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1742 0
2009-01-10
<div><font size="4"><span>2009年01月09日 07:28</span><span>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span></font></div><div><p><strong><font size="4">作者:朱四倍</font></strong></p><p><font size="4">中国学术教育机构的“官本位”程度究竟深几许?在通常的模糊感知之外是否有精确的量化指标?顾海兵教授引入“官味度”这个概念来对此类现象进行量化,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从五年的动态趋势看,‘官味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官味度’比2003年高137%,年均增长24%。”</font></p><p><font size="4">为什么在全社会市场化、专业化的大趋势下,在舆论不断抨击大学行政化的大背景中,教育科研的“官味度”不是下降而是上升?这是一个耐人琢磨的问题。</font></p><p><font size="4">大学“官味度”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此前舆论曾报道深圳三十教授争一处长职位,就是一活生生实例;而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认为大学越来越不像学术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认为现在大学的行政化趋势越来越强,许多大学用行政力量来干预定职称、评教授、分经费,则是身处大学行政化之中的个体直接感受。这也证明了大学“官味度”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的地步。</font></p><p><font size="4">大学是学术组织,本是常识,本是不言自明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的官本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已经看到的是,我国的大学过于追求内部的行政等级,不少大学里,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已非戏言。“官本位”正在演化为一种大学内部的价值取向,一些学术带头人若不委以官职,就会被看作是不重视人才。我国大学的官本位趋势,不仅使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受到侵蚀,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可持续发展。</font></p><p><font size="4">大学“官味度”的畸形上升促使我们反思和反省大学的本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大学?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世纪前,蔡元培先生就曾做出这样的解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留下的名言至今传诵:“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优秀人物为大学人格化的象征。对大学精神有着同样理解的还有曾主掌浙江大学的竺可桢,他认为“大学犹之海上之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之标准也。”“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font></p><p><font size="4">我们应明白,大学之道,在于大学不能脱离政治而自存,教师们也必须懂政治,并由知识和真理来支配大学的政治,过度的行政权力介入,不但无益于大学竞争力的提升,还有可能成为学术腐败的渊薮。</font></p><p><font size="4">回归大学的本原,回归知识分子群体的本分,这是学人良知之要求,也是开放时代之必然。 </font></p></div>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