说明,而我们提出的“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反而没有实际意义,无法测度,只是一种虚幻的理想状态罢了。

谢谢!

回答:我在这个方面没有深入研究.在2000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研究了一些年的应用经济学有点空,涉及到许多就象你遇到的那样一些不严格的概念;作为过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出身的我,逐步才感到有些不舒服,这也是我在那之后主要研究博弈论的原因.不过,在经济学中,也需要研究这些实用性问题.我想,“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是说城市与其周边农村在经济发展和交流上达到某种平衡和协调,至于这种平衡和协调是怎么样进行数量刻画的则是需要你去研究的啊.我过去研究可持续发展时,就遇到与你类似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6 00:03:00
以下是引用zqdong在2005-8-25 12:22:45的发言:

我是蒲老师的博士生,看了这个问题也想说几句关于心理学和博弈论的东西。

将一些心理学的东西融合到博弈论中,有一个名字叫Behavioral Game Theory.

赢利函数也不是随意改造,需要找到依据。Rabin的工作是引入了公平观念,而之所以引入公平观念是因为心理实验成果表明人们有公平的动机,穷人会仇富,搞富人的破坏,富人预期到穷人的仇富也会适当减少与穷人的差距——这两个结论基本上是从最后通牒实验和独裁实验得到的。

事实上,行为博弈论现在方兴未艾。前段时间我还看了几篇文章,有一篇讲的是微笑的价值,在博弈中微笑可以增加信赖而促进合作。还有一篇更有意思,它研究英式拍卖和荷式拍卖中人们的心理变化(通过测心跳等生理反应),发现不同的拍卖方式中心跳速度不一样,对价格的扭曲也不一样。

最近,在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杂志2005年8月号issue 2,出了本神经经济学专题(Special Issue on Neuroeconomics),也可以归结到行为博弈论中。其中的文章可以看看(包括一篇综述《神经经济学:过去与未来》)。

另,前面还有个帖子好象提到博弈理论的检验问题。我感觉,博弈理论本身的检验基本上还得依靠实验来进行。当然基于博弈论的各种经济理论的检验,可以通过经济现象和数据来检验。

感谢zqdong博士的指点,受益匪浅。但我仍有一个疑问,其实也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就是说,人们的公平感是如何形成的?能否从自私的假设在演化的框架下得到?因为早些年我曾读到一篇论文(记不清谁写得了),是说人们的利他也是利己使然,甚至还有生物学的实验为依据。这使我在接受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方法时多了一份警惕。我们一般思考经济学问题时,总是有个原初状态:效用是利己的、禀赋怎样和技术怎样,利他、公平等概念会不会是在利己效用下,在禀赋和技术约束下的演化结果?如果是,那我们实验得到这些结果本身就是“内生”的,现在我们把它们作为假设,又将之“外生”,会不会出问题?这一直是我不太放心的原因。当然,任何一种理论总是有缺陷的,我的这个问题也许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我读的文献不够,尚未入门的缘故吧。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6 00:09:00

jinboli,我们到博弈论版面专题讨论声誉吧,这里是蒲教授访谈专栏,我们的对话恐怕有“狗尾续貂”的味道,开个玩笑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6 00:17:00
Ok!嗬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6 01:05: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7 11:16:00

精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27 14:51:00
蒲勇健教授个人网站:http://www.cnobel.com/pyj.asp?typeid=2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 16:45:00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上边留言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 16:47:00

请问蒲老师什么时候在线呢

我听过蒲老师讲博弈论,讲的很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1 15:17:00

在《经济学家茶座》上拜读过您的文章,受益颇多。

请您谈谈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看法,您认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0 09:34:00

请问蒲教授的联系方法?我真的想考他的博士.我是学金融的研究金融与旅游经济,而蒲教授在重大工商管理学院的金融系,也带旅游管理方向的博士.故想成为他的弟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0-6 19:19:00

可惜我来晚了,没能参加malian 兄主持的精彩访谈,盼望蒲勇健教授有空常回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9 9:20:4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